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泉鄉

雙泉鄉

雙泉鄉地處長清區西南部,“雙泉”得名於風景如畫的雙泉庵,是具有光榮傳統的大峰山革命老區。全境南北長14.3公里,東西寬13公里,全鄉共有土地面積96平方公里,共有耕地4.8萬畝,荒山荒地77.4萬畝,轄屬48個行政村,2004年全鄉人口達29743人,人口密度為238人/平方公里。還有甘肅省隴西縣雙泉鄉、五大連池市雙泉鄉、四川省通江縣雙泉鄉。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雙泉鄉雙泉鄉
轄區屬魯中丘陵區,地處泰山西北麓至黃河之間,屬純山區,海拔高度在29.4-998.6m之間,相對高差959.2m,山直低凹處,河谷縱切成為南大沙河發源地。轄區屬黃河流域、南大沙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南大沙河及其支流,南大沙河貫穿南北,全長15.6公里。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地表徑流水和地下水,年平均徑流深199毫米,地表徑流量為0.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0.5億立方米,氣候屬溫暖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常年多西南風,年平均氣溫13.8℃,平均日照時數為2623.9小時,年平均降水量623.1毫米,相對濕度61%,乾燥度1.26,濕潤度0.74。

區位優勢

雙泉鄉雙泉鄉
(一)旅遊資源:境內有遠近聞名的雙泉庵風景小區、書堂嶼櫻桃園、小泰山、馬灣生態小區兩處山水環抱,風景如畫,鳥語花香,林茂果豐,鍾靈毓秀,氣候宜人,是旅遊、垂釣、避暑、納涼的理想之地。同時境內有泰山姊妹山——馬山,高512米,主峰橫亘於該鄉東北部,此山由馬頭、馬耳、馬鞍、馬腰、馬蛋、馬腚、馬尾組成,是一匹完整的“駿馬”。山有百丈石崖,天險山峰,秀麗可觀,號稱十大美景,並有許多奇蹟般誘人的傳說。每年三月三是傳統的馬山廟會,也是避暑觀光的理想去處。另外還有杜莊古城堡、穆柯寨等景區。

(二)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鉀長石、大理石、蛭石、花崗石、木魚石石英石、石灰石和黃沙,稱“八石一 沙”。

雙泉鄉素有“散熱器之鄉”的美稱,雙泉散熱器廠不斷開發研製新產品,現形成七大類五十多種型號的產品,已形成日產萬片的能力,年產值3000多萬元。魯日鈞達皮革有限公司研發的新產品絨面革具有獨特的染皮工藝,被中國輕工業進出口公司定為絨面革定點生產廠家。雙泉鄉盛產林果,生產的核桃和冬棗遠近聞名,其中冬棗營養豐富,有“百果王”之稱,現有核桃園10000畝,冬棗基地1000畝。

經濟狀況

雙泉鄉雙泉鄉
全鄉工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到2005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達3.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4年增長9.8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0元,同比增加11.39%。全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加強工農業生產,其中農業以糧食作物、林果業、畜牧業養殖業為主。全鄉的工業經濟迅猛發展,主要有散熱器、皮革製品、石采加工、鑄造等多種行業。農業和工業是雙泉兩大支柱經濟產業,隨著農村經濟政策的開放和改革的深入,農民民眾充分合理的利用現有資源,創出致富門路,採用新技術開發和推行新產品來提高經濟收入,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

工業區發展

雙泉鄉雙泉鄉
為進一步加快該鄉民營經濟發展步伐,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以最優惠的政策和最優越的基礎設施,繁榮民營經濟,促進全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研究決定規劃建設“雙泉鄉工業區”。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園區總規劃占地500畝,分為三個小區:

(一)機械加工區:占地100畝,以原福利機械廠為中心,同時充分利用雙泉集團北車間、魯雙集團北車間、原石粉廠閒置廠房和土地,規劃設定機械加工、小型鑄造、地瓜澱粉加工等小型加工企業10-15處,園區內實現了水、電、路、訊、地“四通一平”,完善了配套設施。

