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鞘姜[閉鞘姜]

閉鞘姜[閉鞘姜]
閉鞘姜[閉鞘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閉鞘姜(學名:Costus speciosus (Koen.) Smith),為姜科閉鞘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白頭到老、老媽媽拐棍、廣商陸、水蕉花等,為姜科閉鞘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產我國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熱帶亞洲廣布。主要作鮮切花、乾花和庭院綠化之用途,鮮切花年畝產高達15000—20000枝,瓶插期長達15—20天。因其紅色革質狀的穗狀花序形狀獨特,極易製成乾花,是良好的乾花材料。將其叢植於庭院小區、公園、花壇等,生長鬱鬱蔥蔥,花後婷婷玉立,極為雅致。喜在溫暖、濕潤環境下生長, 原產地為熱帶亞洲。主要作鮮切花、乾花和庭院綠化、入藥等用途。閉鞘姜,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閉鞘姜 閉鞘姜

多年生草本, 株高1-3米,基部近木質,頂部常分枝,旋卷。葉片長圓形或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6-10厘米,頂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近圓形,葉背密被絹毛。穗狀花序頂生,橢圓形或卵形,長5-15厘米;苞片卵形,革質,紅色,長2厘米,被短柔毛,具增厚及稍銳利的短尖頭;小苞片長1.2-1.5厘米,淡紅色;花萼革質,紅色,長1.8-2厘米,3裂,嫩時被絨毛;花冠管短,長1厘米,裂片長圓狀橢圓形,長約5厘米,白色或頂部紅色;唇瓣寬喇叭形,純白色,長6.5-9厘米,頂端具裂齒及皺波狀;雄蕊花瓣狀,長約4.5厘米,寬1.3厘米,上面被短柔毛,白色,基部橙黃。蒴果稍木質,長1.3厘米,紅色;種子黑色,光亮,長3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產地生境

原產地為熱帶亞洲,分布於我國台灣、廣東、廣西、雲南 等地,東南亞及南亞地區也有分布。 生於疏林下、山谷蔭濕地、路邊草叢、荒坡、水溝邊等處,海拔45-1,700米。熱帶亞洲廣布。

生長習性

閉鞘姜近景圖片 閉鞘姜近景圖片

閉鞘姜性喜溫暖、濕潤環境下生長,生於疏林下、山谷陰濕地、路邊草叢、山坡、水溝邊等處,呈野生狀態的閉鞘姜能長勢良好。

對土壤適應性強,適於各種土壤生長,根系分布深而廣,吸收能力強,多分布在10—30厘米的土層周圍。根莖好氣性強,在根莖分枝處易發生分枝和氣生根,因此,應選擇水源充足、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種植為宜。閉鞘姜喜溫、喜光,生長適溫為20—30℃,在華南地區春、夏、秋三季均可生長,冬季呈半休眠狀態。

其耐寒力較強,能耐0℃以上的低溫,霜凍時,地上部受凍害、枯死,翌年地下根莖株芽萌發出新株,在北京部分地區也可栽培。在35℃以上高溫仍能生長,但長勢緩慢,生長不良。秋季是其開花的最佳季節。

生產實踐證明,閉鞘姜適應性強,粗生快長,鮮切花產量高。

栽培技術

繁殖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閉鞘姜以分根(株)法和扦插法繁殖為主。分根繁殖一般在春季進行,挖取其地下根莖,以1~2個株芽連根莖分開種植於大田即可。扦插法繁殖速度快,成活率高。方法是:剪取老熟的枝莖條,以2~3個節位為一小段剪斷,斜插於通透性良好的砂床或半砂質性的壤土,堅持淋水,保持砂床濕潤狀態,大約15天后,在其莖節位芽眼處即可長出新株,一個月後即可移植于田間。

種植

種植季節及種植方式

閉鞘姜在春、夏、秋三季均可栽培,但以春季、夏初種植為好,有利於當年獲取高產。一次種植,多年生產。因其生長旺盛,分生能力強,在稍好的肥水管理條件下即可獲得高產,因此栽培上以成片種植為好。在田間須預留肥水管理和鮮花採收用的通道,並開好排水溝,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使用率。

