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李佛始祖拳會

蔡李佛始祖拳會

蔡李佛始祖拳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蔡李佛拳的傳承保護單位,現任會長兼總教練陳忠傑是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原稱“洪聖(雄勝、鴻勝)始祖館”,創立於1836年,歷經蔡李佛始祖陳享公以及第二代的陳安伯、陳官伯、龍子才、張炎,第三代的陳翼耀、陳耀墀,第四代的陳雲漢、陳華燦、陳燕洛等門人的代代傳承,一直沿續至今。2001年經政府批准,註冊為民間武術團體,定名為“新會蔡李佛始祖拳會”。會址仍沿用洪聖始祖館舊址(新會區京梅村),常務理事會設在江門市新會區銀花街,武術承傳訓練基地設在江門市新會北門體育場和新會城南學校。

蔡李佛拳歷史

一、蔡李佛拳的由來
蔡李佛始祖館內的陳享像蔡李佛始祖館內的陳享像
蔡李佛拳是由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京梅村人陳享(字典英、號達亭)於1836年所創立。
陳享是晚清時期嶺南武術界的傳奇式領袖人物。他七歲開始隨族叔陳遠護習技。十五歲時(1823年),經啟蒙師傅推薦拜廣東李家拳創始人李友山為師。四年後,又經第二位師傅推薦,前往廣東羅浮山拜還俗和尚蔡福為師,學藝十年。他剛下山,便在廣東省增城縣隻身衝陷七陣,解救了百多名被土匪圍困的鄉勇及村民,受到朝廷賜號為“達亭”。他根本無意仕途,回到新會縣城設館行醫。同時將自己多年所學,編寫出教材式分初、中、高三級的武術拳譜,為感謝和紀念三位師傅的栽培,將之命名為“蔡李佛拳譜”。二、蔡李佛拳的發展

1836年間,適逢新會縣衙推行鄉村防匪自保的

拳會表演隊伍拳會表演隊伍
“攻匪保良策”,允許各鄉村自行設立治保組織。陳享應鄉中父老之邀,回京梅村收徒傳藝,標誌蔡李佛拳正式面世。
隨後,來粵“禁菸”的林則徐極力推廣新會的“攻匪保良策”,陳享也受聘成為了總督府的幕僚,協助訓練廣州等地區的“禁菸”水勇,蔡李佛拳開始於廣東的中心城市發展。
鴉片戰爭失敗,林則徐被貶謫。陳享率眾弟子返回家鄉,提出“以武強族”的口號,廣收門徒、悉心培養。兩年後,經精心策劃,同時派出百多名男女弟子於廣東、廣西各地開設四十四間蔡李佛“洪聖武館”,再衍生的“分館”便難以統計。從此,蔡李佛拳成為了嶺南的最大流派直至新中國的成立前。
不久,蔡李佛武術組織又成為太平天國初期的主要軍事力量。農民運動爆發,陳享為躲避曾國藩的遊說徵用,雲遊四方,最後到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府中當幕僚。太平天國“內訌”,陳享重回新會,後受到清廷追捕被迫出逃,先後在香港、南洋(東南亞)、美洲等地以行醫授拳為生。蔡李佛拳也因此成為了中華武術最早走出國門傳播的流派。陳享在海外為維護華僑利益拳折外國惡霸基利士,赤手擊斃美洲虎等故事流傳後世,至今在國外的許多華人社團里尚能找到蔡李佛當年的痕跡。
陳享晚年重返故里,一邊指派弟子四處設館,重振雄風,一邊總結歷年實踐經驗,著書以傳後世。光緒元年病逝於京梅,終年70歲。
上世紀初,國內外眾多蔡李佛弟子積極參與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無形中促使了蔡李佛武術在廣東各地的傳播又達一個高峰。民國時期,蔡李佛在廣州、佛山、江門、肇慶、港澳等大小中心城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象國民十九路軍等一些粵桂軍隊,在抗日戰場還展現過蔡李佛武術在冷兵器搏鬥方面的實戰威力。三、蔡李佛拳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在國內的蔡李佛拳基本停止了公開傳播長達三十年之久(1949-1980),但它在海外卻有著無以可比的深厚歷史淵源。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上中國功夫熱的興起

來自20多個國家的尋根隊伍來自20多個國家的尋根隊伍
,蔡李佛拳的傳播不但得以復甦延續,而且發展極其迅速,遍及五大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五十個國家和地區均有一定規模的蔡李佛民間武術組織,學習者估計在千萬人數以上。所以,國際上有“北是太極,南是蔡李佛”之說。
2008年6月,蔡李佛拳經國務院批准,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國內蔡李佛拳練習者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港澳和台灣等南方地區,民間組織都有一定規模,有堅實的民眾基礎。然而,長江以北就算練之者基本不知拳之來歷,故知之者甚少。因此,總體現狀是國內不如國外。

蔡李佛源流簡譜

[序]

京梅村地處南粵珠江三角洲西南端,背靠古兜山,頗為偏僻。然民風世代淳樸、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古風,卻哺育出陳享這一代武壇英才,名揚海內外。其始創之“蔡李佛”拳,風行一百六十多年而不衰。殊不知,其開枝散葉,茂盛之極,溯流“緣福陳公祠”方寸之地為源頭。駐足佇立故址,遙想當年,龍騰虎躍猶在,而愛武之人,又有誰不為蔡李佛矯健瀟灑、氣勢磅礴、別具一格之拳路而讚嘆不已。筆者蘸墨撰寫短序,搜尋枯腸之際,豁然明白,因有京梅村之源頭,蔡李佛始風靡天下,亦因有蔡李佛方讓五湖四海認識京梅。文贅意切,一則緬懷始祖及歷代宗師胸懷坦蕩、愛國愛鄉之民族美德,鍥而不