(二)商貿區:北付至派出所公路兩側,占地約100畝,主要設定商店、飯店和商場。經營副食百貨、服裝鞋帽、餐飲服務、瓜果蔬菜等,發展商品貿易,方便民眾生活。

(三)綜合開發區:八中以北、沙河以東,占地300畝,土地平整,水電、交通方便,計畫設定各類專業批發市場、特色農產品加工批發和大型服務設施,可用作農用物資、五金器材、建築材料、木製家具、水果蔬菜以及特色農產品等專業批發市場和計程車市場。

旅遊發展

雙泉鄉雙泉鄉
雙泉庵風景小區位於長清區雙泉鄉最南端,與泰安肥城市接壤,距長清區城27公里,距濟南市區50公里,距旅遊聖地泰安45公里。風景區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南至穆柯寨下的人頭山、北至小馬山、西至銀子山、東至金牛山),該區域內有一處小Ⅱ型水庫,6座塘壩,水面清澈見底,兩岸綠樹成蔭。上游兩側各有一泉,無論多么乾旱,常年清流不斷,人稱“活命泉”。“雙泉”就由此而得名。雙泉庵風景小區因山環水抱、風景如畫、鳥語花香、林茂果豐、鍾靈毓秀、氣候宜人而遠近聞名,是旅遊、垂釣、狩獵、避暑、納涼的理想之地。

過去,這裡有堪稱奇觀的歷史遺蹟,充分展示了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據有關資料記載,相傳早在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被後人稱之為“藥王”的醫學家孫思邈,為時行特效藥物的採集、研究而遊歷至此,發現這一鍾靈寶地後而在此深居簡出,長住數十月之久,就地採集特效藥物達三十餘種,因此而成“人命之重,有貴千斤,一方濟之,德愉於此”的《千金方》第三卷。孫思邈居此期間,

雙泉鄉雙泉鄉
周圍數百里的老百姓紛至沓來,求方索藥,靈驗無比,無一不愈。至唐朝中葉,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一神醫,自願捐銀出工,在此修建藥王廟一座。內塑藥王孫思邈神像,像高3.2米,活靈活現,惟妙惟肖。據傳,周圍三縣百姓,凡家有疾症者,前來拜求藥王老爺,然後並取兩泉之水,歸而飲之,則百病皆除。因此曾一時門庭若市,扶老攜幼者絡繹不絕。明朝萬曆八年間,當地民間又聚資重修藥王廟,並且新修了左右前後十大院落,新增了玉皇大殿、鎮武大殿、忠義大殿(劉、關、張三英塑像)等,至此已形成規模,蔚為壯觀。明朝末年,在藥王大殿一側又建起了一個別致壯觀的戲台。每年二月十五日始,方圓幾百里百姓,都前來趕廟會。會期為八天,每天都是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香火燎繞,生意興隆。當時,雙泉庵廟會與馬山廟會、泰山廟會並稱“齊魯三會”。可惜一九六五年因以“破四舊”和雙泉庵適宜建庫蓄水,利農利民為由被長清縣政府決定強行拆除,廟會也從此消跡。致使這一千年文化古蹟毀於一旦。但時至今日,每年二月十五日,仍有當地民眾前來古蹟遺址進香,求保平安。更有些對此頗有研究的人士認為此地不凡,是一方“風水寶地”,每每至此,大有恨不該毀之和不能寓居於此“風水寶地”而益壽延年之缺憾。

鄉黨委政府對這一風景小區極為重視,一方面加強生態管護,嚴禁毀林毀地破壞生態容貌;另一方面精心運籌規劃,積極招募資金,意欲重建歷史景觀,再現昔日風采,加速開發建設,使其與鄉內西部的齊長城,孫、龐大戰的馬嶺川,小泰山等名勝古蹟溶為一體,成為長清區內一新的旅遊觀光點。

甘肅隴西縣雙泉鄉

雙泉鄉雙泉鄉
地理位置

雙泉鄉位於隴西縣西北部,渭河上游北岸,東接柯寨、德興兩鄉,南與首陽鎮隔河相望,西與渭源縣路園鎮接壤,北與北寨鎮毗鄰。全鄉最高海拔2330米,最低海拔1902米。鄉界域南北長11公里,東西寬7公里,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54個社,有農業人口2879戶12896人,耕地總面積32315畝,人均耕地面積2.5畝,其中梯田27334畝。鄉人民政府駐胡家門村下西坪,有縣鄉公路貫通,距縣城27公里。