田間管理

閉鞘姜管理粗放,稍加肥水管理就能獲取高產。但要獲取優質的鮮切花產品仍要良好的肥水管理。因其生長量大,分生能力強,因此,在其整個生育期間要有充足的N、P、K三要素肥供應。但要防止植株徒長,分櫱過密,長勢太旺等,如植株過密則應疏除部分,以利於提高花的品質。冬季停止生長後,宜結合中耕除草培土壓肥,清除田間枯莖爛葉,減輕病蟲侵染源,以利翌年生長。

病蟲防治

閉鞘姜管理較粗放,抗病性強,病蟲害少。主要應防治毛蟲、毒蛾類等危害葉片,可用敵敵畏1000~1500倍液、滅掃利(甲氰菊酯)、吡蟲啉等藥劑1500倍液噴霧防治。

主要價值

綠化

主要作鮮切花、乾花和庭院綠化之用途,鮮切花年畝產高達15000—20000枝,瓶插期長達15—20天。因其紅色革質狀的穗狀花序形狀獨特,極易製成乾花,是良好的乾花材料。將其叢植於庭院小區、公園、花壇等,生長鬱鬱蔥蔥,花後婷婷玉立,極為雅致。

閉鞘姜俗稱“白頭到老”,主要指其開花時每次從下向上只開放兩朵白花,直開到頂端花謝為止。因此,花的採收在其開花時就可進行,也可等其花穗足夠長而大時採收。採收時從莖基部剪除,剝乾淨葉片和葉鞘,然後浸於水中保鮮。作乾花用的,可等其花完全開完,採收其紅色革質狀的穗狀花序。

藥用

植物還可入藥。根莖供藥用,有消炎利尿,散瘀消腫的功效。

來源】姜科閉鞘姜屬植物閉鞘姜Costus speciosus (Koenig) Smith,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以秋末為宜,洗淨切片,蒸熟曬乾。

性味歸經】辛、酸,微寒。有小毒。根頭新鮮時有毒,食量過多引起頭暈、嘔吐、劇烈腹瀉等。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解毒止癢。用於百日咳,腎炎水腫,尿路感染,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外用治蕁麻疹,瘡癤腫毒,中耳炎。

用法用量】2~5錢;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患處。

【禁忌】孕婦及體虛者忌服。

備註】服過量或用鮮品內服,容易中毒,出現頭暈、嘔吐、下瀉等症狀,可給冷粥服,或用甘草2~5錢,水煎服。

民族用藥

【拉祜藥】塊根治腎炎水腫,膀胱熱淋,肝硬化腹水,眼睛紅腫熱痛《拉祜醫藥》。

【佤藥】水蕉花:根莖治急腸胃炎,腎炎水腫,膀胱炎《中佤藥》。

【壯藥】串盤姜,歪根:根莖治胃痛,陽痿,噤口痢,骨折《桂藥編》。串盆姜,盆轉姜,什病態,歪根:根莖主治胃氣痛、陽痿、噤口痢、百日咳、腎炎水腫、尿路感染、蕁麻疹、無名腫毒《民族藥志二》。

【瑤藥】棵朱:根莖治胃痛,陽痿,噤口痢,骨折《桂藥編》。棵朱:根莖主治骨折《民族藥志二》。

【傣藥】硬倒(西傣) :根莖治咽炎,喉炎,脾腫大《版納傣藥》、《滇藥錄》;熱擺(德傣) :根莖用於腹脹《滇藥錄》。乾恩:用於利尿《德宏藥錄》。恩島:用於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傣醫藥》。閉鞘姜:根莖用於咽炎,喉炎及脾腫大《傣藥錄》。硬倒,墊擺:根莖主治咽炎,喉炎,腹脹,脾腫大《民族藥志二》。

【景頗藥】貝起乾:全株治小便不通《滇藥錄》、《滇省志》、《德民志》、《德宏藥錄》、《民族藥志二》。配伍治高熱驚厥《德傣藥》。

【阿昌藥】大石筍:利尿《德宏藥錄》。【哈尼藥】嘎喇丫莫:根治小兒肺炎,咽喉炎,黃疸肝炎《哈尼藥》。

【基諾藥】擺且柯坡:根莖或全草治結石,泌尿系統感染,水腫;外治蕁麻疹,瘡癤,腫毒;根莖汁滴耳治中耳炎《基諾藥》。

姜科植物

姜科為多年生(少有一年生)、陸生(少有附生)草本,通常具有芳香、匍匐或塊狀的根狀莖,或有時根的末端膨大呈塊狀。本科分為2亞科、3族,約49屬,1,500種,分布於全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主產地為熱帶亞洲。中國有19屬,150餘種,5變種,產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

