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安縣

雲安縣

雲安縣是廣東省最年輕的一個縣,地處粵西、西江中游南岸,位於雲浮市中部,介於東經111°43′26″~112°10′17″,北緯22°34′26″~23°08′01″之間。東與雲城區相連,南與新興縣、陽春市毗鄰,西與羅定市、鬱南縣接壤,北臨西江與德慶縣隔江相望,是溝通沿海與內地、連線珠三角與大西南的交通要衝。陸路距廣州178公里,水路距香港17海里。轄六都、高村、白石、鎮安、富林、托洞、茶洞、南盛、前鋒9個鎮,共111個村民委員會,9個居民委員會。

基本信息

歷史

雲安縣 雲安縣
周代,縣境域為百越(粵)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後,縣境屬南海郡,秦末漢初為南越國地。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開郡置縣,縣境屬端溪縣(縣治在德慶)。
東晉永和七年(351年),縣境北部屬晉康郡,南部屬新寧郡。
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年),置安遂縣(縣治在連灘),縣境屬安遂縣。梁武帝 普通四年(523年),縣境南部屬新興縣,西部屬開陽縣,西北部屬安遂縣。
隋大業三年(607年),縣境西部屬瀧水縣,西北部屬安遂縣,東南部屬新興縣,南部屬銅陵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縣境西南部設富林縣,西部屬瀧水縣,西北部屬安遂縣。
開元十八年(730年)復置勤州,州治設在富林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勤州為雲浮郡,郡治設在富林縣。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安遂縣為晉康縣,縣境西北部屬其轄。
宋開寶五年(972年),晉康縣併入端溪縣。縣境西部屬瀧水縣,北部屬端溪縣,東南部屬新興縣,西南部屬陽春縣。
元朝沿襲宋制。
明洪武九年(1376年),縣境西北部屬德慶州晉康鄉,西部仍屬瀧水縣。萬曆五年(1577年)劃德慶州的晉康鄉和高要縣的楊柳、都騎、思勞、思辦四都及新興縣的 芙蓉一、二圖連瀧水縣所屬南鄉、富林二所地設立東安縣,縣境屬東安縣。
清朝沿襲明制。中華民國3年(1914年),東安縣改名為雲浮縣,縣境屬雲浮縣,隸屬粵海道。
28民國17年隸屬廣東省西區綏靖公署,民國25年隸屬廣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27日雲浮縣 解放,隸屬西江專區。
1957年11月,雲浮縣與新興縣合併稱新雲縣,1959年4月改稱新興縣,縣境為其所轄。1961年4月1日,恢復雲浮縣建制。1992年9月3日,撤銷雲浮縣建制,設立雲浮市(縣級),縣境屬雲浮市。
1994年4月5日,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雲浮市,原縣級雲浮市轄區改設雲城區,縣境屬雲城區。
1996年1月9日,國務院 批准,雲城區分設雲安縣,轄原雲城區的六都、高村、白石、鎮安、富林、托洞、茶洞、南盛、石9個鎮,縣人民政府駐六都鎮。

區劃

雲安縣 雲安縣
1996年1月9日,國務院批准雲城區分設雲安縣,轄六都、高村、白石、鎮安、富林、托洞、茶洞、南盛、石等9個鎮,縣人民政府駐六都鎮。各鎮所設居民委員會、管理區沿舊。1999年4~9月,管理區改為村民委員會。2000年2月,石鎮更名為前鋒鎮。是年,全縣設9個鎮,9個居民 委員會,111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

1992年縣境戶籍人口有263717人,其中六都41958人;高村28959人;白石26242人;鎮安35681人;富林40662人;托洞26343人;茶洞11553人;南盛28861人;石23458人。2000年底全縣戶籍人口有302952人,比1992年淨增長39235人,平均每年增加4904人,平均每年遞增1.22%,低於全省(平均遞增1.73%)的增長 水平

