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欽墀

陸欽墀

陸欽墀(1911-1977),江蘇蘇州人,解放後,先後任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吉林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主任和吉林省民盟宣傳部副部長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77年不幸病故;1979年平反,恢復名譽。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陸欽墀(1911-1977),江蘇蘇州人,1931年畢業於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外文系,1935年為燕京大學研究院碩士,1939年赴歐參加巴黎國際學生聯合會議,1942年任雲南大學歷史系講師、副教授。1943年加入民盟,1945年為民盟中央候補委員。

解放後,先後任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吉林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主任和吉林省民盟宣傳部副部長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77年不幸病故;1979年平反,恢復名譽。

陸先生1945年末領銜與楚圖南費孝通同志等發表《國立雲南大學72教職員支援“一二·一”運動宣言》、發行進步刊物《民主》周刊,等等。其著述有《英法聯軍侵華史》、《中國近五十年史(1895-1945)》等。精通英、法、俄、德、日五種外語。在學術上亦有貢獻。《1858年和1860年東北邊界的改變》一文,是陸先生於1957年7月在教研室與校科學討論會上宣讀的論文,同年“反右”運動中成為其定罪證據之一,說它“全系捏造與歪曲”,“其目的在向黨和蘇聯進行污衊”。

1979年2月改正錯劃時認為上述結論“純屬強加於人的不實之詞,應統統予以推倒”……

人物佚事

文章滿紙書生累

陸欽墀先生在1957年被劃為右派,是因為當時寫了一篇《1858年和1860年東北邊界的改變》的文章而惹下大禍。

對於寫作這篇文章的動因,作者是這樣說的:蘇共二十次代表大會以後,蘇聯的史學界有了一種生氣勃勃的重新研究歷史特別是近代史和改寫某些歷史書的氣象。在中國,自從黨中央提出百家爭鳴的號召以後,史學界也有了不少活躍的表現。本文不過是對於一件大可爭議的題目,提出一些史實和意見,拋磚引玉,敬供中蘇兩國史學家們進一步研究作參考。

這篇文章,用陸先生自己的話說,是探討今天我們對近代史上東北邊界的改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處理應該是怎樣的”問題。

文章介紹了在19世紀中葉,我國東北領土的改變情況。即1858年5月28日訂立的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國割去我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僅留江東64屯有居民居住權與管轄權,並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1860年11月14日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中又將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劃歸俄國,並確定劃界規定,據此規定1864年又將我國領土44萬多平方公里劃歸俄國。接著文章批評了蘇聯歷史書籍對這段史實的記載“有粉飾歷史事實把它們簡單化、片面化,不真實地闡述歷史的情況”,同時還批評國內史學家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裡面竟然沒有一句話提到1858-1860年東北邊界的改變”、胡繩《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宋雲彬《中國近代史教科書》“同樣不提這件事”。

作者對中國史學家對於這個問題諱莫如深、避而不談的原因推測其“可能的理由”有三:“1.這是一件不愉快的歷史,寫出來可能不利於中蘇友好;2.避免有人會提出‘我們應否收回失地’的問題;3.寫出來不利於世界共產主義事業。”針對以上三個問題,作者一一作了分析解說。為了增加文章的說服力,作者還引用了蘇聯歷史學家潘克拉托娃在蘇共二十大上的發言:“某些著作者的看法是不正確的,他們違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論點,把沙俄進行的侵略戰爭說成是正義戰爭,把19世紀末的俄法聯盟或者沙俄對中國的政策等等理想化了,他們的這種看法,違反了歷史事實……”在探討“為什麼蘇共二十大以前蘇聯的某些歷史學家會有這樣粉飾歷史事實的情況”的問題時,作者認為“也許這和史達林的領導是有密切聯繫”。

顯然,作者是受到蘇共二十大的影響,文章接著尖銳地批評了史達林,他說:史達林對於日俄戰爭的看法和列寧的看法不一致,他似乎認為旅順口在1901年之前作為俄國的領土是一件正常的事。和列寧在1900年文章的精神不相一致。和粉飾沙俄的掠奪和壓迫政策的歷史書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和德皇威廉二世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通信文稿是有一致的地方。威廉在1898年曾寫信給尼古拉說,俄占旅大和德占青島是福音,是真理和光明在東方的宣揚,並且軍隊雄立在黃海之濱的俄德兩國是應該受到黃種人的敬畏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