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全書》

《陽明全書》

《陽明全書》是作者王陽明作品之一。

《陽明全書》 陽明全書18卷
王陽明一生 文治武功俱稱於世,有完人之稱。其學上承 孟子,中繼 陸象山,而形成為風靡明代中後期並與 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 陽明心學。其學說 思想主要收集在《陽明全書》中。

名書簡介

作者:王陽明
類型: 哲學論著
成書時間:明 隆慶末年(1572年)

背景搜尋

《陽明全書》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年),明代著名 哲學家,同時又集 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於一身。 《明史》有傳。
原名 王雲,五歲時更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世稱 陽明先生。先世 山東琅琊人。 琅琊王氏曾經是歷史上一個非常顯赫的家族。著名書法家 王羲之就是出於這個家族。
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生於 浙江餘姚瑞雲樓(今武勝門內壽山堂)。他的父親 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 狀元,歷任 翰林院編修、少詹事、 禮部左侍郎、南京吏部 尚書等職。王陽明很小就受到父親嚴格的 儒家教育。但他天性頑皮好動,喜好軍事 戰爭,善於騎射。有一次他平定叛亂後,有人挑釁,要和他校場比試射箭。結果他連發連中。其 墓志銘上說他: “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其行狀上說他:“性豪邁不羈,喜任俠。”15歲隨父游 居庸關山海關等要塞,親眼看到了北方 少數民族對京師的威脅。曾數次欲獻策朝廷,被父親制止。 弘治元年(1488年)於南昌完婚,新婚之夜,他跑到 鐵柱宮道士養生術去了,到第二天早上才回來。在次年返餘姚途中於廣信(今 江西上饒) 拜見了 婁諒, 聽他講授 朱熹“格物致知” 的理論。弘治五年(1492年)中舉人,在北京父親的官署里,遍讀朱熹書。為了體會朱熹“格物致知”,他在衙門裡“格”了七天 子,沒有領悟什麼,反倒得了一場大病。六年、九年會試均落第,於是返回餘姚以詩書棋自娛。不久聽說邊關告急,又開始在家裡學習兵法。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 進士,正逢西北告急,上疏陳“蓄材備急、 舍短用長、簡師省費、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嚴守乘弊” 八事。弘治十四年(1501年)到安徽審查案件,事成游九華山,與道士談仙。次年因病南 歸,先後在 紹興陽明洞隱居養病。十八年在北京與 諶若水結為好友,同倡“聖人之學”。
《陽明全書》 陽明先生

正德元年(1506年),太監 劉瑾(?-1510年)專權,矯詔逮捕戴銑等,王陽明時任 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權奸”,“有政事得失,許諸人直言無隱”,要武宗“開忠讜之路”,觸犯劉瑾,受 廷杖,被打了40大板,貶為龍場(今 貴州修文縣治) 驛丞。他在龍場自己搭了個草棚棲身,因為這窮荒之地沒有書讀,於是埋頭溫習舊學,“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後人稱“龍場大悟”)。又創龍崗書院,為開化西南首舉。次年應聘任貴陽書院主講,開始宣講“知行合一”,轉學陸九淵,後自成體系。後調任廬陵知縣,處理積壓案件,整頓郵驛;制止苛捐雜稅,禁止迷信神會。
劉瑾事敗被誅後,王陽明得升任 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後調北京吏部任 驗封清吏司主事、文選清吏司員外郎、 考功清吏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少卿、南京鴻臚寺卿、僉都御史等。在 巡撫南贛時,平定各地民變。但其軍事成就最大的是平定 寧王之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宸濠謀反,當時王陽明正率軍去 福建處理福州三衛軍人謀叛事件,聽到 訊息,在還沒有接到朝廷命令時即返安吉起 義兵,水陸並進搗南昌,連下 九江南康、費時35天,平叛擒宸濠。但是 明武宗是一個非常荒唐的皇帝,想自己率兵去親征平叛。結果王陽明已經把寧王宸濠給擒了。武宗很不高興,堅持南下。還被 太監許泰、 張忠挑撥,猜疑王陽明。王陽明非但無功,反被誣參與寧王謀反,最後是太監 張永設法相救才幸免於難。隨即稱病到西湖 淨慈寺九華山等寺院去居住修養。正德十六年(1521年)開始在南昌揭示 “致良知”學說,終完成“心學” 體系。6月在南京升任 尚書,9月回家鄉餘姚,會集 弟子74人,在 龍泉山中山閣,宣講“良知”之說,12月被封為特進 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此後6年,念父憂,服滿也不回去做官,專事講學。 嘉靖四年(1525年)9月在餘姚中天閣講學,門人300餘,做 《中天閣勉諸生》寫在牆壁上。嘉靖六年(1527年)8 月,受命鎮壓 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 瑤族僮族民變。這時他已經患病,
《陽明全書》 陽明先生·《行草手札》
還是帶兵出征。加上當地氣候炎熱,以致病情加重,全身膿腫。第二年秋平定叛亂。時肺病又加劇,11月29日(1529年1 月9日) 在 江西南安青龍浦舟中去世,年僅57歲。葬紹興蘭亭洪溪(1989年省 人民政府公布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今紹興市蘭亭鄉花街村) , 文成。門人會葬千餘人。每日來吊者百餘人。
他一生獨特的經歷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特點,被後世學者稱為完人。 《明史》上評說: “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但王陽明死後,卻遭誣陷,說其擅離職守,說他非議朱熹。 明世宗於是追奪他的 爵位,不許世襲。宣布他的學說是偽學嚴加禁止。但是打壓並沒有取得成效。其門生到處宣講他的學術,廣建祠堂、 書院。在嘉靖三四十年間, 陽明祠陽明書院幾乎遍布整個南 中國。特別是在他生活和活動過的 浙江江西廣西貴州等地。 毛大可 《王文成傳本》《勛賢祠志》云:“書 院七十五所,祠四百二十所。”王陽明門生、朋友、信奉者的這些活動,打破了朝廷的禁令,極大地擴大了王陽明的思想。在他們的努力下,穆宗時詔贈新建侯,諡文成。神宗時得從祀孔子廟庭。這時距王陽明死已經有56年了。