地理

氣候
縣境地處北回歸線南緣,緯度較低,又近海洋,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夏長冬短,雨量充沛,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終年氣溫較高。春季陰雨多,陽光少;夏、秋兩季高溫多雨;冬季乾燥雨少,陽光充足,天氣較涼。縣境年平均氣溫21.5℃,夏季長達7個月,4月至10月的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7月平均氣溫為28.3℃,10月平均氣溫仍在13℃以上,只有在寒潮影響時,才出現霜日。年均降雨量1586.5毫米,最多的年份達2138.8毫米以上。降雨多在4~10月,冬季較少。絕大部分作物終年可 生長

資源

土地資源

雲安縣 雲安縣
1996年全縣土地總面積120290.48公頃,其中農用地108727.65公頃,建設用地5311.56公頃,未利用地6251.36公頃。2000年全縣農用地面積108583.12公頃,比1996年減少144.53公頃; 建設用地5529.24公頃,比1996年增加217.68公頃;未利用地6178.12公頃,比1996年減少73.24公頃。

礦產資源

經地質勘探部門勘查及民眾報礦,先後在縣境內找到34種礦產。內生礦產有鐵、錳、銅、鉛、鋅、錫、鉈、金、銀、鈮鉭、稀土、毒砂、硫鐵礦、水晶、鉀長石、白雲母、重晶石、石棉、螢石、花崗岩、礦泉水,沉積礦產有煤、泥炭土、鐵、磷、石灰岩、白雲岩、大理岩、石英岩等,風化和風化坡積及沖積礦產有高嶺土、粘土、砂(河沙)、砂金、砂錫等。石灰岩、大理岩、鐵礦為雲安縣的主要 礦產

水資源

縣境多年平均降雨量1589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9.47億立方米,另有西江過境(客水)徑流量2235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總 儲量2.4億立方米。2000年每人擁有水量(不含過境客水)3126立方米。全縣有蓄水工程261宗,年蓄水量9525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縣境地處亞熱帶,低山丘陵廣布,夏長冬短,雨熱同季。歷史上原生植被豐富,以亞熱帶、熱帶性科屬植物構成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有喬木近200種,灌木300種,以樟科、殼斗科、桃金孃科、桑科、茶科等10多科為優勢,優良樹種有赤藜、白藜、苦椿、青桐栲、樟樹等。長期以來,由於 人們農墾、放牧、砍伐、開發礦業等活動的影響,原生植被大部分遭到破壞,僅前鋒、高村、托洞等地略有殘存。植被類型主要有較能抗旱的以馬尾松為主的針葉林或者草地。[8]
境內動物有鳥類、獸類、魚類、爬行類、昆蟲類等100多種。 數量較多、分布面廣的動物除家養畜、禽外有燕子、畫眉、麻雀、相思鳥、老鷹、烏鴉、果子狸、白鼻狸、鼠、塘虱、黃鱔、泥鰍、蝦、田螺、金環蛇、銀環蛇、黃肚仔、烏肉蛇、泥蛇、青蛙、螞蟻等。華南虎、華南金錢豹等猛獸已絕跡。

