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子導入療法

醫學術語,使用直流電將藥物離子通過皮膚、黏膜或傷口導入體內進行治療的方法。

概述

藥物離子導入療法(Electrophoresis)。使用直流電將藥物離子通過皮膚黏膜或傷口導入體內進行治療的方法,稱為直流電藥物導入療法。

原理

在藥物溶液中,一部分藥物離解成離子,在直流電的作用下,陰離子和陽離子進行定向移動。如果陰極襯墊中含有帶負電荷的藥物離子或者陽極襯墊中含有帶正電荷的藥物離子,就會向人體方向移動而進入體內。

(一)腎上腺素組織胺導入試驗兩個小電極和一個大電極放置在右側前臂上,A電極襯墊用0.01%鹽酸腎上腺素液浸濕,而H電極用0.01%磷酸組織胺液浸濕,都連陽極。右臂伸側電極襯墊用腎上腺素或組織胺液浸濕,連陰極,通電10分鐘後,取下電極觀察局部皮膚。A電極下皮膚出現蒼白斑點,提示腎上腺素已進入體內並引起反應;H電極下皮膚明顯充血、水腫,出現蕁麻疹,證明組織胺已進入人體,右臂伸側電極下皮膚則元些反應,表示藥物沒有進入皮膚。

以上試驗說明:

1.根據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原理,利用直流電能將藥物離子經完整皮膚導入體內。

2.由直流電導入體內的藥物保持原有的藥理性質。

3.陽離子只能從陽極導入,陰離子只能從陰極導入。

(二)藥物導入人體的途徑分布深度用數量已經證明,藥物離子主要經過皮膚汗腺管口和毛孔進入皮內(圖2.2.2)或經過黏膜上皮細胞間隙進入黏膜組織。汗腺導管內徑15-80μ,所以蛋白質(1-100mμ)等於大分子物質的離子了也能經過汗孔導入體內。;在電場中離子移動速度很慢。實驗證明,谷氨酸在生理溶液內(ph7.45,電壓180V,電流強度3mA)每小時移動13mm,而在人體組織內每小時只有數毫米。直流電直接導入離子只達皮內,主要堆積在表皮內形成“離子堆”,以後通過滲透作用逐漸進入淋巴和血液。進入血液循環後,有的藥物選擇性地停留在某器官組織內,如碘主要停留在申狀腺;磷蓄積在中樞神經系統和骨骼中等。

藥物離子導入的數量與很多因素有關:在一定範圍內,溶液濃度越大,導入數量增多,如肝素在0.25-5%的範圍內,濃度越大,導入體內的數量增多;複雜的溶劑寄生離子增多,藥物導入量減少,藥物在電場中最大的轉移是在蒸餾水中;向溶液加酒精是一種增加有效導入的辦法,但酒精對那些易導致沉澱變性的藥物並不適用;不溶解的藥物不能導入皮膚,如乳狀的氫化可的松不能導入皮膚,只有溶解的作靜脈注射用的才能導入;根據法拉弟第一定律,離子導入的數量與所使用的電流量成比例,在一般情況下,通電時間長導入量多,大的電流強度導入藥物增多;不同部位導入的數量也有差別,以軀幹導入最多,上肢次之,下肢,特別是小腿最少。

在一般情況下,導入的藥物為襯墊中藥物總量的2-10%,所以總的說來,導入體內的藥量是很少的。

藥物離子導入的極性根據化學結構式可以判定有效離子導入的極性。通常,金屬、生物鹼帶正電荷從陽極導入,非金屬、酸根帶負電荷從陰極導入。但是,胺基酸、肽及酶類蛋白質是兩性電解質,其極性與溶劑的pH值有密切關係。不同的兩性電解質有不同的等電點,當溶液接近或相當於等電點時,物質在電場中的移動實際上等於彌散,即直流電不起作用。這是因為在等電點時溶質是電中性,而只有當溶劑的pH值遠離等電點時,才能使藥物帶正電荷或負電荷。每一種胺基酸各有最適宜的pH值,此時移動度最大。

特點

(一)導入體內的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成分大量沒有治療價值的溶劑和基質不進入體內。

