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山西省地級市]

長治市[山西省地級市]

長治市屬山西省轄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焦鐵路和邯(鄲)長(治)鐵路的交點。南漳河自南向北穿過。轄2區和長治、潞城、武鄉、襄垣、屯留、沁縣、平順、黎城、壺關、長子、沁源11縣。面積1.3896萬平方公里,人口288.15萬;其中市區面積334平方公里,人口51.94萬。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長治市長治市

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春秋時,曾為潞子嬰兒國,後並於晉國。戰國時,屬韓國。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韓首置上黨郡,後歸趙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上黨郡即為其中之一。
東漢沿用秦制,上黨郡屬并州。建安十八年(213),上黨郡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上黨郡復歸併州。西晉永興元年(304),上黨郡屬前趙,建興中(313~317)歸後
趙。後上黨郡歸西燕。太和5年(370),苻堅滅燕,上黨郡入後秦。太元十一年(386),慕容永稱帝於長子,上黨郡歸之。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
黨郡置潞州(是為潞州建置之始),上黨郡屬焉。州得名,因潞子之國。
隋開皇三年(583),上黨郡廢,移潞州於壺關。大業元年(605),改潞州為上黨郡,隸冀州。
唐武德年間(618~627),改上黨郡為潞州,並置都督府。開元十七年(729),以玄宗歷試嘗在潞洲,置大都督府,並置上黨郡。開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黨郡屬河東道。大曆元年(766),置昭義軍。
五代後唐莊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時(913~914),改為匡義軍,歲余,唐滅梁,改為安義軍。後晉(936~947),復為昭義軍;後漢、後周(947~960)因之。宋代,太平興國初(976為元年),改昭義軍為昭德軍,後為潞州。元豐年間(1078~1085),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黨郡、昭義軍,隸河東路。建中靖國元年(1101),昭義軍改為威勝軍。崇寧三年(1104),復為隆德府,後為昭德軍。金代(1115~1234),潞州隸河東南路,天會六年(1128),置潞南遼沁觀察處。元代(1206~1368),潞州屬晉寧路。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1231),復為潞州,隸平陽路。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初,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隸山西中書省,九年(1376),隸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清代(1616~1911),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長治城。
中華民國元年(1912),實行省、道、縣3級制,廢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領各縣均屬冀寧道。同年4月,於今長治市置潞澤遼沁鎮守使署;民國5年
(1916)改為潞澤遼沁營務處。民國13年(1924),撤銷營務處。民國19年(1930),撤銷冀寧道,各縣直隸山西省。民國26年(1937),
山西省政府(閻錫山政權)置第三、第五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太行、太岳山為依託,建立了抗日根據地。
1945年10月8日,長治解放。當月中旬,長治市(縣級)建立,隸太行四專區。1946年6月,長治市升格為地級
市,直隸太行區。1950年3月,長治市改為長治工礦區(縣級)。1952年3月,工礦區復為長治市,並恢復為地級市,由長治專區代管。1953年7月1
日,長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轄。1958年,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代管長治市。1971年,晉東南專區改為晉東南地區。1975年,長治市復由山西省直
轄,設城、郊兩區。1983年9月,長治市轄城、郊兩區和長治、潞城2縣。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消,晉東南地區所轄平順、壺關、黎城、屯留、長
子、武鄉、沁源、襄垣、沁縣,劃歸長治市領屬,長治市轄2區11縣(市)。

地理

長治市長治市--冰封雪景
長治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北接晉中市,東與河北省河南省交界,南隔丹朱嶺、金泉山等山脈與晉城市毗鄰。總面積13864平方千米。長治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北緯35°50'--37°08',東經113°01'--113°40'。東倚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兩省為鄰,西屏太岳山,與臨汾市接壤,南部與晉城市毗鄰,北部與晉中市交界。為太行山,太岳山所環繞,構成高原地形,通稱“沁潞高原”,又稱“上黨盆地”。境內山地丘陵盆地縱橫交錯,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間,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頂,海拔2453米。

行政區劃

長治市現轄10個縣2個區1個縣級市:長治縣、長子縣、屯留縣、壺關縣、黎城縣、平順縣、襄垣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和城區、郊區及潞城市。全市共有146個鄉鎮,3507個行政村。