蔡李佛始祖館舊址蔡李佛始祖館舊址
舍、不屈不撓之民族風骨。二則考究蔡李佛豐富之內涵,試評其精神實質所在。
飲水思源,應是蔡李佛人內在之感召力。享公摒棄別家以自己姓氏命名門派,便是最好佐證,足見其師恩不忘,輕名利而存大志。觀者不妨順下文簡敘,以窺蔡李佛之發展史。
清道光十六年(1836),蔡李佛拳正式誕生,享公首設“洪聖”武館於此。謹遵“重光少林術”師囑,為畢生目標。悉心授徒,見時機成熟,遂派陳燕貽、陳典垣、陳大楫、龍子才等數名弟子,分赴粵桂各地設分館。僅寒暑幾秋,蔡李佛洪聖分館遍布兩省四十多處,而求學者蜂擁鹹至。於當時腐敗清庭“不許漢人習武”惡劣環境而言,其發展之迅猛,為嶺南各派所不及,亦為中國近代武術史所罕見。享公之武林地位,蔡李佛拳技藝之精奧,毋庸言多。
洪聖館興旺之際,恰逢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眾多弟子相繼投身義事。以馮雲山(太平天國南王)及廣西潯州弟子猶為突出。享公於新會亦助其師兄陳松年,“扯旗起事”於江門狗山。爾後,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處當幕友。“天京內訌”致太平天國衰落。享公為逃避滿清朝庭追捕,經香港輾轉南洋,美洲,行醫授拳。各地洪聖武館相互聯繫有疏,彼此各謀發展,無奈滯於時局多蹇。
清同治年間,享公應聘蒞臨香港,任教於廣東會館,萌生重整旗鼓之決心。其次子陳官伯,首徒龍子才等人亦緊隨於他。祖館京梅、廣州、佛山、江門等地重複活躍。此時,享公在港收得一徒弟,姓張名炎,此徒自小習洪家功夫,有所根基。自得享公真傳,技藝判若兩人,進步甚快。享公愛材,分別派遣其到新加坡、香港、佛山、江門等地洪聖分館任主教。張崇拜享公之極,羨慕洪聖蔡李佛之盛,乃更名張鴻勝。
享公於新加坡義感廣東、福建兩地華僑會館首席教頭,化干戈為玉帛;於金山大埠,痛擊凌辱我同胞之外國惡棍,技精尚武;於香港拳敗不可一世之俄國大力士,揚我國威。其諸多事跡,廖廖幾句,難敘其祥。1868年,其年事已高,返回故里,專心研究拳理,技藝,整編蔡李佛拳教學課程。因坐鎮始祖館,陳官伯、龍子才、張炎等人,積極掌管各地洪聖館教務,雄風又振。新會、香港、佛山、廣州等處發展尤其神速,為蔡李佛盛行之二次高潮。
享公不幸於光緒元年(1875)仙逝。巨星墜落,酋首頓失。經歷史浪淘,時代洗涮,蔡李佛仍脈流甚廣,至今當數三支,簡述如下。
其一,享公次子陳官伯(1857-1916),主要傳三祖陳耀墀,耀墀先師於解放前,分別在京梅祖館,哈蒙埠中華會館,吧城埠廣東同鄉會,羊城、香港十多所中學及部分工會組織任職武術教師,可謂桃李滿園。京梅村師從之第四代陳華燦,陳耀垣、陳炳羨、陳伯添等弟子,一直在新會或港澳傳授蔡李佛拳術,其中陳華燦先賢,奔波於崖西、會城等地,授徒甚廣,年屆八旬仍孜孜不倦,收集資料拳譜,令蔡李佛在發源地繼續流傳。廣州地區陳耀墀公之入室弟子胡云綽、潘芬等十二人,人稱“四俊八賢”技藝譽滿省城,後隨其學藝者,遍布省港澳。享公第五代曾孫陳永發先生,承其祖父耀墀、父親雲漢之真傳,旅居海外,而致力於國際上推廣蔡李佛。還心繫故鄉,為始祖館重煥光彩而不遺餘力,充分體現蔡李佛愛國愛鄉之真諦世代相傳。
民國時期始祖館會徽民國時期始祖館會徽
其二,龍子才(廣西苗族人),為享公之首徒,主要傳阮駭等人。阮駭主要傳方玉書。曾任廣東省武術協會副主席的區漢泉前輩,就是先後師從方玉書、陳耀墀先賢之蔡李佛名宿。區先生極力推廣蔡李佛及武術運動,培養出陳昌棉、董德強、邱建國等諸多全國武術著名教練、南拳比賽冠軍。國際現流行之南拳比賽套路,沿襲蔡李佛拳路之風格,並與其橋馬為基礎。憑此,籍可告慰畢業為“重光少林術”而嘔心瀝血,四處奔波,始祖享公在天之靈。
其三,張炎(旅港新會人)為享公後期所收之得力弟子,張隨公多次往返於香港、新加坡,先後接管新加坡、香港、江門、佛山洪聖館教務。為蔡李佛拳廣泛傳播,作出過貢獻。其主要傳李恩、陳盛等人。李恩傳黃杏泉、譚三等徒,譚與“江南五虎”之一北少林顧汝章交往甚篤。一些地方麾號“北勝蔡李佛”便源於此。
四海朝宗,蔡李佛拳歷久不衰,實得益於享公始創門派時坦蕩胸懷與高風亮節。其初立門規便訓示;弟子設武館不許以姓氏命名,隨同俗習,令蔡李佛世代相傳而無門戶之見。其遠大理想,智仁抱負,確令人起敬。毫無疑問,飲水思源乃蔡李佛之本。鍥而不捨乃蔡李佛之精神。然而,蔡李佛洪聖館在第三代、第四代擔綱時,正值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原以“重光少林術,世代毋相遺”為宗旨,“反清復明”為旗幟而哄起的洪聖館,畢竟為相對鬆散之民間團體。故不可避免受社會動盪,政治不穩定影響。有道是文長武短,內部出現不同利益者,衍生矛盾。繼香港、佛山之館名易為“雄勝”與“鴻勝”,又出現“北勝”等等名稱分支。有個別後傳弟子,曲解蔡李佛洪聖之實質,斷章取義,竊剽歷史。塑出某一支脈前輩,奉為始祖,以訛傳訛而否認陳享公。實有悖於飲水思源之優良傳統。檄言有憑,為使蔡李佛這一嶺南優秀拳種繼續健康發展,更加豐富其內涵,適應時代,發源地應責無旁貸。
上世紀,“開放改革”中華大地掀起武術熱潮。1986年洪聖始祖館得到政府支持及海內外同胞資助,重新開館,京梅村青年紛紛習武學藝。1999年外出會城等地之蔡李佛弟子枵腹籌辦“新會市蔡李佛始祖紀念會”,力圖發揚光大蔡李佛.2001年10月,京梅村民委員會及眾多鄉親父老,敬仰先輩,著眼未來,將緣福陳公祠定為蔡李佛武術博物館。以便子孫後代繼承優良傳統文化,提高綜合素質,為國效力。
始祖館門前始祖館門前
“洪材定取文章事,聖算還推武略通”。聯首“洪聖”冠名。細琢其意,蘊涵頗見深奧。關羽秉燭達旦,義薄雲天;岳飛壯懷激烈而精忠報國;辛棄疾湖海豪歌,抒發憂國情懷。千古流芳,被奉至聖、至崇、至贊武將者,大多是技壓群雄,卻又好書善辭之英雄豪傑。固文韜武略,兩者兼修,為古今成材之道。習武強身健體,助於文賦長進,拓展思維;攻文悟理明德,助於尚武志廣,胸懷坦蕩。我們細究享公,確實文武雙全,堪稱一代宗師,傑出之武術家。自古潛心武學者,若不假以文助,當屬一介武夫,就算其技蓋世,稱雄一時,充其量為匹夫之勇,曇花一現而技藝難傳後世。精武嫻文,志銘博大,恩澤後人,方能成不朽名家,非沽名釣譽之輩所及。凡懂武術者,曉得血肉之軀人皆有之,揮拳蹴腿,稍仿猶似。效以形態,不明之精髓,終練亦空回。故名家大師,傳技必授予心法拳理。不能以武學典著傳世,不足以自成一派。不能以正直心志維繫,不會流芳致遠。享公將平生所學,精華盡集,著書立說,供後人秉承發展。其“先訓德、後授藝”之前瞻門規,“武技進可御外侮,退則強身”之箴言,充滿生命力,技藝自然流傳不衰。
(蔡李佛始祖館嫡傳第五代弟子陳忠傑敬撰 二OO一年仲秋)簡譜

