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澄之(1612~1693)

錢澄之(1612~1693)

要其流派,深得香山、劍南之神髓而融會之”(朱彝尊《明詩綜》)。 “五言似陶公”(沈德潛《明詩別裁集》),“沖淡深粹,出於自然”(韓菼《田間文集序》)。 著作有《田間詩集》28卷,《田間文集》30卷,康熙斟雉堂初刻本,乾隆時禁毀,宣統二年重刻。

錢澄之(1612~1693)

正文

清代詩人。原名秉鐙,字幼光(一作飲光),田間(別號四頑)。桐城(今屬安徽)人。明末諸生。南明唐王時(1645),授彰州府推官;桂王時(1646)授禮部儀制司主事。永曆三年(1649)授翰林院庶吉士。曾在吳江起兵抗清,又曾因避南明黨禍出亡浙閩至粵,削髮為僧,改名幻光。後還俗歸隱故鄉,又改名澄之,不再出仕。

錢澄之(1612~1693)錢澄之(1612~1693)
錢澄之博學多才,詩文尤負重名。王夫之推許他“詩體整健”(《永曆實錄·晏黃二劉列傳》),由於飽經滄桑,歷盡憂患,他的詩文反映的生活面比較廣闊。《水夫謠》、《催糧行》、《獲稻詞》、《捉船行》等詩描寫農民疾苦,《三吳兵起紀事答友人問》、《沙邊老人行》等詩反映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都堪稱佳作。《揚州訪汪辰初》一詩抒寫作者暮年在他鄉與故知相遇,慨嘆時事,回憶往昔,頗見真情。錢澄之所作散文,編集時以《伯夷論》列為篇首,顯然寓有故國之思。他詩集里的《孤雁篇》、《縛虎行》、《江程雜感》等篇,寫得蒼涼沉痛,感懷彌深。他前後詩風有所變化,但“屢變而不窮。要其流派,深得香山、劍南之神髓而融會之”(朱彝尊《明詩綜》)。“五言似陶公”(沈德潛《明詩別裁集》),“沖淡深粹,出於自然”(韓菼《田間文集序》)。他的詩繼承了陶淵明白居易等詩人的傳統而有自己的特點。他在學術上也有根底。所作《田間易學》、《田間詩學》等,篤實有功力;《莊屈合詁》一書,則“以《離騷》寓其幽憂,而以《莊子》寓其解脫”(《四庫全書總目》)。
著作有《田間詩集》28卷,《田間文集》30卷,康熙斟雉堂初刻本,乾隆時禁毀,宣統二年重刻。《藏山閣集》詩14卷,文6卷,系崇禎十一年至順治八年間作品結集,有海鹽朱氏本,桐城蕭氏本,光緒龍潭室印本。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