經濟

工業

雲安縣地處西江中游南岸,國道324線橫貫中部地區,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是廣東省松脂、肉桂、石料建材生產基地之一。境內礦產有瓷土、石灰石、銀、銅、鐵、錫、鋁、鋅等30多種。瓷土儲量達4億立方米,石灰石儲量達3.5億立方米。
民國時期,各地建有土窯生產磚瓦。托洞鄉黃花凹、屈公、雲青一帶有50%~60%農戶從事鐵器生產,生產的松香鉤刀遠銷德慶、廣寧及廣西等地。六都圩有小糖寮生產蔗糖,六都蓮塘村有皮革加工工場。六都、茶洞、鎮安、富林、白石等地生產的石灰曾銷往廣州、香港、澳門,質地 優良,稱為“東安灰”。1958年後各公社建立農具廠,生產五一步犁、雙輪雙鏵犁、大板車、水車、水稻收割器等農機具;有糧食加工廠、紅磚廠、小水電站等企業。1972年南鄉水泥廠達年產矽酸鹽水泥1.6萬噸的規模。1978年後,六都、茶洞、富林等鄉鎮建立起一批以石料建材為重點的企業。80年代,水泥、石材加工、陶瓷、化工等逐步成為縣境的支柱產業。
1996年縣委、縣政府實施“農業穩縣、工業立縣、第三產業旺縣”的發展戰略,確立工業的主導地位。1997年制訂《關於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決定》,以石料加工為主的私營企業蓬勃發展,全縣有石料加工、水泥建材、工業陶瓷等各類工業企業2141家,其中石料 建材企業1000多家,年產石料板材217.8萬平方米,年產水泥30.09萬噸。是年工業總產值達106372萬元。其中國有企業產值2334萬元,集體企業產值6513萬元,以“三資”企業為主的其他企業產值97525萬元。全年輕工業產值17799萬元,重工業產值88573萬元。1997年縣工業生產總值穩步增長,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15201萬元,比增8.3%。其中:輕工業為18547萬元,重工業為96654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8.4%和9.1%。全縣發電量7382萬千瓦時,自來水生產量195.5萬噸,大理石板材35.7萬平方米,花崗岩板材198.9萬平方米,水泥33.36萬噸。
2000年新發展工業企業96家,其中投資100萬元以上的有11家。是年全縣有工礦企業1361家,主要是水泥、石材、陶瓷、水電等行業,年產矽酸鹽水泥130萬噸、石板材353.1萬平方米,年發電量17341萬千瓦時。年內實現工業產值158143萬元,比上年增長15.0%。全年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275.4萬元,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全部盈利,實現利潤259萬元,增長43.9%。

農業

縣境地處粵西,屬亞熱帶氣候,普遍種植水稻。新中國成立初期,水稻產量很低,1952年水稻畝產量:鎮安鄉103.5公斤,托洞鄉108公斤,雙富鄉(富林)108.5公斤。1956年早造,六都鄉水稻畝產120.5公斤。1956年後,各地大力興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廣良種和新耕作技術,水稻產量逐年提高。1963年早造,白石公社西圳大隊磨頭墩生產隊引種珍珠矮38畝,平均畝產達517.5公斤。1964年大力推廣珍珠矮等矮稈優良品種,水稻畝產量較過去有顯著的提高。1982年村推廣聯產承包責任制,政府加強對農業的領導,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改造低產田,推廣水稻規範化栽培技術,選用高產、優質的雜交 組合良種,水稻連年增產。1994年國家倉容不足,一些地方出現賣糧難現象。1996年縣境建立糧食工作責任制,各級領導創辦水稻高產示範片,全面實施沃土計畫、改造中低產田,推廣拋秧新技術。是年全縣水稻播種面積13602.3公頃,總產量99557噸,畝產490公斤。1997年全縣水稻播種面積13458.7公頃,總產量101665噸,畝產504公斤。1998年4月3日,通過省農業廳、省統計局等部門的驗收,縣被省評為噸谷縣。2000年全縣水稻 播種面積13458.7公頃,總產101674噸,畝產504公斤。

教育

國小教育 

民國2年(1913年),紅豆堡設有超明國小,料洞堡設有啟南國小。民國9年,王疆堡設有雅言國小、啟秀國小、端化國小,石堡設有橫山國小。民國29年,各鄉(堡)設中心 國小,村設國小。1949年10月,縣人民政府接管全部國小。1953年縣境貫徹“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的方針,開展“整頓改進國小”工作。國小由私辦一律轉為公辦,合校並班,調整布局,辦學經費由國家財政劃撥。1958年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大部分初等國小實行民辦。1964年執行“兩種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工半讀),在人口分散的邊遠山區,大力發展半日制的耕讀國小,國小教育迅速發展。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經常停課“鬧革命”,教學秩序混亂,教學儀器、圖書、台凳、校舍遭到破壞。1968年國小陸續複課,學習河源縣農村完全國小附設國中班的經驗,各大隊完全國小辦附設國中班。是年底,全部公辦國小下放到生產大隊辦,部分公社把教師工資改為工分制。1973年推行普及國小教育。由於大批國小骨幹教師被安排到國中班任課,致使國小教學質量下降。1979年以後,國小穩步發展,質量逐漸提高。1981年貫徹中央《關於普及國小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大力普及國小教育。1984年適齡兒童入學率97%,在校 學生鞏固率97.6%,畢業率93.9%,國小普及教育達標。2000年全縣有國小118所,另有教學分教點44個,在校國小生40214人,兒童入學率99.7%。