(根據始祖館現有登記資料整理)
蔡李佛拳派開山始祖陳享師承:
蔡福、李友山、陳遠護。
師承始祖陳享公的蔡李佛部分門人及任教地方
1、陳安伯(始祖館、新會其他鄉鎮等地);
2、陳官伯(始祖館、江門、廣州、澳洲、美國等地);
3、龍子才(始祖館、廣西潯洲、廣州等地);
4、張 炎(始祖館、新加坡、江門等地,後接替陳典桓到佛山);
5、陳典拱、陳炳灶(廣州省城);
6、陳承顯、陳社然(新會縣城);
7、陳燕瑜、陳典鴻(新會江門鎮);
8、馮雲海、陳四妹(花縣);
9、陳典勝、陳典茂(南海縣);
10、陳典桓(南海佛山);
11、陳謀壯、陳邦興(番禺縣);
12、陳大成、陳華仔(肇慶);
13、陳大楫、陳謀榮(順德縣);
14、陳典承、陳阿牛(香山縣);
15、陳典邦、陳孫祥(東莞縣);
16、陳大戌、陳立德(陽春縣);
17、陳大灶、陳華金(陽江縣);
18、陳典惠、陳社欣(開平縣);
19、陳典珍、陳典聯(新寧縣,今台山);
20、陳孫棟(恩平縣);
21、陳承昱(鶴山縣);
22、龍子文、陳大女(廣西八排山);
23、龍子韜、陳蘭姑(廣西潯洲);
24、龍子武、陳金珠(廣西南寧);
25、龍子略、陳金玉(廣西桂平);
26、洪仁珅、陳鳳嬌(廣西桂林);
第二代蔡李佛部分門人及所傳弟子(排名不分先後)
1、 陳安伯(陳享之長子)
任教地方:新會潮蓮鄉、新會外海鄉、新會基背鄉、新會鯉魚沖、中山石歧鎮、中山小欖鎮
所傳弟子:
陳長毛、阮 直、文 良、麥社均
2、陳官伯(陳享之次子)
任教地方:廣東嶺南大學、京梅始祖館、新會天湖鄉、新會石嘴鄉、澳洲雪犁市、舊金山中國會館、新會基背鄉、新會橫嶺鄉、新會飛鵝林、新會蘆沖鄉、新會鯉魚沖、江門水南鄉、江門墟頂街、江門紅花社街
傳人及弟子:
陳文彬(長子)、陳耀墀(次子)、朱立仙、長手甲(化名)、溫炳輝、陳德周、
陳立雲、陳大順、周瑜利、陳兆雄、紮腳文(化名)、陳振孫、陳金象、林能齊、
陳長毛、白樹淼、鄒潤田、李 恩、李壽岩、陳操持、胡奇彪、蔡桂緣、李錫熙
李顯享、黃 沛、陸正剛、蔣偉南、梁 貴、蔡伯達、蔡伯雄、顏耀庭、陳翼耀 陳永孫、白樹濤、呂 盛、謝雄彪、譚勁夫、黃福榮
3、龍子才(陳享之首徒,後出家法號為“澄濤”又稱無言僧)
任教地方:廣西潯州、京梅始祖館、廣州西關、江門聖洪館
所傳弟子:
鍾 養、張 洪、雷 燦、阮 駭、李 恩、馮雲山(太平天國南王)、方玉書
4、張 炎
任教地方:香港洪聖館、新加坡廣東會館、江門洪聖館、京梅始祖館、佛山洪聖(鴻勝)館
所傳弟子:
張三炳、黃 四、陳 盛、張香池、張鍾萬、張鍾葉、張 讓、張孔操、張李文、 李 恩
第三代蔡李佛部分門人及所傳弟子(排名不分先後)
1、陳文彬(陳官伯長子)
任教地方:荷蘭埠、新加坡廣東會館、新金山、八等、泗水、明古路
(其所傳弟子不詳)
2、陳耀墀(陳官伯次子)
任教地方:京梅始祖館、荷蘭埠、舊金山中國會館、廣東公學、廣東省第一中學、香港米行工會、香港灣子救火隊、廣州茶居工會、廣州酒樓工會、廣州鐵路工會、廣州機器工會、廣惠鎮守使、廣州雙十中學、廣州嶺南中學、志賢中學、民新中學、廣東學院、香港九龍、香港旺角嘴、香港油麻地、香港深水步、新會長崗鄉、新會旺沖鄉、新會黃沖鄉、新會國母殿、吧城埠廣東會館
所傳弟子:
陳雲漢陳潔芳(女)、陳燊樵、陳華燦、陳伯添、陳耀垣、陳華普、陳 恩、
陳錦華、陳炳羨、陳吉祥、陳灼然、陳 兆、陳 臻 、陳 寅 、陳 成、陳 厚、陳杜梅、陳福儀、陳康民、陳國榮、陳寶生、黎 賢、黎 炳、梁 潛、王應深、蔡伯雄、蔡伯達、蔣偉南、蔡桂緣、李耀梯、莫民恩、夏壁池、潘 富、潘 芬、黃嘯俠、林少立、朱 田、郭樹田、梁 貴、黃 沛 、黃英浩、蘆 生、李 芳、姚 錦、李雄輝、譚勁夫、湯 錫、吳伯球、區祝遐 、司徒得、鄺炳舜、王兆雄、張 康、劉懷新、李兆福、羅明允、羅暮張、羅 褀、鐘有勝、杜海濤、梅逢富、林朝漢、葉永揚、梁逸嘯、王金石、朱志栓、朱孝武、關余發、麥君厚、麥君鐵、馮勝揚、劉九叔、李沛堂、梁梅溪、區漢泉、簡英傑、胡云綽、外江楊、葉兆文、張鉅彬、梁 炳、凌光炯、吳富亨、林 秋、梁 彪 、雷倫瑞、馮 國、陳達夫、劉 鏡、林 富、陳 銳、馮文堅、凌必發、黎錦章、李 釗、凌德驥、鄧誠添、鄧誠財、蕭 九、陳 熙、李耀齡鄭抒靈(女)
3、梁 貴(師承陳官伯)
所傳弟子:
陳君立、鍾 亮、胡 成、陳 斗、潘 狄、馮 安、蘇金福、梁紹權
4、蔡伯達(師承陳官伯)
任教地方:南海中學(所傳弟子不詳)
5、蔡伯雄(師承陳官伯)
