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燒大腸

鍋燒大腸

鍋燒大腸是一道美味食譜,為豫菜,主要原料是豬大腸和雞蛋、麵粉。這道菜品色澤柿黃,外焦里嫩,肥而不膩,軟香適口,食時撒花椒鹽,醒胃增香。適宜大腸病變,如痔瘡、便血、脫肛者、小便頻多者食用,感冒期間忌食。

配料
豬大腸200克。

雞蛋90克 小麥麵粉15克 澱粉(蠶豆)20克。

花生油40克 黃酒15克 醬油15克 3克 小蔥10克 椒鹽2克 10克。

鍋燒大腸鍋燒大腸
特色
“鍋燒”為豫菜擅長技法,菜式眾多,如“鍋燒雞”、“鍋燒鴨”、“鍋燒糟肉”、“鍋燒豆腐”等,皆為傳統名品,“鍋燒大腸”色澤柿黃,外焦里嫩,肥而不膩,軟香適口,食時撒花椒鹽,醒胃增香。

操作

1.將大腸洗淨煮熟,再用醋鹼水洗淨,放在開水鍋里焯一下,用淨布搌乾放盆內;
2.再加入醬油、黃酒、精鹽、蔥、姜,浸漬5分鐘取出,搌乾;
3.搌乾後的大腸再放入雞蛋、濕澱粉、麵粉和少量花生油攪成的糊中蘸勻;
4.炒鍋放旺火上,添入花生油,燒至七成熱,將大腸頭逐個下入,炸至糨皮時,翻一個身,端鍋離火3分鐘;
5.待油溫下降後,再將鍋放在火上,炸成柿黃色出鍋;
6.瀝油後剁成1厘米厚的斜刀塊,放在盤裡;
7.上桌時外帶花椒鹽即可。

貼士:大腸肥膩具有異味,先用開水焯去異味,再用蔥、姜、料酒、醬油醃漬入味,然後掛糊油炸,肥而不膩,酥香可口,毫無異味。

原料介紹

豬腸是用於輸送和消化食物的,有很強的韌性,並不象豬肚那樣厚,還有適量的脂肪。根據豬腸的功能可分為大腸、小腸和腸頭,它們的脂肪含量是不同的,小腸最瘦,腸頭最肥。

營養分析

豬大腸有潤燥、補虛、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虛弱口渴、脫肛、痔瘡、便血、便秘等症。

相關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
1. 適宜大腸病變,如痔瘡、便血、脫肛者食用;適宜小便頻多者食用;
2. 感冒期間忌食;因其性寒,凡脾虛便溏者亦忌。

製作指導

豬大腸適於燒、燴、鹵、炸,如“澆大腸段”、“鹵五香大腸”、“炸肥腸”、“九轉肥腸”、“炸斑指”等。

食療作用

豬大腸性寒,味甘;

有潤腸,去下焦風熱,止小便數的作用。

用豬大腸治療大腸病變,有潤腸治燥,調血痢髒毒的作用,古代醫家常用於痔瘡、大便出血或血痢。如《仁齋直指方》和 《奇效良方》中的豬髒丸,《本草蒙筌》中的連殼丸等,皆是用於治療直腸病變的名方,其中均用到豬大腸。

其他相關

《千金.食治》:豬洞腸,主洞腸挺出血多者。唐?盂詵:主虛渴.小便敷。

《本草圖經》:主大小腸風熱。《本草綱目》:潤腸治燥。《隨息居飲食譜》:外感不清,脾虛滑瀉者,均忌。

備註

清洗豬腸:
1、將豬腸放在淡鹽醋混合溶液中浸泡片刻,摘去髒物,再將其放入淘米水中泡一會兒,然後在清水中輕輕搓洗兩遍即可。
2、將豬腸翻卷過來,然後將洗淨的蔥結搗碎,按照蔥結和腸1:10的比例放在一起搓揉,直至無滑膩感時,反覆用水沖洗,異味即除。
3、用酸菜水洗豬腸,只需兩次,其腥臭味便可基本消除。4、把肥腸用半罐可樂醃半小時,再用淘米水搓洗,能迅速洗去大腸的異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