姜目百科

阿寬蕉
阿希蕉
矮山姜
矮砂仁
凹唇姜
凹唇姜屬
矮姜花
閉鞘姜屬
斑葉竹芋
芭蕉屬
芭蕉
白朮
波翅豆蔻
白豆蔻
閉鞘姜
碧江姜花
白花山柰
白象牙參
長柄山姜
垂花山姜
脆果山姜
草豆蔻
草冠
長柄豆蔻
長序砂仁
草果藥
長果砂仁
長花豆蔻
長穗姜花
長柄象牙參
藏象牙參
長果姜屬
長果姜
川東姜
匙苞姜
短柄直唇姜
大花美人蕉
大蕉
島山芭蕉
地涌金蓮屬
地涌金蓮
大頭山姜
短穗山姜
大花山姜
敦六山姜
多花山姜
德保豆蔻
豆蔻屬
大苞姜
大苞姜屬
多花距藥姜
滇姜花
大豆蔻屬
大豆蔻
大葉山柰
大象牙參
大花象牙參
滇象牙參
多穗姜
莪術
耳葉象牙參
鄂川姜
粉美人蕉
腐花豆蔻
革葉山姜
高雄山姜
高良姜
光葉山姜
光葉雲南草蔻
光葉球穗山姜
廣西豆蔻
光葉閉鞘姜
廣西莪術
廣西姜花
高山象牙參
高雄姜
桂姜
骨碎補
鶴望蘭科
花葉竹芋
海南柊葉
海南蘭花蕉
黃花美人蕉
紅蕉
茴香砂仁
紅茴砂
茴香砂仁屬
花葉山姜
紅豆蔻
紅豆冠
海南山姜
華山姜
滑葉山姜
黑果山姜
紅草果
紅花砂仁
海南砂仁
紅殼砂仁
海南假砂仁
黃花大苞姜
紅苞距藥姜
黃姜花
紅姜花
海南三七
喙花姜屬
喙花姜
華象牙參
紅球姜
紅冠姜
姜目
尖苞柊葉

芋[植物]
蕉芋
蕉麻
距花山姜
靖西山姜
假益智
節鞭山姜
九翅豆蔻
距藥姜
距藥姜屬
薑黃屬
薑黃
姜花
姜花屬
姜屬

開南山姜
寬唇山姜
旅人蕉科
蘭花蕉屬
蘭花蕉
蘭花美人蕉
綠苞山姜
菱唇山姜
美人蕉
美人蕉屬
密穗山姜
毛瓣山姜
馬藺
美山姜
密苞山姜
密毛山姜
蒙自砂仁
麥氏舞花姜
毛舞花姜
毛薑花
密花姜花
偏穗姜
偏穗姜屬
球穗山姜
全唇姜
絨葉肖竹芋
柔瓣美人蕉
日比野山姜
少花柊葉
樹頭芭蕉
山姜屬
疏花山姜
扇狀山姜
水山姜
縮砂密
砂仁
疏花草果藥
雙翅舞花姜
山柰
山柰屬
雙唇象牙參
梭穗姜
珊瑚姜
台灣芭蕉
田林姜花
頭花象牙參
土田七屬
土田七
台灣姜
蘘荷
萵筍花
溫鬱金
舞花姜屬
舞花姜
無絲姜花
烏姜
蠍尾蕉
肖竹芋
肖竹芋屬
象腿蕉
香蕉
小果野蕉
象腿蕉屬
蠍尾蕉屬
香姜
小草蔻
小花山姜
狹葉山姜
細砂仁
香豆蔻
心葉凹唇姜
小珠舞花姜
小花姜花
小苞姜花
小毛薑花
西藏大豆蔻
象牙參
象牙參屬
襄荷
雲南柊葉
野蕉
益智
艷山姜
雲南草蔻
銀葉砂仁
野草果
疣果豆蔻
鬱金
圓瓣姜花
陽荷
直唇姜屬
直唇姜
竹葉蕉屬
竹葉蕉
竹芋屬
竹芋
紫葉美人蕉
紫紋山姜
柱穗山姜
竹葉山姜
爪哇白豆蔻
紫花山柰
早花象牙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