自然條件

雙泉鄉地處西北黃土高原邊緣與秦嶺支脈丘陵地帶之間,為典型的黃土梁峁與河谷地形,山大溝深,谷壑眾多,植被稀少,條件惡劣。地形西高東低,基本由西部山區和東部川區(秦祁河谷地)兩塊條件明顯差異的區域構成。地表水系主要是秦祁河和西岔口河,屬渭河支流,均為季節性河,夏秋多暴洪,易成災,河水苦鹹,不宜灌溉。

雙泉鄉雙泉鄉
氣候條件

雙泉鄉地處中緯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降水量400㎜,蒸發量1400㎜,雨季多集中在6—9月份,量少而分布不均。年平均日照2290小時,年平均氣溫8℃,無霜期130天左右。冬春兩季,時有旱情和沙塵暴災害發生,給全鄉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

農業產業

雙泉鄉是一個純農業鄉,主要有洋芋中藥材、草畜三大支柱產業,傳統糧食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豌豆、高梁、洋芋等,經濟作物有黨參、紅芪、黃芪、板蘭根、防風、生地、黃芩、乾草、獨活、柴胡等中藥材和胡麻、甜菜。2006年全鄉農業生產總植1423萬元,糧食總產405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423元。

雙泉鄉雙泉鄉
基礎設施建設

1990年以來,全鄉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50萬元。年均增長10%,全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明顯加大。

1、農業方面。累計新修梯田6765萬畝,崖里村實現了梯田化,2003年全鄉實現梯田化;建成防雹炮點1處,全鄉農業生產得到了有效保障。建成集雨節灌窖4152眼,戶均1.44眼,農村人畜飲水問題得到了很大緩解;建成何家溝人畜飲水工程1處,修復了雙泉二級提灌,600畝耕地灌溉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建成宋家峴提灌1處。2005年,在沿川部分村社實現了安全飲水工程,揭開了人飲工程的新局面,使人飲工程邁開了一大步。

2、交通運輸方面。新修鄉村道路19條49公里,改造鄉村道路21條116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社社跑三輪。全長220.04米,總投資244.1萬元,首雙公路渭河大橋2003年11月建成正式通車,徹底解決了雙泉及周邊地區民眾趟水過渭河的歷史。完成了首雙公路的四級達標建設,建成關門河灣、王家岔過水路面兩處,首陽――雙泉――何家溝班車的開通,極大便利了民眾的出行。

3、電力通訊方面。積極實施農村電網建設改造工程,新建農電線路5公里,五個村改造農電線路115公里,實現了村村通電,戶通電率100%。加強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架通了到鄉政府的通訊光纜,2007年在鄉政府、學區、衛生院接通了寬頻,初步實現了網路化。全鄉共有1300戶農戶安裝了電話,所有的村社都通了電話。建成雙泉廣播電視播轉站一處,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100%。

雙泉鄉雙泉鄉
4、教育衛生方面。全鄉大力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加大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改建新建了癿羊口、胡家門、牛家門、何家溝、麥積、西岔灣、林家屲和中心國小9所國小和國中的校舍,2006年完成了王家岔國小的整體搬遷。改建面積156㎡新建校舍面積3496.4㎡,硬化操場1240㎡。建成國中教學樓、中心國小教學樓和學區辦公樓、國中臨街鋪面,標準化和“六配套”學校分別達到4所和6所。完成了鄉衛生院的排危改造,購置新增了大型醫療設備5套,農民民眾就醫條件大為改善。

5、基層政權建設方面。投資35萬元,建成了鄉政府的北辦公樓和南面平房,維修了北樓和西樓的防水。分年度實施,完成了8個村的村址建設,鄉村辦公條件進一步提高。

五大連池市雙泉鄉

雙泉鄉雙泉鄉
概述

雙泉鄉位於五大連池市北九公里處,小興安嶺西麓,東接沾河,西通訥河,北鄰著名世界地質公園—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0平方公里,全鄉人口7,000人,耕地面積12萬畝,活動基溫在2100-2300攝氏度,水草豐腴,林木茂綠。境內地勢平坦,河渠縱橫、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資源優勢

