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祖師

王重陽是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創人,後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歷史上稱為北七真。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
《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王重陽其人

王重陽(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後改 王重陽
名喆,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北宋末京兆鹹陽(今陝西鹹陽)大魏村人。
中國宋道士。出生於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系京兆學籍。金天眷元年(1138),應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47 ,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游,自稱於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於隨機施教,尤長於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同時,先後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遂後建立全真教團。收弟子7人,後世稱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攜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4人返歸關中,卒於開封途中。葬於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陝西戶縣祖庵鎮)。
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全真道內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為必修經典,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籙,不事黃白煉丹之術。金章宗賜庵名為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全真道尊為祖庵或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全真道尊為北五祖之一。其死後三年間,全真道傳教範圍波及關中、河南、河北、山東大部分,遍於社會上下各階層。在組織上、理論上為全真道的興盛發展奠定了基礎。

重陽祖師與全真教

全真教的虛與實

有人以為,全真教就是金庸里的一個虛擬出來的教派,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但日前在陝西戶縣召開的“重陽文化與旅遊發展研討會”上,眾多的專家學者經過實地考察和嚴密的論證告訴世人,歷史上真實的王重陽、丘處機以及重陽宮全真教、活死人墓到底是什麼樣子。
全真教大門

重陽宮的前世今生

安日報報導,重陽宮位於戶縣祖庵鎮,是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據專家介紹,元代時重陽宮曾盛極一時,曾有殿堂5000餘間,住道士近萬名,宮殿規模之大為當時道觀之首。所以說金庸先生在小說中說重陽宮在終南山下,應該是沒有錯的。目前,重陽宮宮域總面積只有53畝,雖然規模氣勢遠不如當年,可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裡邊保存了大量道教碑石和研究全真道歷史的重要史料。

傳說中的活死人墓與現在的遺址

在金庸的小說中,王重陽的練功地點“活死人墓”是重陽宮中最神秘的地方。其實,歷史上真是有“活死人墓”這個地方,的確也是王重陽修道練功的地方,但卻在距重陽宮還有4、5里路程的成道宮中。如今還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著“活死人墓”幾個大字。據當地專家講以前曾經開過墓道,發現裡面確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見底,為了保護起見,沒有讓人進去,就用土封住了。據記載,王重陽早期曾經在活死人墓中修煉兩年,還寫了一首《活死人墓贈寧伯功》的七絕詩,描繪了這種特殊的修煉方法。詩中說“活死人兮活死人,風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藥,換了凡軀一點塵。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閒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等句。

真實的王重陽和“全真七子”

據專家介紹,王重陽名,字知名,號重陽子,鹹陽大魏村人,生於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其家為當地富豪,家業豐厚,早年攻儒學,曾文場中舉。後在甘河鎮和禮泉縣兩次遇仙密付口訣,金世宗大定元年四十九歲時,王重陽便在“活死人墓”中虔心修持兩年,悟徹玄機,於大定三年(1163年)離開地穴遷到劉蔣村即現在重陽萬壽宮所在地。三年後,燒卻故庵舍赴蓬瀛訪友,即得全真七子:馬鈺,號丹陽子;譚處端號長真子;劉處玄,號長生子;丘處機,號長春子;王處一,號玉陽子;郝大通,號廣寧子;孫不二(馬鈺之妻),好清靜散人,此即所謂全真七子,來承傳宏揚全真教。大定九年,重陽祖師西行止梁,無疾而逝。至此以後,全真七子又各立門戶,從內部繁衍出七個支派,即馬鈺的遇仙派、丘處機的龍門派,譚處端的南無派、劉處玄的隨山派、王處一的嵛山派、郝大通的華山派、孫不二的清靜派,其中龍門派的勢力最盛。
在戶縣至今有遇仙橋等和王重陽傳說有關的遺址,可見真正的王重陽和“全真七子”都是宗教家而不是像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俠客。不過全真教也重視練氣功和武功,但他們更側重養生,而不是“稱霸武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