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

沁源

沁源縣,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山西省地級市]。地處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東麓,長治市西北部,東鄰沁縣,南接屯留區、安澤縣、古縣,西連靈石縣[中國山西省晉中市下轄縣]、霍州市,北靠平遙縣、介休市。地理坐標在東經111°58′30″―112°32′30″,北緯36°20′20″―37°00′42″之間,是晉東南、晉南、晉中交匯之地。全境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74公里,國土面積2549平方公里,轄5鎮9鄉1個開發區,總人口16萬。2018年,沁源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2.97億元。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沁源,縣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

歷史沿革

沁源沁源
春秋為晉之地。戰國前期屬韓後屬趙。

秦屬上黨郡。

西漢置谷遠縣。王莽時,改谷遠為谷近縣。

三國為魏之地。晉廢縣,屬上黨郡。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建義元年,(公年528年)始置沁源縣,縣治在今城南一里許。同年,於沁源縣置義寧郡,領團城、義寧、安澤、沁源等縣。北齊,北周時,沿用不改。

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治沁州,州治在沁源縣城南。同年,沁源北部始置綿上縣,屬西河郡。隋煬帝(楊廣)大業初,沁源屬上黨郡;隋恭帝(楊侑)義寧元年,仍復義寧郡。

唐高祖武德初,復沁州治。同年,又在沁源西部,分設招遠縣,沁州,三年廢,招遠縣仍歸沁源縣。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公年742年)改沁州為陽城郡。領沁源、和川、綿上。唐肅宗(李享)乾元初復稱沁州,故治在沁源縣。

北宋時屬威勝軍,宋太宗(趙炅即匡義,亦名光義)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威勝軍在銅亂柳石圍中,即今沁縣城置沁州,從此,沁州便從沁源遷到沁縣,沁源縣仍屬沁州。

金初沁源亦屬沁州;金宣宗(完顏王旬)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始治谷州,谷州治在沁源。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廢谷州,屬沁州。

明清時,仍屬沁州,州治在今沁縣城。民國三年(即公元1914年),沁源屬冀寧道。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廢道,屬山西省。

1942年10月,在朱鶴嶺以北地區分設綿上縣,綿上縣政府駐東村、赤石橋、水峪等地

1945年4月11日,沁源和綿上又合併為沁源縣,縣政府駐郭道鎮。太岳區的岳北專署駐沁源城關。

1949年太行區的長治專署和太岳區的岳北專署,合併為長治專署後,沁源縣政府,從郭道遷到城關。

1958年沁縣和襄垣合併不久,又和沁源三縣合併為沁州,縣政府駐沁縣城。

1959年,沁縣、沁源、襄垣又按原地分為三縣,沁源縣政府從沁縣遷回城關鎮(現改名為沁河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沁源縣轄5個鎮、9個鄉和1個開發區:沁河鎮、郭道鎮、靈空山鎮、王和鎮、李元鎮、中峪鄉、法中鄉、交口鄉、聰子峪鄉、韓洪鄉、官灘鄉、景鳳鄉、赤石橋鄉、王陶鄉、沁源經濟技術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沁源縣地處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東麓,長治市西北部,東鄰沁縣,南接屯留區、安澤縣、古縣,西連靈石縣、霍州市,北靠平遙縣、介休市。地理坐標在東經111°58′30″―112°32′30″,北緯36°20′20″―37°00′42″之間,是晉東南、晉南、晉中交匯之地。

地貌

沁源縣境屬黃土高原區,地理單元屬沁水盆地西部隆起區太岳山系主脈,西北隆起,東南傾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處2523米。

氣候

沁源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平均溫度8.6℃,年相對濕度平均65%,無霜期從北到南為110-160天。

氣候

沁源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平均溫度8.6℃,年相對濕度平均65%,年平均降雨量656.7mm,年均氣溫8.7℃,無霜期90—1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519小時。

水文

沁源縣水系以才子平山嶺為分水嶺,其北的王風河和王淘河於古塞匯成龍鳳河向西注入汾河屬汾河水系;其南有沁河及其支流聰子河和紫紅河,屬沁河水系。兩者均屬黃河支流。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沁源縣已發現儲量較大的有煤、鐵、鋁礬土等18種礦產資源,煤炭預測總儲量128億噸、累計探明儲量60.25億噸,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和全省主焦煤基地縣,全縣31座煤礦,產能3080萬噸。

生物資源

沁源縣野生植物種類有百餘科965種,享有“北藥之首”的美譽,全縣道地中藥材資源有653種,盛產連翹、黃芩、黨參、柴胡等20多種中藥材。

森林資源

沁源縣森林分布在全縣大小山嶺,林地面積達21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5.3%,居全省之首。天然林114萬畝,占全省的7.2%,樹種130餘種,以油松、楊樹、樺樹、櫟樹、落葉松為主,林木總蓄積量586萬m3,全年生產量17萬m3。