(二)藥物可直接導入較表淺的病灶內在局部表淺組織中濃度較高、作用時間長。直流電導入的藥量是很少的,就全身來說,濃度是很低的;但是就局部表淺組織來說,比其他用藥方法的濃度高。例如,青黴素直流電陰極導入,局部皮膚內的藥物濃度比肌肉注射的要高出幾十倍。鏈黴素眼部直流電導入,在前房及玻璃體中的濃度比其他用藥方法要高出許多倍。而且由於直流電導入在皮膚內形成“離子堆”不像其他用藥方法很快經血液循環排泄,所以導入的藥物在體內貯存時間長,療效持久。例如,實驗表明靜脈注入氫化可的松15-20分鐘後,血中含量不及注射量的15%-20%,而離子導入後15分鐘,血液17-氧皮質醇比原來增加2倍多。一次肝素離子導入可在皮記憶體留24小時以上,血液凝固能力降低的時間隨肝素導入次數而增加,這在靜脈或皮下注射時未能發現。一療程(12-15次)肝素導入治療療效可保持二個月。

肝素、腎上腺素、組織胺和5-氟尿嘧啶等劇藥直流電導入,既可保持較持久作用,又無過量危險,無副作用。

(三)直流電和藥物的綜合性作用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除藥物作用外,同時有直流電的作用,兩者互相加強,其療效比單純的藥物或直流電的療效好。很少單用直流電療法,多用直流電藥物導入療法。

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療法

1、藥物導入的基本理論:
直流電離子導入療法是根據直流電場內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的原理,使藥物離子通過完整的皮膚或黏膜導入人體。許多實驗臨床觀察證明,在直流電作用下,可將帶不同電荷的離子導入人體內。陽離子從陽極導入,而陰離子則從陰極導入體內。
2、藥物導入的分布和滯留時間:
人體皮膚表面有大量的毛孔、皮膚腺和汗腺導管的開口。藥物離子通過直流電導入體內的主要通道是皮膚汗腺導管的排泄孔。在皮膚內形成離子堆,一部分藥物離子經汗腺管口進入皮膚後,較長時間的存留於皮膚表層,形成所謂“皮膚離子堆”,然後逐漸進入血流。不同種類的藥物離子在皮膚記憶體留的時間不同,可短至數小時,長達數十天。例如新黴素經直流電導入體內後,在局部皮膚內可存留3~6小時,鏈黴素為6~12小時,青黴素為6~24小時。碘為15~20天,腎上腺素亦可在局部皮膚層蓄積達20天之久。
有些藥物離子導入體內後,能選擇性的停留在對該藥物有親和力的臟器內。例如碘離子經直流電導入體內後,大部分存留於甲狀腺;而磷則主要蓄積在中樞神經和骨骼等部位
3、導入體內的藥液濃度:
和電流強度、通電時間、寄生離子等多種因素有關。
實驗證明,一些常用的溶液濃度在5%以下時,導入量隨著濃度的升高而增加;而當濃度大於5%時,藥物導入量幾乎不在增加。導入體內的藥物量在一定範圍內與電流強度和通電時間成正比。但是當電流強度增至一定值,通電時間超過30分鐘以上時,藥物導入量不在隨之增加。
4、藥物離子導入療法最常使用的是GZ-IIIC型藥物導入熱療儀,它是利用低頻調製中頻脈衝電流,藥物導引,將中頻電和藥物導入結合在一起,達到對疾病的治療作用,經臨床驗證證明具有確切的療效。採用頻率在1kHz以下的低頻脈衝電流。這種電流在人體內可引起離子和荷電微粒的迅速移動,因而對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有明顯的刺激作用。低頻電流可改變神經和肌肉細胞的膜電位,使之興奮而產生收縮,因此有模擬按摩作用;同時改變組織內的理化特徵,改善局部水腫或脫水現象,促進血液循環和代謝功能的作用;並可通過電刺激反射,改善內臟的活動功能。臨床上常以電療鎮痛、止癢、軟化瘢痕、消腫、促進組織再生,改善中樞和周圍神經功能等。適用於各種骨質增生及其他關節邊緣形成的骨刺、滑膜肥厚等,臨床使用證實對於其他腫痛關節炎以及肌肉軟組織損傷也有較好的效果,操作簡單易懂,使用安全,易於攜帶,特別適用於診所及家庭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