內容精要

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年),侍御謝廷傑匯集王陽明的各類著作,以及 錢德洪編的陽明先生年譜、 王正億編輯的世德紀、王陽明友人所寫的陽明先生 墓志銘行狀祭文等,定名為《 王文成公全書》,編為38卷,予以刻 印。主要包括 《傳習錄》《文錄》《文錄續編》等。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分成上、中、下三卷。上卷是同 徐愛講論 《大學》宗旨,闡述了他“格物致新說”和“心與理一”、“ 知行合一” 的思想。為門人徐愛、 陸澄薛侃所輯。 正德十三年(1518年)初刻於 江西贛州。中卷是與友人論學的書信,這些書信反映了他“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物合一”、“天人合一”、“天地萬物為一
《陽明全書》 道光刻本·王陽明先生全集
體” 等思想。由門人南大吉所輯, 後經錢德洪改編。嘉靖三年(1524年)由門人南大吉和上卷合初刻於紹興。下卷是與門人的談話,由門人 陳九川等採集,初名 《遺言錄》,後 錢德洪加上自己及 王畿所錄,整理編輯成 《傳習續錄》,其主要部分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刊刻於寧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胡宗憲將三卷合一刊刻,統稱《傳習錄》。分三卷。
《傳習錄》的“傳習”出自 《論語》的“傳不習乎”。全書基本包括了王陽明主要的 哲學思想。上卷是得到過他本人親自審閱的。中卷的論學書信都是出自他的親筆。下卷雖未經其本人審閱但也比較具體解說了他晚年的各種思想。並記載了他提出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四句教”。
王陽明的語錄主要採用問答式,一是回答門人的提問。如其中有這樣一段:“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 岩中花樹問曰:‘天外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云:‘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一是先生步步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如:“先生 曰:‘爾看這個天地中間,什麼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麼叫作心?’對曰⋯⋯”
《文錄》包括了 《正錄》《外集》《別錄》三個部分。為文人錢德洪編訂。正錄都是 講學明道的文章,共5卷;外集收集王陽明的詩賦等,共9卷。《別錄》收集王陽明的奏摺和公文等,共10卷。嘉靖十四年(1535年)刻於蘇州。此後,錢德洪又收集了一些,編入 《文錄續編》,刻於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其中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收在《文錄續編》里的 《大學問》。《大學問》是王陽明出征 廣西之前,錄下的全面闡述他 學術思想的著作。