任教地方:法國體育會、廣東省警務處
所傳弟子:
吳鳴鑾
6、顏耀庭(師承陳官伯)
任教地方:廣州、香港
所傳弟子:
張 順、大隻成(化名)、何 牛、顏雲龍、顏少明(女)
7、黃福榮(師承陳官伯)
所傳弟子:
吳紹中、林陰棠、黃 德、郭 掌、張 兆、夏 生、方玉書、蘇金福
8、雷 燦 (師承龍子才、張炎)
所傳弟子:
譚 三
9、阮 駭(師承龍子才)
所傳弟子:
方玉書、趙 吉、阮 錦、劉 忠
10、李 恩(師承龍子才、張炎)
所傳弟子:
黃嘯俠、金魚燈(化名)、黃 力、張 連
11、陳 盛(師承張炎)
所傳弟子:
陳 林、陳 綿、崔 章、湯 錫
12、陳長毛(師承陳官伯)
所傳弟子:
陳焯榮、黃 權
13、方玉書(師承龍子才、阮駭、黃福榮)
所傳弟子:
葉兆文、趙 芳、林少立、杜漢璋、鄧東生、徐 明 、梁 桐、周 炳 、李學一、 區漢泉、梁梅溪、葉明生、何寶光、陳漢雄、何 昌、彭 佳
14、陳兆雄(師承陳官伯)
所傳弟子:
李 炎、陳世武
15、呂 盛(師承陳官伯)
任教地方:江門泰寧里
所傳弟子:
呂逸榮、阮世民、關 榮、呂開枝、呂永佑、呂永賀、呂 福、呂永喜、呂 雙、呂 正、呂 滿、彭益女、梁 宸、焦 錫、莫 錫、黃 康、呂 祥、陳 柱、黃少華、黃 力、林子相、林卓欽、林華爽、林華區、呂金開
16、譚勁夫(師承陳官伯、陳耀墀)
所傳弟子:
黃 波、陳 益、黃國良
第四代蔡李佛部分門人及所傳弟子(排名不分先後)
1、陳雲漢(陳耀墀長子)
任教地方:京梅始祖館、廣州
所傳弟子:
陳永發、陳永成陳永兆、陳華燦、陳伯添、陳耀垣、陳華普、陳吉祥、陳 恩、陳錦華、陳杜梅、陳炳羨
2、陳潔芳(陳耀墀女兒)
任教地方:香港及美國洛彬機
所傳弟子:
吳富亨
3、陳燊樵(陳耀墀次子)
所傳弟子:
陳永強、陳永健
4、陳華燦(師承陳耀墀、陳翼耀)
任教地方:京梅始祖館、梅江洪聖館
所傳弟子:
陳良津、陳振業、陳忠傑、陳炳耀、陳榮浩、陳國裕、陳偉合、陳潤成、陳錫章、陳買宜、陳振雲、陳偉揚、陳柏樹、陳平洛、陳柱榮、陳罩毛、陳長池、陳茂枝、陳健華陳德亮、陳華沃、陳小龍、陳振盛、陳振亮、陳華進、陳國良、陳灼恆、 陳培邦、陳永林、陳沃培、陳儉輝、陳均龍、陳俊潮、陳榮生、陳謀輝、陳帝鉗、 陳耀昌、陳華豪、陳錦泉
5、陳伯添(師承陳耀墀)
任教地方:京梅始祖館
所傳弟子:
陳華在、陳文超、陳振堂、陳福軍陳炳良、陳健新、陳德安、陳禮權、陳迎春、陳滿業、陳健新(小)、陳偉權、陳健輝、陳偉亮、陳悅濃
6、陳炳羨(師承陳耀墀)
任教地方:新會仁義管理區
所傳弟子:
林萬勝、林萬恆、鍾社標、倫長烓、梁錫明、鍾聯合、梁志毅、鍾巧瑜(女)、
鍾淑芳(女)、鍾仲愛(女)
7、陳耀垣(師承陳耀墀、陳翼耀)
任教地方:香港
所傳弟子:
包炳耀、陳英熾、陳汝華、彭昌華、彭昌倫、彭兆海、梁英傑、梁榮健、黃子裕、黃綺凡、黃錫釗、朱坤壽、葉紹雄
8、區漢泉(師承陳耀墀、方玉書)
任教地方:廣東省體育館
所傳弟子:
陳昌棉、董德強、彭正庭、洪永興、梁錦炫
9、葉兆文(師承方玉書)
所傳弟子:
大隻盈(化名)
10、潘 芬(師承陳耀墀)
任教地方:廣州
所傳弟子:
潘順遂、梁乃斌、梁乃釗、潘國滿、王家祥、莫三妹、余堅鏗、高觀成、何炳琛、梁 達、布福強、譚廣生、何家賢、何錦標、潘順慶、潘順啟、徐遠佳、陸錦棠、歐少泉、周國安羅國華潘結開、李榮鏗、周鉅發、歐少琦、謝廣州、李國材、 黎寶超、黎義明、甄富華、王師挺、陳兆文、何志明、何家榮、嚴文漢、何家慶、
11、譚 三(師承雷燦、陳盛、陳官伯)
所傳弟子:
龍子祥、利 錦、江 安、賴乾清、余 清、譚飛鵬
12、趙 吉(師承阮駭)
所傳弟子:
鄧毓山、陳樹水
13、劉 忠(師承阮駭)
所傳弟子:
福 軍、孔 昌、孔 丁
14、陳 恩(師承陳耀墀、陳雲漢)
所傳弟子:
陳炳林、黃 江
15、李 炎(師承陳兆雄)
所傳弟子:
黃傳業、陳 郁
16、夏壁池(師承陳耀墀)
所傳弟子:
夏劍屏(女)、嚴華貴
17、何 牛(師承顏耀庭)
所傳弟子:
梁喬芬、陳 堯、游樹培、郭細福
18、湯 錫(師承陳耀墀、陳盛)
所傳弟子:
湯 利、黃 蝦、鄔 根、李大輝
19、崔 章(師承陳盛)
所傳弟子:
崔廣源、陳 堯、謝榮斌
20、潘 狄(師承梁貴)
所傳弟子:
潘 城、高 師
21、陳漢雄(師承方玉書)
所傳弟子:
陳健民、何澤生、朱耀宗、陳玉珍(女)
22、杜漢璋(師承方玉書)
所傳弟子:
杜 深、徐小明
註:眾多的門徒名單正在不斷收集和完善中。

