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金

關金

關金即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是中國民國時期由國民黨政府的海關用以計算稅收的金本位單位。

簡介

關金拾元關金券
關金也叫關金劵,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是中國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的海關用以計算稅收的金本位單位。後來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券,用以收納關稅,漸漸成為通貨的一中。

沿革

中國的海關本來以白銀徵稅。1929年世界銀價下滑,影響海關收入。國民政府於1930年起改為收取黃金,以0.601866克純金為一單位位,稱為“海關金單位”,價值為0.40美元。1931年5月起,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兌換券,供繳納關稅。初時的關金券流通量有限。1942年2月,關金提高含金量至0.88861克純金,即一關金等於一美元。同年4月,定關金為一元折合法幣二十元,與法幣自由兌換,並且同時在市面流通。之後法幣快速貶值,政府亦發行大額關金券,成為比法幣面額更高的貨幣。1948年金元券發行前,最高面額的關金券面值25萬元關金,相等於500萬法幣。金元券發行後,關金與法幣同時停止流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