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之謎

里昂惕夫之謎

美國經濟學家裡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產出模型對美國40年代和50年代的對外貿易情況進行分析,考察了美國出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和美國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發現美國參加國際分工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專業分工基礎之上的(即出口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低於進口替代產品的)。這一結果恰與俄林的要素賦予論相悖,引起了經濟學界和國際貿易界的巨大爭議。里昂惕夫教授是投入分析方法的創始人。投入產出分析為研究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特別是系統地分析經濟內部各產業之間錯綜複雜的交易提供了一種實用的經濟分析方法。事實表明,投入產出分析不只在各種長期及短期預測和計畫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而且適用於不同經濟制度下的預測和計畫,無論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還是中央計畫經濟。

里昂惕夫之謎華西里·里昂惕夫
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產出模型對美國40年代和50年代的對外貿易情況進行分析,考察了美國出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和美國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發現美國參加國際分工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專業分工基礎之 上的(即出口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低於進口替代產品的)。這一結果恰與俄林的要素賦予論相悖,引起了經濟學界和國際貿易界的巨大爭議。里昂惕夫教授是投入分析方法的創始人。投入產出分析為研究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特別是系統地分析經濟內部各產業之間錯綜複雜的交易提供了一種實用的經濟分析方法。事實表明,投入產出分析不只在各種長期及短期預測和計畫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而且適用於不同經濟制度下的預測和計畫,無論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還是中央計畫經濟。

人物簡介

華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

華西里·W里昂惕夫於1906年夏天生於彼得堡。1921年,考入了彼得堡大學,專修社會學,1925年取得了社會學碩士學位,這時,他年方19歲。畢業後被校方留任為助教。當蘇維埃政權建立起來的時候,急需恢復和發展經濟。里昂惕夫的父親參加了編制1923~1924年蘇聯國民經濟平衡表的工作,社會與家庭各方面的影響和時代的需要,使這位還在攻讀碩士學位的年輕人,對經濟學問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這方面的探索。他一邊擔負繁重的教學工作,一邊閱讀有關經濟學理論的書籍。他於1927年來到馬克思的故鄉德國,進入柏林大學博士研究生班繼續深造。1928年,取得了柏林大學的博士學位。

里昂惕夫在青年時期的研究工作就開始涉及投入產出分析法的內容。早在1925年,當他還在柏林大學讀書時,曾在德國出版的《世界經濟》雜誌上發表了《俄國經濟平衡——一個方法論的研究》的短文,第一次闡述了他的投入產出思想。1930年,他移居美國後,正式從事投入產出方法的研究。

解釋

1.勞動力不同質
2.要素密集度逆轉
3.存在關稅及貿易壁壘
4.自然資源稀缺

相關學說

對於“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界提出了各種解釋,同時帶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代表性的學說如下:

1.技術差距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學者波斯納於1959年提出。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生產要素,並且實際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一樣,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以使技術領先的國家具有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隨著技術被進口國的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的貿易也就結束了。

2.新要素貿易理論
該理論綜合了技術差距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人力技能理論,認為,在考慮國際貿易中的商品時,不但要考慮傳統的資本、勞動、自然資源要素,還要考慮技術、信息等要素,從而來確定商品的比較優勢。

3.偏好相似理論
偏好相似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林德爾於1961年的《貿易的轉變》一書提出,該理論主要解釋的是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貿易如何產生的問題。

4.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等人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解釋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原因和規模。

5.人力資本說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認為產生里昂惕夫悖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里昂惕夫所定義的資本僅僅包含物質資本(如機器、設備、廠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產知識的存量。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或報酬在於提高一個人的技能和獲利能力,在於提高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中經濟決策的效率。這就暗示著美國勞動比外國勞動含有更多的人力資本,把人力資本這一部分加到實質資本上,就會使美國出口品的資本密集度高於進口替代品。

投入產出法

里昂惕夫之謎投入產出法
投入產出法是一種研究經濟問題的方法,里昂惕夫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開始進行投入產出法的研究工作。1936年他發表了《美國經濟體系中投入產出的數量關係》一文,文中闡述了有關第一張美國1919年投入產出表的編制工作,投入產出理論和相應的模型,以及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1941年,里昂惕夫出版了投入產出分析的第一本專著《美國經濟的結構,1919~1929》。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爭的需要,各國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需要一個相當科學和精確的計算工具。投入產出法逐漸引起美國政府和經濟學界的重視。美國勞工部為了研究美國戰後的生產和就業問題,聘任里昂惕夫指導編制1939年的美國投入產出表。歷時5年,於1944年完成後,美國勞工部立即用該表來預測美國1945年12月的就業情況,並對1950年美國充分就業情況下各經濟部門的產出做了預計。後來美國的經濟發展情況證實了預測的準確性。於是在1949年,美國空軍和美國勞工部協作,組織了一個有70多人參加的編制組,花費了150萬美元經費,到1952年秋,編制出了1947年的包含200個部門的美國投入產出表。此後,美國政府定期編制全國投入產出表,作為國民經濟核算和決定經濟政策的依據。

投入產出分析的特點和優點是能夠用來研究實際經濟問題。它是從數量上系統地研究一個複雜經濟實體的各不同部門之間相互關係的方法。這個經濟實體可以大到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小到一個省、市或企業部門的經濟。

進行經濟預測,是投入產出法最廣泛的套用。研究某項經濟政策的實施將對社會經濟產生什麼影響,也是投入產出分析的重要套用。投入產出分析還可用於一些專門的社會問題研究,如環境污染問題、人口問題、世界經濟結構問題等。

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及資本流動的國際擴展,不但隱含著各國進出口結構的不斷變動,而且也推動了各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就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來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亞當·斯密絕對成本理論、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但問題在於,不少國家在很多時候並不符合比較優勢理論。里昂惕夫在1953年和1956年的兩次研究中發現了一個難以解釋的現象:按照傳統理論,美國這個世界上具有最昂貴勞動力和最密集資本的國家,應主要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事實恰好相反,美國出口量最大的卻是農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量最大的卻是汽車、鋼鐵等資本密集型產品。這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

直到弗農1966年提出“產品周期理論”,才解開了“里昂惕夫之謎”。在弗農看來,科技創新在對外貿易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即創新產品初始壟斷優勢以及其後技術轉移與擴散形成的壟斷優勢的喪失,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格局變化,從而推動一國產業結構的演進。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美國產業結構變化中看得更清楚。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美國政府就加大了對R&D(研究與開發)的支持力度。1994年美國R&D開發投資達1730.2億美元,超過日本和德國兩國R&D投資的總和(1707.4億美元),占美國GDP的2.61%。這樣,高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已從1986~1990年的14%左右提高到1991~1995年的28%以上,1996年已接近35%,而作為傳統支柱產業的建築業和汽車業的貢獻率分別為14%和4%。經過技術改造,美國的汽車等傳統產業的競爭力也普遍提高。從1986~1995年,美國出口知識類產品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已從12%上升到42%。里昂惕夫等國外經濟學家,充分肯定了《資本論》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理論的實證性和科學性。里昂惕夫指出:“在試圖做出任何解釋以前,如果一個人想要了解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和工資實際上是什麼,那么,他從三卷《資本論》可以得到的信息,會比他在十期《美國統計普查》一打有關當代經濟制度的教科書,甚至我還敢說,再加上托斯丹·凡勃倫的所有論文集當中,可以找到的信息都更真實也更有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