蔡李佛歷史資料

一、陳享著<<蔡李佛技擊學>>之自序

始祖館圖片始祖館圖片
余少好勇,年七歲從族叔遠護公游。公之拳術名聞一時,門人以千計也。其獨善余,每當人靜夜深,常以秘術相傳授。會城有張氏者,重幣乞公往就專席,公薦余往。余以學問膚淺辭。公曰:吾之秘術汝得其八成矣,復何畏焉?張氏亦堅懇再三,余因往教。就席期年,生徒日眾,坊鄰年少聞風而起,凡茶肆酒樓,朝夕聞技擊談也。一日,聞鄰街周氏聘得技師李公友山(李公為新會人),且聞李公為少林寺至善禪師入室弟子,技擊異乎常,所聞蹴打之術,尤為精絕。余聞而異之,角技之心怦然大動,因窺李公在某肆品茗,暗趨其後,思欲緊抱其腰,擲之地下,以顯余之技能。詎李公之馬步堅穩,雖直立未嘗作勢,亦如落地生根。余盡平生力抱之亦難得其雙足離地,且李公雙手一分身,略為一轉,舉足一蹴,余身不由主,顛仆逾丈,幸無所傷。余即起立,方欲有言。李公趨前,問曰:觀子受蹴仍不動容,知汝亦習技擊有年矣,然所師何人?所學何術?既欲角技,何不明以相約,出其不意、攻人之無備者,非大丈夫所為也!余曰:余粗知技擊,今聞先生技術超凡,是以不揣冒昧,特來求救。至於吾師名字恕不相告,蓋余學之不精,非師術之不善,未可以余之劣而損吾師名譽也。李公曰:余自信技擊不劣,故令汝仆,以瞻汝技,若蹴及要害則身命殆矣。言畢,余遂行。李公目送余,且自語曰:是子有此根底而不肯虛心求教,以求深造,殊可惜矣!語已為之嘆息者再。聞其語者,轉以告余,余恍然大悟,於是翻然悔少年氣盛,自貽厥羞,而技擊之術,學問無窮,未可盡地自限也。
於是,辭席而求學於李公之門。初見李公,公堅不納。余輾轉請託,始允所求。且問之曰:弟子尚未及身,師傅何以得知,豈腦後亦有眼耶?李公笑曰:否,我亦人也,豈異於眾。惟諳熟武術之人,耳目較為聰明,上陣交鋒,務須耳聽八方、眼觀四面,方不致為敵所算。且人之奮力伸拳時,必有拳風,拳未至而風先到,雖未留意,到時亦能因風而閃避。頃間,子之手雖未及我,然腳步聲已於腦後,突然其來,知有不利,是以先發制人起一腳,以作連消帶之計也。此技殊淺,不過子因滿意於進攻,而不留心於招架,致為此蹴而仆矣。余聞其言,心悅誠服。其後李公以余靈敏過人,轉甚相得所擅長者,悉以相傳。出街遊行,常邀附驥,從學五年。
聞有還俗和尚---蔡福先生,由福建至寓羅浮,醫術精微,活人甚普,所醫刀傷跌打等症,胱手便痊。李公以其跌打醫術既精,枝擊料當必懷絕技。好奇心切,因約余同往,以覘其能。既抵寺門,見一老漢翹首門前,年近六旬,雙目閃閃如電,詢以蔡福大師是否在寺。老漢自承為徒,師出醫症將歸,欣然請客入座,在階前煮茗款客。老漢以手劈柴,如折朽摧枯,毫不著力。李公見之大疑顧余而言曰:是欲玄其技耳,欲以力威之。視階下有一藏臼,臼重千斤。李公遂將臼邊積泥鏊浮,徐起腳一蹴,臼如猴子之跟然,距離原位數丈外,地為之陷。老漢觀狀微笑,緩步而前,以手執臼,立缺一角,以手捺之,其石即成灰碎粉。老漢以粉擲向李公前,笑謂之曰:君以小技賣弄人前,何異於班門弄斧,乃敢向蔡某賣弄耶?故留此作紀念,以為好勝者戒。
李公觀狀大駭,急遜謝而遁。蔡師亦一笑置之。余因是而知此即蔡福先師,前稱門徒者,偽也。李公既退,余見其技勝於李公,即走前為禮,懇予收留。蔡師難之,余長跪不起。蔡師笑曰:約法三章,一須十年始準下山,二技成後不許傷人,三須將石臼蹴回原處,則故留此,否則無相擾也。余當時自恃力強,仍恐力不逮,故欣然試之,舉足一蹴,果將石臼蹴回原位。蔡師頜首許留學,其後探知蔡師當年九十有六矣,而體魄精神乃如五十許人。技擊手之學,足使體魄堅強,於斯可見。蔡師教授每一手法、足法,必教以明意勁妙之奧。學者運動敏捷,規矩準繩,方教其次。常謂:技擊之為用,必正、必捷乃可制人。余初嘗疑其蘄而不予,及習之數年,余術與前大異,不禁滄海巫山之感。又見蔡師所教之術,層出不窮,而學之餘,蔡師復以醫藥、六任等術相傳授,乃知蔡師初實無隱。而學者貴精不貴多也。
迨至學習十年。一日,蔡師對余曰:某實福建少林寺僧,人稱爛頭和尚福者,即某是也。時清廷征西藏,三年不伏。乃召少林三十六僧,不三月而伏平。清廷命僧授以官,僧辭而不受,後為上忌。至雍正甲寅年七月廿五晚焚寺,達摩禪師顯聖,救出六人,福亦在其內。因頭髮被燒,人號為爛頭福之故也。少林技擊,六年為小成、十年為大成,今子之術及大成矣。然此術本源,汝宜切記之。少林拳術遠祖為達摩禪師。近祖覺遠上人,馳心技擊,期以訓僧。人勿使外務,於是雲遊天下,遍訪名師,得李叟與白玉峰二師,聘回少林,互相研究至於精微,少林技擊遂集大成。其後白氏剃度為禪,而李叟則未嘗剃髮。某自少林遇災後,匿跡于山林,自分抱此技術,長埋名山,以沒世矣。今得子而傳之,此固子之幸,抑亦吾術之幸也。惟是技術雖精,只可自圖保衛,慎勿以技凌人;既勿濫相授,庶免挾武犯禁;亦要代代有傳人。世間能者極多,同門老前輩亦不少,今後處世更宜謙恭,為斯術玷也云云。
余諾而志之。雖說學術有成,而相得甚殷,猶不忍恝然遠別,稍有暇日仍往候教。餘下山歸家後,在新會城懸壺問世,跌打刀傷等症活人既多,醫名漸著矣。鄉中父老知余隨師習技數年,再三懇請回鄉傳授諸族人。余允諾,收拾縣城醫館而設館於京梅村。
余有北洋之行,抵埠承中國會館之聘,當教席三年,授技於華僑;其後返香港,為廣東同鄉會之約,就教席三年;其後,又被聘於南洋廣東會館授教。及余歸鄉時,蔡師已羽化矣。十年從學,獲益良多,竟判別仙凡,不可復見,今思之猶有余慟也。蔡師享壽一百一十二齡,吾今年愈六十,而精神閃爍,步履穩捷,無異少年,足證技擊之有裨於身命。惟是學,須循序而漸進,若越階而趨,反為傷害。後之學者,留意為佳。計餘生平所學,得之蔡師者為多,茲將編列成書,名之曰<<蔡李佛技擊學>>。意謂得李公之李家技及蔡師之傳,投合化之,自成一家,且名之曰:“蔡李佛”以為紀念。
蓋蔡者即蔡福大師;李者李公友山;佛者陳公遠護,同是佛門,而參以禪家之術。故稱之曰為”蔡李佛”之意也。
竅嘗慨自火器東漸,吾國有人遂以技擊為不足學之說,實礙吾國技之相傳。固不知火器利於遠攻而不利於近戰,狹路相遇,血肉相搏則槍駁失其利,而技擊神其用矣。勇而遇勇則勇不可恃。以上所述,可為監戒,尚慎施哉。(新會蔡李佛始祖拳會整理)二、陳享遺著《蔡李佛派練拳行功秘要》