人口

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25.18萬人,比上年增加1.74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57萬人,出生率11.02‰,下降0.13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81萬人,死亡率5.58‰,下降0.1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44‰,比上年降低0.01個千分點。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8.5%,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性別比(女=100)為105.1%。

氣候

長治市長治市
長治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在8.6--10.5攝氐度之間,氣候條件與避暑山莊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氣溫為-6.7攝氐度;7月份最熱,平均最高氣溫為22.6攝氐度。號稱“無扇之城”。年日照時數2418-2616小時,一般年降水量在537.4-656.7毫米,年平均無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風速為1.5-3.0米/秒之間。

資源

礦藏種類達40多種,煤、鐵藏量尤為豐富,素稱“煤鐵之鄉”。地質儲量為906億噸,探明儲量為242.9億噸;除沁縣、黎城、平順3縣外,其餘縣、區均有分布,煤種有肥煤、焦煤、瘦煤、無煙煤,以無煙煤為主。鐵礦的探明儲量為1.4億噸,礦石品種有赤鐵礦、褐鐵礦、赤褐鐵礦和菱鐵礦,礦床的類型為山西式鐵礦。主要分布地區為黎城、平順、壺關、襄垣、武鄉、沁源等縣。錳鐵礦的探明儲量為5713萬噸,礦石類型主要為含錳菱鐵礦和含錳赤褐鐵礦,工業分類稱屯留式鐵礦,分布於沁源、屯留、長子等縣。鋁土礦的探明儲量為5713萬噸,主要分布於沁源、襄垣。硫鐵礦的探明儲量為1462萬噸,主要分布於長治、壺關等縣。耐火粘土的探明儲量為1606萬噸,主要分布於沁源、長治等縣。大理石探明儲量為1400萬立方米,主要分布於平順、壺關、陵川等縣。長治市的熔制白雲岩就有5827萬噸,主要分布於黎城、潞城等縣,還有鐵礬土、矽石、石膏等,分別分布於沁源、平順、黎城、襄垣、潞城、長治等縣。其他礦藏還有釩礦、鈦礦鎵礦電石灰岩、制鹼灰岩及鉛、鋅、銅等。

境內的野生皮毛、肉用、羽用、藥用等經濟動物,主要有狐、獾 、野兔、豬、黃羊、黃鼬狍子、青羊、猴子及各種鳥類。有害動物有狼、野豬、、野兔和鼠類等。害蟲天敵有鷹、貓頭鷹、黃鼬、啄木鳥 、燕子等。境內群山環列,盆谷相間,地形複雜,各地有不同類型的小氣候,從而形成植物資源獨具的區系分點,有種子類野生植物,還有蕨類菌類藻類苔蘚等。 

經濟

農業

長治市農田

長治市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穀子、豆類、薯類等;主要經濟作物有黨參、潞麻、蘋果、核桃、柱子、花椒等;主要名優特產有:沁州黃小米、潞麻、潞黨參、黃芪、連翹、木耳、沁源松蘑菇、黃花菜、花坡蕨菜,黎城柿餅、綿核桃、平順大紅袍花椒、馬鈴薯,長子青椒;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的綠色農產品已達81種。林業資源有宜林面積735萬畝,實有林地585萬畝,其中天然林173萬畝,經濟林165畝,林木蓄積量達11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3%。牧業資源有宜牧面積480萬畝,已開發草場271萬畝。 。

工業
工業生產高速增長。全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132.47億元,增長17.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同)完成增加值94.5億元,增長29.7%。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60.5億元,增長23.8%;集體企業完成4.3億元,增長31.9%;股份制企業完成15.2億元,增長36.2%;外資及港澳台企業完成0.4億元,增長110.8%;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完成14.1億元,增長17.5%。重工業發展較快,輕工業增加值3.1億元,重工業增加值91.4億元,分別增長21.9%和33.7%,輕重工業的比例為3.3:96.7。

教育

山西省長治市實驗國小創建於1983年,占地面積9600平方米,建築面積8930平方米。校內設有電腦室、語音室、實驗室、儀器室、圖書室、資料室、多功能廳等專用室。學校現有教職工117名。101名專任教師。辦學軌制為六制六軌,現有28個教學班,學生2100餘名。學校先後榮獲“山西省義務教育示範學校”、“山西省德育示範學校”、“山西省文明學校”、“山西省電化教育先進學校”、“山西省藝術教育先進學校”、“山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現代技術教育實驗學校”、“山西省少年警校示範學校”、“全國‘三算’教改先進學校”等殊榮。