中學教育

民國38年,南鄉人陳鳴深在南鄉開辦端化中學。1950年裁撤私立端化中學,同年,建在鳳塘的西區中學遷白石龍母廟,改稱白石中學。1952年白石中學併入雲浮中學。1956年7月,恢復辦白石中學,改名為雲浮縣第二中學。1957年上半年,開辦料洞中學,後改名雲浮第四中學。1958年後開辦托洞中學、富林中學,復辦端化中學。復辦後的端化中學先後改名雲浮縣第六中學、新興縣第十二 中學、南鄉中學。1960年下半年開始調整,將部分公辦中學改辦半日制農業中學。1963~1966年,執行“兩條腿走路”辦學方針,各公社辦農林中學。1969年把鎮安林業中學改造為鎮安中學,同時建前鋒中學、茶洞中學和高村中學。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提出讀國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在完全國小附設國中班,在初級中學增設高中班,將農業中學改辦全日制完全中學。1969年每個公社設立高中,每個大隊設完全國小和附設國中班。1980年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和“充實加強國小教育,整頓提高國中,調整 改革高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努力辦好重點中學”的方針,抓好結構調整。1985年秋開始,實行高中縣辦、國中區(鎮)辦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體制,開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各級政府增加財政投入,同時開展“普九”(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集資活動。社會各界人士、港澳同胞和華僑熱情捐資辦學改善辦學條件。1994年4月26日,縣境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通過省驗收。1996年全縣有中學11所,其中縣直屬學校1所,在校學生12534人。國中畢業升學,仍到雲城區的高級中學就讀。1997年9月3日,雲安中學正式招生,開設6個高中教學班。至此,全縣有中學12所,其中雲安中學、南鄉中學屬縣直屬學校。全縣有在校高中學生407人。1998年富林兩間中學合併,其高中班併入雲安中學。2000年秋季,全縣國中招生班數273個,高中招生班數19個,在校 學生達到15605人。

教師隊伍

民國時期,縣境中學教員大部分是普通大專院校畢業生或肄業生,少數為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生或留學生,個別是中等學校的畢業生或肄業生。國小教員大多數是中師、初師、簡師、高中或國中畢業生。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管民國時期開辦的各級各類學校,對教員實行團結、教育、改造政策。中國小教職工納入國家編制序列,稱為公辦教師。1958~1976年,執行兩種 教育制度,一種是全日制,一種是半工半讀制,民辦教師迅速增加。1976年國小民辦教師的比例,超過教師總數的一半。1978年開始調整中學布局,整頓民辦教師隊伍。1996年縣境開展首次教師資格認定工作,92%的教師具備教師資格。是年把符合轉公條件的民辦教師全部轉為公辦教師。為提高縣教師整體素質,除引進專科以上學歷的外省籍教師外,還通過函授、進修、代培、自學考試等形式提高全縣中國小教師學歷層次。2000年底,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占高中專任教師的57%;專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占國中專任教師的86.6%;中專以上學歷的 教師占國小專任教師的98.2%。

交通

雲安縣交通水陸兼備,西江流經六都鎮,上可溯梧州、貴港,下可直航港、澳,國道324線自東至西橫貫縣境中部地區。2000年縣內公路總里程達到588.1公里,形成了縣通鎮、鎮通村,村村通公路的交通網路。是年全縣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達17459萬噸公里, 旅客運輸周轉量5591萬人公里;港口吞吐量225.6萬噸。