人之體魄,有強壯瘦弱之分;人之智慧型,有聰慧愚魯之別;人之壯弱,亦有男女老幼之異。因此,凡創宗立派、編制拳譜,當顧及學者之稟賦,使能適合而勝任愉快。不然者,徒令學者之,本能過於距離,必將影響其健康。余編制拳譜及練拳行功心要,亦本乎此義。茲將本門練習程式分為兩階段,每階段分為甲、乙、丙三級。第一階段分為:一初基先導、二隨合剛柔、三動靜虛實。第二階段分為:一練習內勁、二器械及串子、三沙包及各種椿法。使學者循序漸進,而底於成。
初基先導
拳之為用也,主要目的為強身健體、卻病延年,進而自衛禦侮。欲求卻病延年,須先將四肢百骸加以煅練,使發育平均,無所偏重。舉手投足、呼吸吐納,均須純任自然,毫無緊張牽強,影響健康。故本門練習拳式時,動作姿式,先求開展,自然放鬆,不尚拙力。
動作開展,則勁流而不滯;無微不至、自然放鬆,則肌肉骨骼無牽強緊張之弊;呼吸深長,自能氣沉丹田,達於氣海。練習馬步時,須分別用勁,並且用內勁發出,噫、或、的、唏、哈五音,以配合動作,是練習內外相合方法之一。在本門練功十要:一得師;二苦練;三要當頭手不善;四節色;五補食;六要雄握標打力;七氣長;八發響;九敵奇逢來不讓;十要日久多磨推不動。十中之第七氣長、第八發響兩要是也。練習拳式時,須留意拳之動作,何式為呼、何式為吸,因能呼吸自然,後能靈活。本門拳法,練架式時:發手為呼、收手為吸,降為呼、升為吸,沉為呼、提為吸,合為呼、開為吸。各式過渡之時,有小呼吸,即為停式之意也。上述方法,初練時似有因難、矯強,不宜執著,久而久之,則嫻熟自然。切忌速進,速則姿勢不正確,動作與呼吸不相配合,可能有傷營衛及骨骼筋肉也。
未練拳式之前,先習馬步。馬步有高低之分(即高椿馬與低椿馬),初練馬步宜低,因低椿馬,主步大而開展,使勁能達下肢,而透踵趾之間。但不宜過低,過低則虛實不分,虛實不分,則變化不能靈活,成力雙重而凝滯。高椿馬步小而靈活,利於搏擊,但未熟練低馬而用高馬,則步法輕浮而不穩。故學者勿好高鶩遠、躐等求速,欲速而不達。本門初基,所練之五輪馬,其中包含各種步法;五輪槌法更包括各種拳式。此雖然是練馬步拳式之初階,亦即將來一切拳術、器械搏擊之基礎。等於建築樓宇之椿木,樓愈高,椿木愈大、入地愈深,地基穩固,將來此幢高樓雖處狂風暴雨之中,亦能屹立不動。所以初基先練五輪馬、五輪槌者,蓋有深意存焉,學者切勿忽視之。只要將拳式刻意熟練,一式熟後,再練他式。倘只求快速美觀,恐易流於油滑,不著實用。椿步亦然,低椿馬熟習之後,方可練習高椿馬、四門橋馬等,然後及於較深之拳式。須知:大者、博者,都由小者、約者而來;高者由低者而來;緊湊者由開展而來。學者可忽乎哉。

