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哲學

隋唐五代哲學

隋唐五代哲學是中國儒、道、佛三家並行發展,佛教宗派哲學空前發達時代的哲學。隋代的王通首先提出儒、釋、道三教歸一的理論,以儒學為主,調和釋、道二教。唐初的唯物主義者傅奕、呂才反對佛教和批判卜日、卜宅、風水說等迷信,但勢孤力單。

隋唐五代哲學

正文

中國儒、道、佛三家並行發展,佛教宗派哲學空前發達時代的哲學。 隋唐五代哲學
歷史背景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結束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局面,建立了全國統一政權。他實行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使隋王朝有過短暫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時期。 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後,改革過快,貴族利益被剝奪,使得政權很快在軍閥混戰的風暴中滅亡了。 618年唐王朝建立。新統治者接受了隋亡的教訓,重視提高世家大族,安撫百姓、發展農業生產,繼續實行均田制和府兵制,設進士科以開放仕途,設二省六部以鞏固中央政權。這些措施使社會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 經過130多年的穩定發展,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超過了漢代,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文明大國。安史之亂(755~763)後,唐王朝開始衰敗,朝廷中宦官專權,朋黨傾軋;地方上藩鎮割據,擁兵自重。他們無限制地搜刮民財,加重農民的負擔,激化了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黃巢起義(875~883)搖撼了唐王朝的統治基礎,907年唐朝滅亡。 以後經過五代十國50多年的分裂割據,960年北宋建立,重新統一了中國。
隋唐時期的統治者一方面在政治上、經濟上採取了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政策,另一方面卻在思想上大大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他們認識到佛教、道教和儒家倫理綱常都是對鞏固封建統治有利的,所以推行“三教”並用的政策。在頒布《五經正義》抬高儒學地位的同時,大力支持佛教和道教勢力的發展。只是到國家的實際經濟利益受到寺院經濟的威脅時,才發生武宗“排佛”事件。在意識形態領域裡,宗教的流行使哲學唯心主義居於上風。同時,隋唐時期由於國家統一,經濟繁榮,中外交通發達,為科學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地理學、天文學、數學、醫學等方面都有許多新的成就,推動了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
哲學概況 隋代的王通首先提出儒、釋、道三教歸一的理論,企圖以儒學為主,調和釋、道二教。唐初的唯物主義者傅奕、呂才反對佛教和批判卜日、卜宅、風水說等迷信,但勢孤力單。這時佛教宗派哲學在雄厚的寺院經濟的物質基礎上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佛教哲學的主要宗派有:①以智為代表的天台宗。宣傳“一切諸法,皆由心生”,把複雜多樣的世界說成是心之一念的產物。它還建立了一套空、假、中“三諦圓融”的理論和止觀雙運的宗教修行方法。②以玄奘及其弟子窺基為代表的法相唯識宗。主張“心外無法”、“萬法唯識”,他們主要是翻譯介紹印度無著世親一派煩瑣的唯心主義哲學,由於脫離中國社會的實際,結果雖在唐初風靡一時,但不久就衰落下來。③以法藏為代表的華嚴宗。強調離開心之外,沒有任何事物和現象的存在。客觀物質世界乃至主客觀的內外區別,全都是一心所現。它還提出“理事相即”,本體和現象圓融無礙的理論,對宋明理學有重要影響。天台、華嚴二宗可以說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過渡形態。④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是典型的中國化的佛教,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宣揚心淨自悟。它認為佛並不在“西天”,而是在每個人的心裡,“即心即佛”,“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它闡揚頓悟成佛說,認為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禪宗修持方法簡便易行,流布日益廣泛,逐漸成為最主要的佛教宗派。在佛教哲學發展的同時,道教哲學在唐代也有所發展。司馬承禎提出“主靜”、“收心離境”學說。陳摶著《無極圖》和《先天圖》,認為萬物一體,宣揚超絕萬物的觀念性本體,受到佛教的影響。中唐以後,韓愈李翱站在維護孔孟儒家道統的立場,指責佛老之道背離了“仁義”和君臣、父子的倫理原則,但未觸及其宗教唯心主義的理論基礎;他們提出的儒家道統說和復性學說,本質上也是唯心主義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柳宗元劉禹錫堅持用氣一元論來回答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統一性問題,劉禹錫更是用“天人交相勝,還相用”的學說對秦漢以來重新提出的“天人相與之際”問題作了總結性的回答。唐末五代譚峭、羅隱等人也提出過一些有價值的哲學思想。
隋唐五代哲學在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史中,是上承魏晉玄學,下開宋明理學的重要環節。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