文化

方言

雲安縣居民操雲浮白話,涯話,福佬話3種漢語方言,1988年人數分別為:雲浮白話154591人。涯話73846人,福佬話1202人。

雲安白話
雲安白話,屬粵語的一種,與廣州話大同小異。分布在雲安縣各鎮,其中六都鎮只操雲安白語。2000年操雲安白話人口21.4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0.82%。
雲安客家話
客家話在雲安縣也稱涯話,2000年操客方言人口8.6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8.39%,除六都鎮之外,每個鎮都有人操客家話。分布在托洞鎮(與茶洞鎮合併成石城鎮)、富林鎮大部分和鎮安鎮、白石鎮、前鋒鎮、茶洞鎮、高村鎮部分地區。縣內的客家話有兩種,即大涯話和小涯話,前者使用人數較多,以富林鎮下坪崗大樹腳村為代表;後者使用人數較少,以白石鎮橫逕村為 代表
雲安閩南話
閩南話在雲安縣分布地方不多,只有富林鎮的寨塘、馬塘兩個行政村。2000年操閩南話人口0.2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不到1%。

習俗

看風水
新中國成立前,縣民信“八字”、信鬼神、信風水者多。平時遇到不順利、不如意的事就去占卦求籤、看相算命定凶吉。民間有算命先生根據出生年、月、日、時測算一個人的命運,俗稱批“八字”。一些人生男育女請算命先生定“八字”、批“年庚”。建造房屋請擇日先生選吉期,殯葬先祖請“地理先生”選擇“風水寶地”,遇疾病請巫婆神棍“辟邪驅鬼”,遇天災人禍請道士“做道場”、抬“菩薩”游鄉,祈天神降福。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文化水平逐步提高,科學知識逐步普及,迷信活動大大減少。“文化大革命”期間幾乎絕跡。80年代後,一些地方此類迷信活動有所 恢復
打醮
新中國成立前,不少村莊習慣“打醮”祭鬼神求安福。他們還成立“醮會”,規定每三年或五年“打醮”一次,每次l至3晝夜。打蘸時,在社壇或村外曠地搭杉棚、豎斑竹、立“山大王”、設醮壇、請道士打齋,做水陸道場。道士揚幡念經,煞有介事舞弄“蹈火炭”、“上刀山”、“打沙”等“法術”,最後頭扎紅巾手執火把的道士由村人領著挨家挨戶至所有房門處撒“火粉”(香粉和松脂粉拌成),謂之“行鄉”,每到一處就抓一撮“火粉”向火把撒去,便立即現出一股藍色火團,即燃即滅,說是可祛邪淨煞。經常患病的婦女也要求道士向其身上撒一把火粉以驅走邪魔。同時,從社壇至村莊的路上沿途放“路燈”(用紙包一撮火粉擰成茨菇狀放在路上點燃而成),每隔幾米放1個,燃起來奇特 好看。道士還由民眾簇擁著往河中放紙船和兩條小活魚,稱“放生”。新中國成立後,此舊俗已廢除。富林鎮雲利醮會始於明、興於清、盛於民國、衰於“文化大革命”,每十年舉行一次(逢丁見醮),由開壇、巡遊、行香、散醮四大部分組成。80年代後醮會恢復,並注入新內容,形成民眾性的文化活動。“一曲村歌傳唱”,“兩館開放(陳濟坤紀念館、雲峰書院)”,“五晚大戲欣賞”,“一百幅書畫攝影展出”,“一千個雙喜大燈籠裝飾家家戶戶村頭巷尾”,“一千二百多人十里祈福大巡遊”,“一萬份二十四版《雲利老區》醮會專刊報紙發行”。醮會期間,外出鄉親、外嫁女等全部回村。設盛大“百家宴”,每天開宴60席。搞千人 集體朝拜儀式和千人十里祈福大巡遊,途經7個村莊,萬人觀看。
安龍
新中國成立前,鄉民迷信“風水龍脈”,遇天災人禍則認為本村龍氣衰弱,便邀請道士“安龍”。其活動是:購長布1幅,模擬製成一條“蛟龍”,或在祠堂、社壇上用米堆成一條“龍”。然後召集全村人於附近山頂,由道士念咒語耍法術,從山頂順勢而下,“舞龍”到社壇或祠堂中。以為安了“龍”,全村人就平安無恙,丁財兩旺。新中國 成立後,此俗已廢。
廟會
縣內一些地方有辦廟會的習俗。有的於每年(農曆)的同一日舉行,有的每相隔數年舉行一次。每當廟會日,當地百姓家家打米糍、包粽,設宴招待賓客,到寺廟參拜受供奉的神靈。有的地方還抬著寺廟供奉的神像巡遊各村,曰“菩薩出遊”,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富林鎮馬塘廟會三年舉辦一次。村民深信關公(廟內供養的菩薩)巡遊能驅邪逐鬼、降福賜瑞、保境安民,來年更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所以民間信眾都以踴躍參與和主動捐資為榮。馬塘廟會由“開壇、出遊、燒炮、散壇”內容組成,以“菩薩出遊”活動為中心。菩薩出遊從農曆五月初九晚上十二點鐘(子時) 準時出發巡遊,風雨不改,至第二天晚上巡遊完十三甲,約六十個村莊後結束。
燒炮
明朝末期,“燒炮”這一民間習俗由佛山地區傳入縣境,民國期間十分盛行。“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認為是封建迷信活動而被破除。進入80年代後,此活動逐漸恢復。燒炮是社壇、廟宇祭祀活動一部分。燒炮時間與當地社、廟祭祀日一致。每當燒炮日,當地百姓聚集在一起參加燒炮活動。燒炮時,用一土製火箭把一鐵圈升上高空,鐵圈降落時眾人爭奪鐵圈謂之“搶炮”。奪得鐵圈者將主辦第二年的燒炮活動。當日,家家大擺筵席,招待親戚朋友。燒炮一般在廟前或社壇邊。炮架用竹木構成,高約10米。富林鎮民主村委會上坪崗村的炮架,高達3丈6尺(12米多),可謂縣境最高的炮架。
雲利搶花炮,是雲利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例俗,每年兩次(節),一次是農曆二月初二日,又稱二月二開耕節。活動地點設在水口社壇,祭祀水口社百公。有句口頭禪“上下二雲利,燒炮二月二”,即上雲利村,下雲利村,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都燒炮。另一個節俗是農曆六月初六。這是 天氣比較炎熱,活動地點設在隍崗廟,祭祀三宮大王。建國前,搶花炮是當地最熱鬧的活動。燒“花炮”前,先用紅布包住杯口大的鐵圈放在鐵炮的頂端,點燃的爆竹臨近結束時,“轟”的一聲,將鐵圈(花炮)升上高空,搶花炮的人全神貫注那塊飛在半空中的紅布,跟蹤它落在何處,一旦搶奪到即到神台前行禮。改革開放後,搶花炮是雲利村民的隆重節俗,鄉親們都會提前一天張羅,待親朋好友到來後大擺筵席。除特邀的鑼鼓八音班於當晚開壇外,第二晚還有戲曲演唱,為寧靜的鄉村增添不少歡樂。