蔡李佛“稱樁”模型蔡李佛“稱樁”模型
隨合剛柔
何謂隨合剛柔?隨者,上下相隨也;合者,內外相合;剛柔者,剛柔相濟也。何謂上下相隨?腰腿靈活,上下一致之謂。內外相合者,內而精、氣、神,外而身、手、步合而為一之謂也。依照初基先導之方法,練習馬步拳式,嫻熟之後,進入第二階段,始能練習相隨、相合、相濟之法。
拳之主宰在腰,根基在腿、在腳。無論拳械、搏擊,任何動作,必求腰腿靈活、上下一致,方能自如、把握機勢。如發覺進退失據,則毛病必在腰腿之間。
其根在腳者,當出拳發勁之際,或化解敵方來勢之一剎那,馬步須穩重而靈活,腰腿一致發勁,然後方能得心應手。故訣有云:練好手,不如練好走也。論語云:瞻之在前,忽然在後。所謂好走者,用以形容步法靈活之謂。當然,拳擊方法,攻即是化,化即是攻。一攻一化,均須用勁,如不能穩重靈活,何能應變制機?訣云:靜如山嶽,動若脫兔是也。
從上文所述,腰腿雖然上下相隨,惟最重要者,要在於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訣又云: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所以,變換方向,前進後退、左右閃躲,均隨身之方向為依歸。所謂用勁者,均由腰脊發出,而達乎四肢,無一不是由腰主動。運動而不善用腰,等如時鐘之失卻發條也。
拳擊攻守,自頂至踵,均須用勁,其勁云何?勁乃力之智者,須用一段時間苦練而成。換言之,則未經鍛練之力謂之拙力。發拳而用有形之拙力,外表觀之,似甚壯觀,可惜者,徒將本身有限之力,消耗於自己體內肩、背、肌肉之間,而只能陷諸體內。用勁,則能自己操縱此無形之勁而發諸體外,高手用勁,不見其形,疾如閃電,一發即收,尚巧不尚拙。拙力有盡,而勁則用之不禁,發之無窮也。本門之勁,種類繁多,如黏纏勁、覺勁、金剛勁、迥鏇勁、誘勁、來復勁、彈勁,就中尤以:一黏纏勁、二覺勁、三金剛勁、四迥鏇勁、五誘勁,為最主要。倘能將此數勁揣摩熟練,自能豁然貫通,操縱自如,收放由我矣。
主要勁簡述如下
黏纏勁,黏者兩物相著,如膠如漆,不能分離之意。纏者亦有固結不解之意,不論四肢軀幹一經與對方接觸之處,即將對方膠著約束,不使有脫離之機會。練純勁時必先凝其神、斂其氣,只與對方觸及之處,黏著不分,其餘全身放鬆,切不可用有形之拙力,主要在意,方能產生靈感靈覺。無論敵之剛柔、虛實、進退、左右均因敵之變化而應付之,不自作自動。須記住“捨己從人”切勿“捨近求遠”,雖然不先作主動,但有靈感靈覺,雖似被動,實為主動也。所謂“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亦所謂“遲人後動,先人而至”也。
覺勁,分為自覺、覺他兩階段。凡練覺勁者,先練自覺。自覺者,知己也。求先自覺,然後及於他覺。他覺者,知彼也。孫武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練習覺勁,除四肢外,軀體亦須練習,如練覺勁,先熟黏纏勁,凝神斂氣,靜以待動,以柔克剛。道德經云:“常欲靜以觀其動”,孫武子曰:“激水之疾,至下漂石”此即柔能克剛之理也。習之既久,不能一百豁然貫通,遠感覺圓滿之境界。
迥鏇勁,迥鏇者,本門主要之基本內勁也。不論前進後退、左右上下均須用之。迥者,轉也、環返也。凡環形團轉者,皆曰鏇。迥鏇勁者,來不拒、去不捨,順敵來勢,用環返迥鏇之勁而包解之,敵人引退,即黏纏不捨以隨之;敵急則急應,敵緩則緩隨,其用勁也如往而復,不往不復,往往復復,用迥鏇勁以轉移敵方之目標及路線,務使我得機,人逆勢,然後發勁以放之。同時,必須留意,練迥鏇勁勿用手臂、肩膀,而是用腰,不要忘記,腰如上述,為一身之主宰。黏纏敵人,須稍用勁,不拒不捨,因敵之變化而應付之,有往來圓轉,活似車輪之意也。初練者,圈必大,熟練者,圈愈小。如練至臻化境者,簡直無圈可見,即能用四兩勁撥千斤力矣。
金剛勁,金剛勁者盤若波羅密經喻其最堅最利,能制物而不為物所制。如克敵制敵必須練就如金剛之堅利,無堅不摧,無往不利之金剛勁。但必先熟練黏纏勁、覺勁、迥鏇勁相配合,剛柔相濟是為圓滿。用黏纏勁、迥鏇勁使敵方失去重心,自己得機得勢,然後發出。除得機勢外,關於時間、方向同為三大因素,發勁時,時間必須恰到好處,在敵之勁新舊交替,舊已盡,新未生之際而發出。范蠡曰:“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既得機勢,時復準確,然後隨敵之涵向發放之,梅堯臣曰:“善俟敵隙,我則堂勝”,發勁之時,外示柔軟,內涵堅剛,足腿用勁,由脊發出,當機立斷、應發即發、不可遲疑。其發勁也蓄而後發,不見其形,則如閃電,一發即收、一擊即中。否則坐失良機,不獨不能制敵,反將為敵所制。孫武子曰:鶩鳥之疾,至於毀拆者,節也。鷹隼之獲博,必能挫折禽獸者,以其善於疾而存節制,故鷹隼一擊,百鳥無以爭其勢,猛虎一奮,萬獸無以爭其威。此金剛勁之所以無堅不摧、無往不利也,不見其形者使誤無機可乘。杜牧曰:閉跡藏形,使敵不能測度,伺機有可乘之便,然後攻之。則人不知我,而我獨合人,此孫武子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者,其是之謂歟。(新會蔡李佛始祖拳會收集整理)三、蔡李佛的考證

陳遠護 
陳遠護(字)名叫蓬洲,新會縣京梅村人,師承鼎湖山慶雲寺“獨杖禪師”,其拳路特點是低架短橋、機靈勁速,擅長於梅花槍及單刀,因拳術源於禪家,故稱為“佛家拳”。後在省城等地當鏢師,並秘密參入“洪門”的反清組織,晚年才告老回鄉,隱居於新會圭峰山下,偶收徒弟(現新會圭峰山附近的客家人仍流傳佛家拳)。據始祖館記載:陳遠護有一次回京梅村,見到當時只有七歲的陳享在集市學江湖擺攤賣藝人雜耍。其動作模仿得極似,再看陳享生得手腳長於常人,骨架結實,是難得練武的好苗子,因而細以詢問,知是同村侄兒,便徵得其父母同意,將陳享帶在身邊,悉心傳授技藝,一直至陳享十五歲那年再隨李友山學藝為止。
京梅村至今一直對其尊稱為“遠護公”,他教授陳享時已年過花甲,可惜陳氏族譜在“文革”時全被焚毀,現存的族譜是村人從紐西蘭帶回來重修的,只記載至清末民初。陳遠護早已遷居外地,現存族譜只記他有其人,其後人至目前無法續尋。按其是京梅村陳氏英派“遠”字輩算,他比陳享的“典”字輩高於四輩。至於他的生卒及葬於何處現無法考究了。
李友山
廣東李家拳鼻祖,原江西籍的新會縣七堡人,師承不詳(有稱是學於至善),應習少林五行拳及六路通臂拳,其擅長於腿法及棍術,所創拳路特點偏身長橋大馬、大起大落。李早年在廣州傳技

