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揚琴

雲南揚琴

中國雲南曲種。流行於昆明、騰衝地區。相傳曾以執板擊節講唱故事,伴以三弦、琵琶伴奏的對子書。在道光年間,與山東、江蘇流傳來的揚琴擔子相糅合;同治年間又與四川、貴州的揚琴相結合,並吸收了花燈、滇劇的音樂素材逐漸形成。傳統演唱形式是演員各操一種樂器,分擔角色,圍坐演唱。近年來大多為1人表演,3~5人伴奏。唱腔講究字正腔圓,情真意切。除揚琴、二胡外,還選用三弦、月琴、琵琶和笛子伴奏。 傳統曲目有《陳姑趕潘》《三擊掌》《獨占花魁》等;現代曲目有《祥林嫂》《民兵英雄郭文茂》《老四十五》等。

基本信息

簡介

雲南揚琴雲南揚琴
雲南揚琴 ,曲藝的一種。舊稱花唱。有昆明、騰衝、蒙自、昭通、通海等地揚琴。最早源於明、清之際的昆明“對子書”,約有一百五十年歷史。以唱為主,間有說白。表演時少則一、二人,多則六、七人。一人演唱時,自打揚琴伴奏。二人以上演唱時,可根據人數的多少酌情加用二胡、三弦、月琴、琵琶,笛子、四胡、板鼓、提手、梆梆、懷鼓等樂器。伴奏者亦分擔角色,作對口演唱。

傳統曲目及其唱腔

可分為四大類:(1)古調類。其中又分為“大八套”、“小八套”,共十六個曲目,如《八仙慶壽》、《崔氏逼休》等。唱本多以韻文為主,說白為輔。除開場和結尾用第三人稱概述情節外,余皆類似戲劇清唱。唱腔曲牌有[銀紐絲]、[金紐絲]、[前掛枝]、[後掛枝]、[南疊落]、[北疊落]等,節奏舒緩,曲調平穩,風格典雅。
(2)大調類。曲目多取材於《西廂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傳奇小說,採用敘事、代言的手法。唱詞以五、七、十言句式為主。唱腔富於敘述性,一般為四句結構。常以“揚調”(見譜例:《清風亭》)、“道情”為基礎,加以各種板式的變化,有散板揚琴、慢板揚琴、揚調、(類似中板)、揚調三板(類似快板)等,是雲南揚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3)小調類。又稱散套或地方小曲。曲目多為短段,如《借髢髢》、《勸賭》等。曲調多數是四句式歌謠體,如“五里塘”、“柳樹灣”、“乙弓板”、“龍船調”等。多系來自雲南民歌、小調、花燈調,曲調性強,擅於抒情。
(4)書調類,又稱土腔。曲目內容多為講唱“善書”和吟誦佛經故事,封建色彩較濃。唱腔除“數西”、“書調”外,尚有“普庵咒”、“淨水調”、“拜塔歌”等宗教儀式歌曲。藝人將這類唱腔改革為“一串鈴”、“佛離簧”等曲調,現常與揚調、道情類唱腔混合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