交通

公路、鐵路、航空縱橫交錯。境內有太焦和邯長兩條國家鐵路幹線,貫穿南北西東。207、208國道縱貫南北,309國道橫穿東西,“四縱四橫”的公路主骨架北接太舊高速公路,西連大運路,直達西部腹地。長邯高速公路全線貫通,長壺一級路建成通車。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5113公里,其中等級公路里程4793公里。新建農村公路1084公里,村村通總里程達到5741公里,行政村油路通達率91.8%。建成山西省第二大空港,長洽至北京、長治至太原、長治至廣州等空中航線相繼通航。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達到4.73萬人次,貨運量4.84萬噸。

歷史文化

長治古稱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荀子》稱為“上地”。“上黨”的意思,就是高處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此外,長治還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是研究山西省歷史文化、弘揚革命傳統的基地。

長治市長治市

早在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神農氏炎帝就曾在這裡嘗百草、馴養牲畜、發展原始農業。殷商時期,長治是殷商王朝屬下的諸侯國,史稱“黎”。春秋時歸晉。戰國時期趙、魏、韓三家分晉,長治為韓國別都,稱“上黨郡”。長治屬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傳說中的《后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就發端於此。長治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同時還是一個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在這裡創建了以太行山和太岳山為依託的抗日根據地,後來發展成為晉冀魯豫邊區,是當時華北最大的一塊根據地。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領導機關曾長期駐紮在武鄉潞城等地,使這裡成了華北抗日前線的中樞

旅遊

長治市長治市
長治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自開始,為歷代郡、州、府所在地。有老頂山森林公園、太行山大峽谷和太行水鄉、靈空山、武鄉溶洞等天然勝景;有上黨門、城隍廟、二賢莊、仙堂山、北魏石刻等文物古蹟;有八路軍總部舊址、黃崖洞保衛戰舊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革命紀念地。位於市郊的三垂岡(也稱三垂山、二岡山),在中國歷史上大有名氣,

長治主要旅遊景點:始祖百草堂 靈空山 紅豆峽 太行山大峽谷 青龍峽 黑龍潭景區 金燈寺 黃崖洞 五鳳樓 大雲寺 九天聖母廟 廣志山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盤秀山 天台庵 石評梅故居 林里關王廟 花坡 老頂山森林公園 女妖洞 八泉峽 羊腸板 長治觀音堂 法興寺 紫團山 天脊山 城隍廟北齊石刻造像 大寺 古佛 分水嶺古墓群 上黨戰役指揮部舊址 原起寺 仙堂山 七寶塔龍祥觀古脊椎動物群化石遺址 大雲院 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 長樂村戰鬥紀念碑 閻寨 南涅水石刻造像館 崇慶寺 黃崖大峽谷 上黨門 壺關太行大峽谷十八盤 太岳烈士陵園 玉皇觀 八路軍總部北村舊址 正覺寺 神頭之戰紀念碑嶷神嶺 太行八泉峽 太行水鄉 古城長治

歷史名人

女媧(補天)(所以賈寶玉也是長治的)
后羿(射日)
愚公(移山)
精衛(填海)
神農(嘗百草)
堯帝長子丹朱
大禹(治水)
北朝東魏將領堯雄
東晉高僧法顯(西天取經第一人)
醫藥學家鮑姑
後趙皇帝石勒
西燕慕容氏皇帝
歷算家李業興
隋唐英雄魏徵,單雄忠,單雄信, 王伯當
唐明皇李隆基
詩鬼李賀
八仙之一張果老
五代後唐大臣任寰
宋抗金名將王彥
水滸傳中魯智深,董平,劉唐
明政治家暴昭連楹
抗倭英雄任環
農民領袖陳卿
明前七子之一王廷相
十三歲到長治的陳廷敬
清太后慈禧
抗聯將領魏拯民
愛國議員石璜
殺敵英雄黃小旦
民國愛國將領馮玉祥
愛國將軍武士敏

所獲榮譽

2010年12月24日,2010年全省衛生城市、衛生縣城等檢查評比結果出爐,長治市獲得了國家衛生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