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濕熱

脾胃濕熱

脾胃濕熱,中醫證候名,亦稱中焦濕熱。是指濕熱蘊結脾胃,脾胃運化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症狀的病理變化。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治以清熱利濕為主。該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B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症、膽囊息肉等。在肝癌手術、食管或胃或腸癌手術後,其各自發展的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基本信息

簡述

脾胃濕熱脾胃濕熱

脾胃濕熱見症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乾不欲飲,飢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對此症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濕,利濕不助熱的原則,套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濕祛熱清,脾胃安和。濕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黃疸之症,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形成

脾胃濕熱的形成基本是由外感濕熱邪氣和內傷飲食不節兩方面引起,與個體素質也有一定的關係。

症狀

胃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口乾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噁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治療

脾胃濕熱黃連

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方藥:清中湯。

方中黃連梔子清熱化濕,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濕,陳皮、甘草理氣和胃。熱盛便秘者,加銀花、蒲公英、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加厚朴、大腹皮。若寒熱互結,乾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清華飲治療脾胃濕熱不錯,可以試一下。

脾胃濕熱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B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症、膽囊息肉等。在肝癌手術、食管或胃或腸癌手術後,其各自發展的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引起脾胃濕熱證的主要原因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病變反覆活動與發展的結果。其次,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縱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膩,嗜食辛辣,吸菸嗜酒等導致脾胃受傷,聚濕生熱。由此可見,要預防脾胃濕熱的發生,首先要積極治療上述基礎病。同時,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飲食有節,勿吸菸,勿飲酒等。

調理脾胃

脾胃濕熱薏米紅豆粥

飲食方面:

1)濕熱重了吃麥冬很有效,藥店裡都買得到.很便宜.可熬粥可泡到菊花茶里,也可象吃糖一樣每天吃一把.

2)吃藥傷胃、傷肝、傷腎,食療最好。可以吃薏米紅豆粥,多吃熬冬瓜,不要喝牛奶豆漿,儘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鮮。

薏米紅豆粥開始是薏米紅豆=1:1,另外一半是大米,吃了有20多天后,變為薏米和紅豆之比為2:1,另一半是大米,粥要不稠不稀。

調理脾胃時,還應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云:“脾主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主宣發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於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濕阻得運,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