旅遊

杜鵑花生態觀賞園

杜鵑花生態觀賞園座落在雲安縣六都鎮南面的石山群中。東西寬2公里,南北長3公里,總面積1萬多畝。該區有石山42座,具有形態各異的峰林、峰業和孤峰,各種獨特造型的石洞、石筍等,素有“小桂林”之稱。生態園以石山群為載體,集世界各種杜鵑花品種,分布在石山及周邊。同時,建設一批亭台樓榭、人工湖、康樂設施及渡假村等,使生態園更具知識性、觀賞性、休閒性、 娛樂性,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杜鵑花生態觀賞園。

魁岩

魁岩,位於雲浮縣六都鎮大慶鳳樓村。在雲安縣城南面5000米處偏西約500米,即見到魁岩山,魁岩位於該山東北側,為雲安縣六都鎮五大溶洞之首,也是雲安縣六都鎮最具文物價值的地方。據《東安縣誌》載:魁岩“在縣東北廉馮執中讀書於此,石刻馮詩及都督陳璘詩猶存。”據考,洞名可能來源於明萬曆甲午科舉人馮執中在此洞讀書功成名就之緣故,或可稱這一帶岩穴之最。
該岩呈橢圓形,高約28米,寬37.4米,最深處為17米。有一簡易道路可行車直通魁岩洞邊。魁岩山有一大一小兩個山峰,山頂林木蔥蔥。大峰山有一半是光滑的石壁,石壁下就是魁岩洞,洞前有一小溪,流水潺潺。
魁岩石刻是廣東省內為數不多的幾個保存了大量自宋代至民國間崖刻的 珍貴古蹟。