雙泉鄉有數座火山環繞聳立,無數個礦泉常年晝夜涌流,屬世界著名的三大冷泉之一,富含40多種人體所需的微元素,天然環保,可飲可浴,健身治病,享有“聖水”之美譽。儲量豐富,日流量5萬噸以上,具有較大的礦泉系列產品開發潛力。已開發的雙龍泉東泉偏矽酸礦泉水日流量達2萬噸以上。可進行礦泉啤酒、礦泉白酒、礦泉果酒、礦泉醬油、礦泉醋、礦泉奶等礦泉系列產品開發。

雙泉鄉雙泉鄉
礦泉水是含有多種微量元素,能夠直接被人體吸收,達到直接補充人體必需的各種微量元素,生產具有保健功能的礦泉啤酒,新建年生產10萬噸純礦泉啤酒項目,項目總投資25,0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7,549萬元,流動資金7,500萬元。項目建成達產後,可實現銷售收入為7,343萬元,利潤總額為8,922萬元。該鄉礦泉水中富含鐵、鈣、鎂等微量元素,以保健強化補鐵為突破口,生產強化鐵礦泉醬油,項目投資13,530萬,年生產強化鐵礦泉醬油5萬噸,項目建成後,年銷售收入25,125萬元,利潤總額為7,435元。採用礦泉泥、礦泉水及火山植物做原料、工藝和配方研製的礦泉日用系列化妝品,是生活中養顏美容的佳品。項目總投資1.895萬元,投資回收期2.5年。

雙泉鄉交通暢捷,風光秀麗,分別與風景名勝區、大沾河漂流、山口湖風光游、黑河—俄羅斯三日游等多處景點游線連通,富有地方特色的礦泉殺豬菜、礦泉魚等礦泉綠色飲食吸引著八方遊客、四海賓朋。

雙泉鄉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物華天寶,是無數商家開發、發展、展示才華的用武之地、“掘金”之源。這顆訥謨爾河畔的明珠,在五大連池市建設礦泉旅遊文化名城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正脫影而出,將在礦泉資源開發中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彩。

四川通江縣雙泉鄉

雙泉鄉雙泉鄉
基本情況

雙泉鄉位於通江縣最南端,距縣城58公里,居東經31°14′,北緯34°42′,東與鐵佛鎮伍家垸村毗連,南平昌縣雲台鎮一水相依,西靠三溪鄉,與平昌靈山鄉隔河相望,北與鐵佛鎮東風村接壤,通(江)平(昌)兩縣交界處,鄉人民政府駐雙鳳場。轄5個村,36個村民小組,共有2298戶,總人口10272人,其中農業人口10010人。幅員面積29.4平方公里,現有耕地8396畝,其中田5521畝,地2875畝,海拔305—824米,森林覆蓋率為18%,年平均降雨量800—900毫米,鄉政府駐地年平均氣溫16.7℃,無霜期280天左右。經濟以油菜藥材為主。年糧食總產量6006噸,油菜496噸。年出欄生豬16584頭,牛455頭,羊30頭。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27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70元。

雙泉鄉塘庫修理
基礎設施

全鄉村村社社通公路,通車裡程達120公里,其中標準三級泥碎通鄉公路1條(通條公路橫貫白馬村),通村公路4條,屬全縣有名的“水利化鄉”,有塘庫53座,容水263萬立方米(其中小(一)型水庫澌溪溝水庫一座,容水量為103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天星溝水庫一座,容水量為54萬立方米,有土渠7000米,標準石渠10000米,自流灌溉6500畝。農戶通電率100%,通自來水率10%,通光纖電視率60%,電話普及率每百人20部。

社會事業

有中心國小1所,村小4所,私立幼稚園1所,在校學生1051人,教師4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有衛生院1所,村醫療衛生服務站5個,文化大戶5家,有廣播電視站1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