川鄂山茱萸

川鄂山茱萸

川鄂山茱萸,雙子葉植物綱山茱萸科落葉喬木,果實可入藥,具有補肝益腎、收斂固脫等功效。

基本信息

植物形態

鄂山茱萸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Cornus chinensis Wang er.[Macro-carpium chinense(Wanger.)Hutch.]
【分類】:山茱萸目 -- 山茱萸科 -- 山茱萸屬
落葉喬木,高4-8米;樹皮黑褐色;枝對生,幼時紫紅色,密被貼生灰色短柔毛,老時褐色,無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花芽近於球形,頂端突尖,葉芽狹圓錐形。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至長圓橢圓形,長6-11厘米,寬2.8-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於圓形,全緣,上面綠色,近於無毛,下面淡綠色,微被灰白色貼生短柔毛,脈腋有明顯的灰色叢毛,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凸起,側脈5-6對,弓形內彎;葉柄細圓柱形,長1-1.5(-2.5)厘米,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嫩時微被貼生短柔毛,老後近於無毛。傘形花序側生,有總苞片4,紙質至革質,闊卵形或橢圓形,長6.5-7毫米,寬4-6.5毫米,兩側均有貼生短柔毛,開花後脫落;總花梗紫褐色,長5-12毫米,微被貼生短柔毛;花兩性,先於葉開放,有香味;花萼裂片4,三角狀披針形,長0.7毫米;花瓣4,披針形,黃色,長4毫米;雄蕊4,與花瓣互生,長16毫米,花絲短,紫色,無毛,花葯近於球形,2室;花盤墊狀,明顯;子房下位,花托鐘形,長約1毫米,被灰色短柔毛,花柱圓柱形,長1-1.4毫米,無毛,柱頭截形;花梗纖細,長8-9毫米,被淡黃色長毛。核果長橢圓形,長6-8(-10)毫米,直徑3.4-4毫米,紫褐色至黑色;核骨質,長橢圓形,長約7.5毫米,有幾條肋紋。花期4月;果期9月。

中藥材

【藥名】:川鄂山茱萸(Cornus chinensis Wanger.)
【漢語拼音】:chuan e shan zhu yu
【歸經】:歸肝;腎經
【功效】:補肝益腎;收斂固脫
【科屬分類】:山茱萸科
【主治】:肝腎虧虛;頭暈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遺精;尿頻;體虛多汗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50-2500m的林緣或林中。
【採收和儲藏】:秋季果熟果分批採摘,將鮮果置沸水中煮10-15min,及時撈出浸入冷水,趁熱擠出種子,取果肉曬乾或烘乾即成。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廣東等地。
【用藥禁忌】:素有濕熱、鬱火及小便不利者禁服。
【功效分類】:補肝益腎藥;收斂固脫藥
【性味】:味酸;澀;性微溫
【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川鄂山茱萸的果實。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或入丸、散。

山茱萸目百科

山茱萸目是顯花植物的一目,屬於木蘭綱(Magnoliopsida,雙子葉植物,特徵為具2片子葉)。包含3科——山茱萸科(Cornaceae)、八角楓科(Alangiaceae)及絲穗木科(Garryaceae),不足150種。

山茱萸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