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慧嚴

釋慧嚴,本姓范,豫州人,12歲時是位儒生,博曉詩書。

經歷

16歲時出家為僧,又精研佛學。到而立之年,飽覽群書,聲名四起,遍及各地。他聽說高僧羅什在關中,便前往問學。在關中慧嚴正字音,辨字義,學到很多東西。後又來到京師,住在東安寺。南朝宋高祖對他特別看重。高祖討伐長安時,要帶他同行,慧嚴說:“檀越這次遠征,雖然是討伐不義,解救民眾,但貧僧是世外之人,不敢聽從您的命令。”高祖再三苦苦邀請,不得已才去了。
待宋文帝即位後,他們過從更密,每次相見都弘贊問佛法。先前,宋文帝並不十分祟信佛教。到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京尹蕭摹之上啟,請制修建寺院、鑄造佛像。宋文帝與侍中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人商議這件事,宋文帝對何尚之說:“我過去讀佛經不多,近來又沒有空閒,對於三世因果也不太明白,但也沒有崇信其他宗教,就是因為你們這些優秀的人物敬信佛教的原故。范泰、謝靈運常說六經典文的本義在於教化世俗,必求靈性的真奧。豈能不以佛教理論為指南呢?最近看到顏推之的《推達性論》和宗煩的(難白黑論》,將佛家理論闡述的很明白,尤其是這些文章與佛家理論一樣,能夠啟發人們的思維。若能使全國都敦洽教化,那么朕就可以坐享太平,無為而治。最近蕭摹之請制,起寺院,鑄佛像這件事請你們商量一下。我相信它可以遏戒浮淫,而無傷弘獎,應當實行。”
何尚之回答說:“那些眾多的百姓們,大多不信佛法,臣平庸蔽塞,僅憑老實、勤謹,恐不能以自己粗淺的知識來評說佛教。現將這個重任交給我,我不敢承擔。只有前代眾多的優秀人物才能不辜負朝廷的重任。度江以來,王導、周凱、庚亮、王氵蒙、謝尚、郗超、王坦、王恭、王溫、郭文、謝敷、戴逵、許詢,以及亡故的高祖兄弟、王元琳兄弟、范汪、孫綽、張弦、殷凱,他們或者有輔佐帝王之才,或者有高尚的品德,或者置於人世間,有遠大的抱負,或者隱跡於世外。但他們都歸依、祟信佛教。其間對比,去粗取精。掩跡於人跡不到之處,不被外人所知。近世社會,誇誇其談者多。如果備舉古今內外的具有奇才異德之人,不可勝數。慧遠法師曾說:釋迦牟尼的教化,無所不可。適道來自教源,救助世俗亦為要務。我私下裡認為,慧遠法師的話很符合深妙的道理。這是因為,如果家家遵守佛家戒律,則全國都不會有刑事案件。所以佛圖澄來到趙,二石的暴行也就減少了;佛塔放光,前秦苻堅的暴虐也有所減損。所以有史以來神道幫助教化。而蕭摹之所啟奏的事,也不沒有道理。但是那些敗壞道俗的人,都是些沒有品行的僧尼,但從外表卻很難分辨,難定去取。修建寺院,鑄造佛像,要用很多金銅土木,但為了可感人天之果的善業,是不能拒絕的。臣近來反覆思考這事,進退難安,今天親奉善言,實在是感到平夷安泰。”
羊玄保進言說:“此談蓋天人之際,不是臣所能想到的。臣私下裡想秦、楚論強兵之術,孫、吳盡吞併之計,將無取於此。
宋文帝說:“這不是戰國之時,也正如你所說。”何尚之說:“隱逸則戰士懈怠,仁德則兵氣衰落。若以孫子、吳子為榜樣,志在吞噬,那就沒有了堯舜之道,更不要說什麼佛教了。”宋文帝很高興地說:“佛門有你們這些人,就象孔子門下有季路一樣,這就是所謂惡言不入於耳。”由此,宋文帝信心乃立,開始致意於佛經。每當見到慧嚴、慧觀等僧人,動輒談論佛教義理。
當時顏延之所著《離識觀》及《論檢》,宋文帝讓慧嚴辨其異同,過了好多天,宋文帝笑著說:“今天的嚴公,無愧於支許。”慧嚴後來著《無生滅論》以及《老子略注》等。
東海人何承天以能辨識很多事物而聞名。何承天問慧嚴,佛國用何種曆法?慧嚴回答說:“天竺(古印度)夏至之日,方中無影,所謂天中,於五行土德,在色彩上祟尚黃色,在數字上以五為吉數。八寸為一尺,十兩當我們這裡的十二兩。建辰之月為一年的開始。”後來婆利國(古國名,故地或以為在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或以為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有人來到中國,果然與慧嚴的說法相同。
《大涅磐經》剛剛傳到中國,文辭優美,但品數簡單而有疏漏,初學者難以掌握。慧嚴就和慧觀、謝靈運等人一起,依據《泥洹》本,加上了品目。對文辭和內容都進行整理,始有幾個版本流行。一天,慧嚴在睡夢中見一人,形狀極其偉岸,很嚴厲地對慧嚴說:《大涅磐經》是佛教的聖經,怎能輕加斟酌?”慧嚴醒來後惕然不安,召集起眾位僧人,要收回他們整理過的本子。當時一些有見識的人都說:“這不過是要誡厲後人罷了。若不允許您整理的本子流行,怎會即時給您託夢!”慧嚴認為這種說法很對。隨後又夢見神人告訴他說:“以君弘揚佛經的功勞,必當見佛。”慧嚴於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卒於東安寺,終年8l歲。宋文帝下沼書說:“慧嚴法師器量與見識弘廣而淵深,是佛門巨匠,突然去世了,我心中 很悲痛。可給錢5萬,布50匹用於辦理喪事。”
慧嚴的弟子法智,幼年有神理,24歲時到江陵去。正值雅公在講經,法智便駁難論議了數次,雅公無法回答。雅公顧盼四眾,說:“這後生斐然成章。”法智笑著說:“這不過是變風變雅罷了。”於是法智美好的名聲傳布楚郢和京吳一帶。法智還擅長《成實論》和《大小品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