臥龍湖風景區

臥龍湖(朝陽水庫)風景區位於雲安縣南盛鎮,距雲浮市區18公里。集雨面平方45公里,湖面面積1500畝,現有2500多平方米的樓房,水電設施齊全。

勒頭沙

“勒頭沙”是一個不錯的沙灘,在西江兩岸一個面積較大而且屬順天然的沙灘,沙面平整沙粒細小,確實是一個高質素的沙灘,而且是全面開放的公眾 資源,齊集三五知己或同事一眾又或一班同學來到這裡野營、烘烤、遊玩等是不錯的選擇。

陳太堡祠

陳太堡祠位於雲安縣六都鎮南鄉大營村,此神祠是明朝的抗倭名將陳璘的遺蹟。
陳璘原籍廣東翁源,在明神宗萬曆五年(1577年),其奉朝廷之命舉家遷居至東安縣南鄉(現雲安縣六都鎮),是明朝的抗倭名將。他以武功出身,從七品官的把總位至正一品的左都督,死後獲贈太子太保,皇帝賜

雲安縣

葬,建祠崇祀。
陳璘有一孫子名陳泳,明末隨父輩在遼東防禦清兵入關。明朝滅亡後,陳泳不願降清,乃東渡鴨綠江出奔朝鮮。朝鮮國念其祖陳璘援朝抗倭之功,將其安排在當年陳璘大敗倭寇的全羅道海南郡附近 居住。陳璘在韓國的後裔現有1200多人。2004年12月7日至10日,韓國陳氏宗親會會長陳邦植先生和陳炅度先生應邀回到雲浮尋根問祖,並參加《陳璘傳奇》首發式。

雲霧山

雲霧山具有斷塊山性質,是數列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地的總稱。各列山地都有許多小河造成的深谷和多級瀑布,水力資源豐富。山地高度一般為300~800米,最高峰大田頂位於信宜縣南部,海拔1704米。山地中有許多狹長谷地和石灰岩溶蝕盆地。谷地亦沿構造線呈東北—西南向伸延,長10公里左右,寬約0.5~1公里。
盆地中有一系列喀斯特殘丘地形。雲霧山年降水量約1500毫米,濕度大。河流水量豐富,多深谷,並多直角拐彎。山上有松、杉、竹林,也產 茶葉等。