牧草資源

沁源境內牧草資源豐富,天然牧坡面積113萬畝,牧草有261類,載畜量為42萬羊單位。

水資源

沁源縣境內有沁河、汾河兩大水系,年平均徑流量2.6億m3,地上地下水總儲量7億m3,可利用水量2867萬m3。

(以上數據截至2013年)

人口民族

沁源縣沁源縣
根據山西省1%人口抽樣調查,2018年末全縣總人口164494人,其中:男性88225人,女性76269人,男女性別比(女=100)115.68,城鎮人口77557人,鄉村人口86937人,城鎮化率47.15%,人口自然增長率3.85‰。

經濟概況

綜合

沁源縣沁源縣
2018年,沁源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2.97億元,比上年增長7.7%(不變價增幅),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099元,增長7.2%,按2018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為11349美元。全年財政總收入35.19億元,增長15.6%;地方財政收入14.77億元,增長10.2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12億元,增長9.89%;國家稅收收入13.98億元,地方稅收收入17.3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8億元,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3.15億元,教育支出2.31億元,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31億元,科技支出0.11億元。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沁源縣退出“省定貧困縣”並向社會公告。

第一產業

2018年,第一產業增加值2.72億元,增長2.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2%。全年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15997.4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13249.4公頃;玉米種植面積7824.4公頃。馬鈴薯種植面積2878.2公頃,蔬菜種植面積644.6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70984.4噸。全縣肉類總產量2006噸,其中,豬肉產量550噸,牛肉產量75噸,羊肉產量694噸。牛奶產量113噸。禽蛋產量2207噸。年末生豬存欄6514頭,出欄7337頭。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6098千瓦。

第二產業

2018年,第二產業增加值85.78億元,增長7.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9.8%。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60.22億元,共實現增加值82.43億元,增長8.52%(可比價),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上升率為5.75%,煤炭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降低率為6.58%。全社會原煤產量1489.65萬噸,增長26.54%;發電量10.28億千瓦時,增長25.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焦炭產量150.79萬噸,增長的13.15%;全年共向省外運輸煤炭195.45萬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8.25億元,增長16.8%;實現利潤28.15億元,同比增長4.1%;實現利稅46.89億元,同比增長7%。全年全縣建築業總產值3800萬元,增長8.57%。

第三產業

沁源縣沁源縣
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34.47億元,增長8.1%,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4億元,增長9.9%;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7.09億元,增長3.7%;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5.52億元,增長8.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全縣共有普通高中1所,職業高中1所,單辦國中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國小68所。中學在校學生4010人。全縣教師為1808人,其中,國小教師為993人,國中為495人,高中為320人。全縣普通國小在校學生9652人。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全縣共有醫院、衛生院18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技術人員759人。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100%。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為83557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22236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24936人,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人數13769人,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為24203人。全年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411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764人,農村特殊困難人數1485人,城市特殊困難人數5人。

交通

境內既沒有鐵路經過,也高速公路或國道經過,交通不算方便,汾屯線(汾陽至屯留)公路途經縣境。由沁源縣交口經沁縣至武鄉的支線公路,連線著太原至大口乾線公路和榆次至黃碾支線公路。

歷史文化

歷史上是“五嶽五鎮”之中鎮太岳的主脈縣份,有歷代古建築46處,有聖壽寺、太岳軍區司令部2處國保單位,有1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景點景區有靈空山、沁河源、花坡等自然景觀,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抗日圍困戰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景觀,聖壽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觀,民間流傳著先師菩薩、琴高真人、麻衣禪師等典故傳說。

沁源革命傳統優良。抗戰時期是太岳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曾經創造了二年半“沁源圍困戰”的光輝戰例,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讚譽,延安解放日報》發表《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稱讚“模範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一”。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岳精神成為激勵沁源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名勝古蹟

聖壽寺聖壽寺
沁源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有古遺址16處,古建築46處,石刻14處,共76處。其中古建築有明清時期的聖壽寺,清代的文昌樓;古文化遺址有商周時期的陽城遺址;石刻則包括隋代的石窟造像和南北朝的摩崖造像等。其中被確定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2處。

青果寒泉寺遺址

青果寒泉寺遺址位於交口鄉侯壁村東500米.青果寒泉寺遺址建立在一座群山環繞形似"太師椅"的石山上,山上長滿了四季常青的香柏樹。

靈空山

靈空山地處沁源西北部五龍川鄉,距縣城約40公里。海拔高度在1600—1850米之間,最高山峰為海拔1953米。2013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審定,山西靈空山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所獲榮譽

沁源縣連續七年榮獲“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

連續五年獲評“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

被中宣部、法務部表彰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先進縣”;

榮獲“中國生態魅力縣”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試點縣、“人民喜愛的生態旅遊目的地”、“全國脫貧攻堅優秀城市”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