專家點評

《陽明全書》毫不掩飾的表達了他與朱熹對立和非難。朱熹將《大學》一書分為經傳,並補寫格物致知傳。王陽明認為分經傳本來就沒有 根據,也根本沒有必要補寫格物致知傳。朱熹重視“格物致知”,把它放在“誠意”的前面;王陽明則認為格致本於誠意,以誠意為主。朱熹將心與理析而為二,把知與行分離開;王守仁則主張心與理一,知與行合。朱熹以格物為窮理,注重外界一事一物之理,要求對經典的一字一句細心理會;王守仁則認為朱熹這種 方法是務外遺內、博而寡要,他以格物為正心,要來發揮良知的作用,以良知為評判事理的 標準和解釋經典的根據。
王陽明認為“心即理”。在這個基礎上搭建他的心學 體系。他的學說被稱為“陽明心學”。他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認為身的主宰就是心,心的本體就是理,心外無理;心之所發就是意,意之所在就 是物,心外無物。心的“靈明”便是天地萬物的“主宰”。
《陽明全書》 王陽明
王守仁心學的特點是他的“致良知”說。這個 良知,是存在人心中的 天理,實際上是 主觀道德意識,它既是是非標準,又是善惡標準,即 真理道德標準。但人慾會把人的良知掩蓋。這就需要去“致”了。只要在“致”上下工夫去消滅人慾,才能恢復“良知”的本性。他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這種是非善惡之心人人皆有,“不必求之於聖人,亦不必求之於典籍”,“良知便是你自家的準則,便是你的明師”。為了實現“致良知”他又提出了“致知格物”和“ 知行合一”。他的“致知”是要求事事物物和良知天理相符合,他的“格物”是要求正人心,去惡存善。他的“致知格物”是為了“致良知”,而不是要去探求 客觀事物。他的“知行合一”也是“致良知”的一種手段。他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的宗旨。”他希望人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王陽明 思想的產生,主要是 明朝中葉後 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盪。 統治階級也日益腐朽,昏君輩出、奸宦當道。他就遭遇到了明武宗這樣的荒唐 皇帝。雖為國家立下大功,幾乎被陷害致死。地方民變不斷,他也疲於奔命地四處征討。他把這一切都歸結為人心不好。在如何整治人心的 思考中逐漸形成了他的 哲學體系。他感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在這種暗無天日、無復天理的時代,有社會責任感的 知識分子如果不想歸隱或信禪,就只能在良知里寄託自己的精神 生命
《陽明全書》 陽明先生
王陽明的學說在明朝後期,廣為流傳。嘉靖、 隆慶以後,王學幾遍天下,蔚為大觀。大有取代程朱理學之勢。清初 黃宗羲所著的 《明儒學案》里,寫“王門”弟子就用了20 多卷的篇幅。他把“陽明學派”區分為 浙西王學江右王學南中王學楚中王學四大支派。浙西王學是以 王畿為首的“良知現成”派,江右王學是以 王艮為首的“良知日用”派,南中王學是以 聶豹羅洪先為首的“良知歸寂”派,楚中王學是以 錢德洪等為首的“良知修正”派。他們從多方面發展了陽明學說。但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導致王學分化衰落。
但是明末清初, 顧憲成等眾學者對他提出了很多批評。顧炎武更是把明朝滅亡與王陽明學說聯繫起來,認為王學的風行,是明末士風頹敗,脫落名教的罪魁禍首。也有認為嘉隆間書院遍天下,處士橫議,終至名教決裂,禮法蕩然。王夫之認為王陽明把《大學》、 《中庸》佛教化,說不屑與之以辯。清統治者出於統治的需要大力提倡朱熹之學,王學逐步衰落。
鴉片戰爭之後, 王學奇跡般的得到了復興的機會。可謂一陽來復。面對危機,無論是 改良派,還是 革命派都不同程度的誇大了心力即精神力的作用。在他們把 注意力轉到傳統思想尋求支持時,與王陽明學說發生了契合。王陽明思想中包含著的某些促進思想解放的因素,也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康有為服膺陸王心學,認為 宋明發揮心學,於士大夫確有所補。 梁啟 超《康南海傳》里指出:“先生獨好陸王,以為直捷明誠,活潑有用。”梁啓超自己更是稱王陽明是“千古大師”、“百世之師”。 譚嗣同也在其影響下寫了 《仁學》
由於 孫中山蔣介石對王陽明學說的提倡,陽明學說在 中華民國時期的 統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蔣介石還在 南昌發起 新生活運動,到台灣後還把其駐地改稱 陽明山。並且對陽明心學提出了較系統的 認識。有哲學史家說蔣介石是陽明學派在現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陽明心學對現代的影響還集中體現在他對 新儒學的影響。如 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賀麟,這些新儒學的領軍人物,無不是心學一派。他們把陽明學說在自己的著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在日本陽明學派一直是作為與 朱子官學對立的異端而發展,其間派別眾多,思想活躍,學者輩出,為其近代 明治維新鋪平了思想道路。

妙語佳句

不必求之於聖人,亦不必求之於典籍。
嘗聞人是天地的心。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參考文獻

在版本上,有四部叢刊影印明隆慶本。199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了 《王陽明全集》。1992年紅旗出版社也出版了張立文整理的《王陽明全集》。

相關詞條

王陽明
王守仁
陽明心學

相關連結

http://www.myqf.net/neoconfucianism/wangym
http://www.langsong.net/lstd/wxshk/htm/oem/gd/zzbj/rujia/c/cxl/018.htm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