領導

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金繁豐
簡歷:金繁豐,男,漢族,浙江省臨海人,1959年4月出生,在職研究生學歷,1976年8月參加工作,198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共雲安縣委書記、縣四屆人大常委會主任。
縣委副書記、縣長:肖向榮
簡歷:肖向榮,男,漢族,廣東羅定人,1962年10月出生,在職大專 學歷,1982年4月參加工作,198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共雲安縣委副書記、縣長。
縣政協主席:陳榮喜
簡歷:陳榮喜,男,漢族,廣東雲城區人,1952年5月出生,在職中專學歷,1970年12月參加工作,197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政協雲安縣四屆委員會主席、黨組書記。
縣委副書記、黨校校長(正處級幹部):王樹雄
簡歷:王樹雄,男,漢族,廣東普寧人,1969年1月出生,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1989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共雲安縣委副書記、黨校 校長
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鍾建銳
簡歷:鍾建銳,男,漢族,廣東鬱南人,1971年8月出生,廣東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在職大學學歷,1991年9月參加工作,199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共雲安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雲浮行政區劃百科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西雲浮市部,西江南岸。總面積7779平方千米。總人口261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雲城區,郵編:527300。                   
五豐村
圍頭村
旺水村
衛星村
灣邊村
望天村
五龍村
碗窯村
圍底鎮
旺沖村
泰安村
桐油村
潭北村
棠棣村
塘沖村
塘屋村
塔腳村
通門鎮
太平鎮
潭陽村
棠梨村
鐵場村
天堂鎮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羅平鎮
羅平農場
龍灣鎮
龍甘村
葵洞村
金雞鎮
金田村
金灘村
逕心村
建城鎮
加益鎮
文崗村
五和村
烏龍村
旺洞村
灣中村
 舊村
鏡坡村
金河村
江尾村
鏡西村
河背村
橫水村
會龍村
合江村
紅陽村
合河村
東一村 
黃豆坪村
黃灣村
紅衛村
港口村
官坑村
思勞鎮
三合村
周村
振興社區
寨塘村
中圍村
鎮安村
竹圍村
中安村
腰古鎮
雲禮村
大地村
大窩村
大甲村
木林村
民強村
馬蘭村
馬路村
滿南村
龍慶村
南盛鎮
南山社區
南安村
南瑤村
高梘村
高嶺村
石牛村
石城鎮
石岩村
石坳村
石台村
石崗村 
葵洞村 
羅定市
龍鳳村
良官村
羅沙村
六馬村
燎原村
羅坪村
龍坪村
靈凡村
里午村
連城村
羅周圍村
羅溪村
馬塘村
馬崗社區
牧羊村
民安村
民福村
磨山村
木衝口村
滿塘鎮
木利村
木頭塘村
民樂村
松木村
石牌村
雙脈村
山田村
水擺村
思甲村
石龍村
羅平鎮
龍灣鎮
龍甘村
廟山村
馬安村
木坪村
水東村
上沙村
三坪村
宋桂鎮
司馬村
上台村
泗盆村
素龍村
泗盆村
上台村
司馬村
宋桂鎮
三坪村
上沙村
水東村
石巷村
十里村
沙沖村
石大村
水源村
石碑村
生江鎮
三和村
昇平村
三家店村
雙龍村
雙蓮村
雙東街道
合村
上賴村
沙口村
土門村
棠下村
太西村
水台鎮
四村
石底村
水塘村
雙鳳村
雙豆村
素龍街道
泗綸鎮
石淇灣村
梅竹村
木寨村
雲城街道
雲城區
永昌村
鬱南縣
雲安縣
永樂村
夜護村
雲龍村
雲浮市
永坑村
雲良村
楊村
新沖村
新朗村
新江村
西鎮村
新西村
西岸村
星光村
新樂村
逍遙村
許村
下沙村
新興縣
新城鎮
小洞村
西良村
新中村
新城村
西安村
新屋村
西水村
新星村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山河村
石咀村
稔村鎮
瑞平村
青桐村
前鋒村
千官鎮
清水村
慶豐村
平台鎮
平北村
東星村
大眾村
大社村
丁村
東南社區
杜村
都楊鎮
衝口村
洞心村
大雲村
大樂村
東成鎮
大朗村
東壩鎮
大灣鎮
大河村
都門村
大石村
大圍村
大未村
都近村
大旺塘村
大慶村
大林村
大方村
大方鎮
東北社區
澳塘村
矮嶺村
辦田村
步賀村
布坪村
步朗村
布馬村
古范村
古勇村
高峰村
高一村
高竹村
高朗村
古龍村
高二村
公安村
桂圩鎮
古田村
高峰街道
分界村
附城村
鳳西村
分界鎮
鳳凰村
豐盛村
駙台村
富強村
豐收村
富林鎮
芙蓉村
大平崗村
洞美村
大梘村
大台村
苹塘鎮
龐寨村
坡塘村
平西村
皮村
平山村
平南村
坪塘村
平垌村
蒲垌村
平沙村
彭山村
南充村
內東村
牛路村
農林村
南龍村
南洋村
逕口村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廣州市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深圳市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珠海市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汕頭市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韶關市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佛山市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江門市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湛江市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茂名市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肇慶市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市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梅州市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汕尾市 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河源市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陽江市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清遠市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揭陽市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雲浮市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