民國時期香港出版有關蔡李佛故事的小說民國時期香港出版有關蔡李佛故事的小說
,後回新會專職於周館教授周家五兄弟,其徒除傳陳享著名外,次之為周家二子周守義。他年僅五十三歲而終(陳享於羅浮下前),育有一女一子,後女兒李蘭芳下嫁周守義;兒子李芝芳年長便承父業於廣州設館,尚有記錄的授徒為惠州客家人劉煜。然而,李家世代單傳,至第四代便無嗣。
因年事久遠,李友山之墓在廣州抑或新會無此方面記載,現難以尋找。其生卒具體年份也未能準確考證。他1823年收陳享為徒時應是三十多至四十歲之間。
蔡福
籍貫不詳,可能是福建人。他是隱居羅浮山的還俗武僧,化名“爛頭和尚”、自號為“清草”,年輕時應徵參與清朝邊疆鎮亂,頭部被火所傷留有疤痕,後因功而不受封賜,而遭清廷所忌,為逃避逼害,還俗來廣東。他最擅長的是少林內家功夫及醫術,於羅浮山共收有四徒,一是張天祥(就是民初高峰君所著《江湖奇俠別傳》的張天祥);二是董坤(廣西人,專習八卦拳);三是陳松年(別號陳金剛,新會縣外海人,太平天國將領);四是陳享(可能是關門弟子)。
約1827年,他收陳享為徒時已是九十六歲高齡,終年一百一二歲(1843年左右)。陳享最初用的武館名字“洪勝”是他所贈的“洪材定取文章事,勝算還推武略通”的對聯首字,(陳松年在江門的武館名為“洪順”)。
其他
陳享所創高級拳套路之一的“白模拳”是模仿遊俠白玉峰的北派拳法所創。傳統上,始祖館弟子必須熟習“斗虎八卦”、“洪人八卦”、“達亭八卦”三套拳。亦有“不識‘平拳’(太平軍日常訓練的套路)非我門徒”之說。“雙龍夾氣棍”為棍種,相傳是陳享從一位道姑的技法中得到啟示而創。
蔡李佛部分器械展示蔡李佛部分器械展示
陳享協助林則徐“禁菸”期間,專門設計的蔡李佛獨門兵器是便於水上作戰及與火器短兵相接的“九龍叉”,它也是飛砣、長鞭等軟兵器的尅星。“七星刀”、“蛇矛鉤槍”等獨特器械亦有此長處。另外,蔡李佛的木人樁有十八種,結構較為複雜。清未民初,許多小說描寫的“少林十八銅人樁法”其他門派均無此流傳稽考,唯獨蔡李佛現存有這方面的古圖。
始祖館對陳享著名的徒弟排列習慣是:首徒為龍子才(廣西苗族人,太平天國馮雲山的師傅,晚年出家為僧);長子陳安伯(負責京梅祖師堂教務);次子陳官伯(先後負責江門、廣州等地教務);京梅村族人陳燕貽(負責新會縣城教務);京梅村族人陳大楫(負責廣州省城教務);京梅村族人陳典恆(別號“佛山盲眼大俠”,負責佛山教務);新會籍華僑後代張炎(別號“張鴻勝”,先後負責江門、佛山館教務);新會籍華僑後代黃玉聲(化名“靚仔玉”,隻身往日本大板打擂大獲全勝而聞名);京梅村族人“長指甲”(真名不詳,負責香港教務)。四、蔡李佛在近代武術史之最

一、是近代一支強大軍隊中最多人練習的拳種(太平天國初期的軍事力量絕大部分是蔡李佛弟子)。
二、是中華傳統武術最早走出國門,開始傳播於國際的門派(約於19世紀40年代中。以陳享出走南洋行醫授拳為標誌);

蔡李佛活動圖片蔡李佛活動圖片
三、是嶺南諸多傳統武術門派中唯一可考證有確切的始創人、創立時間以及發源之地。
四、是近代嶺南設館最多(共有44地方總館,其分館無以統計)在民間向大眾傳播,也是最早公開招收女弟子以及委派女拳師外出執教的門派。
五、是廣州市志記載最早的民間武術團體(清未民初由陳官伯為主理、李恩為助手,館設於廣州徐家祠堂)。
六、有史料證實近代至建國前,蔡李佛先後有多人在擂台上戰勝外國拳師,為廣東武術界之最。一是陳享在“金山大埠”打敗外國惡霸基利士(清同治年間);二是黃玉聲赴日本大板攻擂獲得全勝而歸(清未民初);三是劉忠在香港跑馬地打敗英國人設擂而僱請的西洋拳手(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四是胡云綽在佛山打敗白俄羅斯拳手(上世紀四十年代中)。五、蔡李佛(宣傳片)解說辭

片頭
1836年,廣東拳師陳享編寫一部武術教材,為紀念他的師傅蔡福、李友山及陳遠護,遂將之命名為蔡李佛。
解說
廣東省新會的京梅村,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端,是一條背山近水,以農耕為

活動圖片活動圖片
主的小村。村民全是同族陳姓,民風歷來善良淳樸。
晚清時期,當地匪患惡化。1836年,村民為抵禦土匪侵擾,遂邀請當時在縣城行醫的陳享回鄉傳授武藝。而立之年的陳享武藝醫術已遠近馳名。他7歲便跟族叔陳遠護習拳,15歲拜李友山為師,19歲再隨蔡福深造滿10年。學得大成仍不斷鑽研武學,他總結各家之長,取其精華,編匯了一部便於武術訓練拳譜。借應邀回鄉任教之機進行推廣,為紀念三位恩師的栽培,將拳譜命名為蔡李佛。
有300多年歷史的陳氏宗族祠堂,也就成了最早的傳播源頭。從此,蔡李佛武術文化以其民間獨特的傳播方式開枝散葉於世界各地。
蔡李佛除了拳術搏擊外,亦重視其他器械的訓練,主要是以棍術為主,其他的器種類很廣,多是利用民間的生產及生活用具,富有濃厚的民間和地方色彩,象板凳、筷子、手扇、扁擔等等生活及生產用品都是訓練的器械。因為植根社會低層民眾,所以傳播速度快和普及廣,很快便成為了嶺南最大的武術流派。
2008年6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蔡李佛拳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
蔡李佛交流活動蔡李佛交流活動
是廣東唯一受到國家級保護的傳統武術項目。
蔡李佛集眾家之長,素有“南拳北派化之稱”,武術訓練體系完善,訓練組合套路分高、中、初三級,合共193套,步、橋、槌、掌、身、腿等技法豐富,經過近代冷兵器戰場的檢驗,實用性非常強。
拳理以《孫子兵法》為基,要求拳路氣勢如“漂石之水”,動作細節如“折毀之鷙”, 實戰運用講求“防之必然、攻之無意”,招式組合按照“以迂為直”的理念設計。
外簾技法概括有十法,即穿、擒、掛、捎、插、拋、級、標、頂、撞;內簾技法著重虛實、剛柔、趨避、進溜及連環。拳法講求剛而不僵,柔而生剛,後發先至為用拳理念。
蔡李佛以武術的形式,承載儒、道、佛等多種中華傳統文化,有著顯著的中國嶺南文
蔡李佛國外尋根隊伍蔡李佛國外尋根隊伍
化特徵。
陳享在創立蔡李佛的當初,就打破了“傳子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傳統狹窄的武術承傳方式,並於100多年之前已向海外傳播。又因紮根於鄉土民間,更彰顯其充滿活力。
經過幾代蔡李佛人的共同努力,現有50多個國家有傳承的社團或場館,可以說流傳百年而不衰。
任何優秀的文化都有源頭,但絕對沒有國界,蔡李佛早已屬於國際。(陳忠傑撰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