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作家]

鄭敏[作家]

1920年,生於北京。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1943年畢業,獲哲學系學士學位。在美國布朗大學研究院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出版詩集《1942--1947》,成為“九葉”詩派中一位重要女詩人。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鄭敏鄭敏
鄭敏(1920---),福建閩侯人,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哲學系。1952年在美國布朗大學研究院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60年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講授英美文學至今。1948年出版詩集《1942--1947》,成為“九葉”詩派中一位重要女詩人

作家簡介

鄭敏鄭敏近照
鄭敏生於1920年,祖父王又典是前清頗有名氣的碧棲詞人,母親讀過私塾,聰慧好學,有文學天賦,常坐著給她念古詞。或是因基因遺傳,鄭敏從國小中學一直愛好文學。中學畢業,她考上西南聯大。在決定讀何種專業的最後一分鐘,她卻毅然填寫了“哲學系”。在西南聯大,她聽馮友蘭講中國哲學,聽鄭昕康德,聽湯用彤魏晉玄學。她也聽聞一多講楚辭,聽馮至德國文學,還聽沈從文講中國小說史。她挺欣賞沈從文鄉土小說中那濃郁的湘西氣息,卻因他鄉土口音太重,收穫不多。鄭敏記得,她回國後,還見過沈從文。一次西南聯大的校友、詩人袁可嘉請她去家裡吃飯,巧遇沈從文。席間沈從文當著鄭敏的面發問,你們記得有個寫詩的鄭敏現在到哪裡去了呢?鄭敏心中竊笑,沈從文只記得在他主編的《大公報·文藝副刊》上頻頻發表詩歌的鄭敏,卻不記得鄭敏還當過他的學生哪。

因為有了西南聯大哲學兼文學的薰陶,在四十年代的詩人中,鄭敏的詩顯然別出機杼,她是一個思考型詩人,她將哲學的思辨與感性的詩情融為一體。

1955年學成歸國的鄭敏,隨身帶回了她的《詩集》,因為她異常珍視這部處女著。然而在“文革”中,寫詩成了詩人的罪狀。在一陣陣口號喧囂的白天過後,她獨自在自己的斗室,借著降臨的夜幕,悄悄地將手頭惟一庋藏的一部《詩集》付之一炬。她悲哀地想,此生再也不可能寫詩了,中國再也不需要詩歌了。那個年代,華夏大地有多少稀有善本、文物古建築,都在頃刻間化為灰燼。往事不堪回首。眼下當她親睹暌違多年的舊著,提筆為我簽名時,真可謂感慨系之啊!

抗戰勝利後,詩人辛笛曹辛之唐祈唐湜陳敬容在上海新編一本詩刊《中國新詩》,又邀時在北平的袁可嘉、杜運燮穆旦、鄭敏一起加盟,其實他們只是投稿關係,彼此並不都認識。到了七十年代的末年,由辛之發出邀請,昔日的九位詩友才得以在京華相聚相識。辛之提議每人各選一組四十年代的詩作,出一本合集,書名就定作《九葉集》。此書於八十年代初出版,成為我國新詩覺醒的先聲,其時以北島、舒婷為代表的詩壇新秀也衝破傳統藩籬,推動詩歌以嶄新的容姿,登上新時期的文壇。

就在九詩人在京聚會的當晚,鄭敏在回家的路上,在擁擠的公共汽車里,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默默構思,以腹稿的形式寫下了擱筆四十年後的第一首詩:《詩啊,我又找到你》。此後便一發不可收,幾年中相繼寫出二百多首新作,出版了《鄭敏詩集》、《心象》、《尋覓集》、《早晨,我在雨里採花》等十餘部詩集與理論專著,形成了她人生中第二個詩歌創作與理論的高峰。

“九葉”詩人中,除袁可嘉移居海外,在國內的八位近年一葉葉折枝凋零,健在者惟存鄭敏一人。

人生觀

鄭敏鄭敏

從建國初到1979年鄭敏中斷了新詩寫作。直到“三中全會”以後,在時代的感召和友人的鼓勵下又寫起了新詩,出版詩集《心象》、《尋覓集》和詩學專著《詩與哲學是近鄰》,十四行體組詩《詩人與死》是受其詩友唐祈之死的觸動寫成,是她早年對生死問題進行哲理思索的延續。全詩借唐祈的死來關注和思考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命運:“我們都是火烈鳥/終生踩著赤色的火焰/穿過地獄,燒斷了天橋/沒有發出失去身份的呻吟/然而我們羨慕火烈鳥/在草叢中找到甘甜的清水/在草叢上有無邊的天空邈邈/它們會突然起飛/鮮紅的細腳後垂。”詩一發表即引來好評,說“這組詩沒有過多的哀婉和溫情,整飭的十四行恰如死亡行進本身一樣,嚴厲、冷靜、必然,但暗中卻布滿了憤怒、悲傷、嘆息、詛咒,種種情感的旋渦和潛流”。可見,鄭敏對生死問題的詩性哲理觀照,是建立在她自己獨特的生命感受基礎之上的,而決非哲理的直陳,真正實現了知性生命化的詩學追求。
鄭敏受到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影響,總是從日常事物引發對宇宙和生命的思考,並將其凝定於靜態而又靈動的意境裡,形成一種獨特的哲學境界。鄭敏的詩歌主題仍然是對生命存在的思索,但表現得更加厚重、有深度、有歷史感。詩人能夠在普通的意象上進行廣泛的聯想,進入悠遠的哲思空間帶給人無限的遐想與哲思。那首深得里爾克真髓的《金黃的稻束》就是這樣的傑作。詩人由眼前“金黃的束”想到“無數個疲倦的母親”,由此主題開始升華,結尾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詩人在詩歌中揭示了“稻束”和“疲倦的母親”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根基,她們低頭靜默的姿態,將是一道永恆的風景線,使人在不動聲色的文字中,讓人感覺到了厚重的力量。鄭敏還有許多詩篇,從哲學層面上來抒寫對生命及其本質的理解,頗具哲學的思辨氣息,尤其是對生與死這一對永恆的哲學命題有著獨到的見解。在《時代與死》中,“倘若恨正是為了愛,/侮辱是光榮的原因,/‘死’也就是最高潮的‘生’”,詩人對死亡看得非常達觀,不必懼怕,因為“死”是最高潮的“生”。在《生的美:痛苦、鬥爭、忍受》中,“只有當痛苦深深浸透了身體/靈魂才能燃燒,吐出光和力”。這就是詩人理解的生命存在。鄭敏的哲思世界在引人深思的同時還能給人以力量,一種去燃燒生命的力量。

作家軼事

鄭敏鄭敏詩集
鄭敏年輕時除了詩歌,喜歡音樂,藉此她展開了抒發情感的兩翼。在重慶讀南渝中學(天津南開中學戰時遷到重慶的校名)時,就參加學校舉辦的歌詠比賽。在上大學二年級時,她一度想改學音樂,可一場腸胃炎病,耽擱了她的考試,音樂就一直成為她主要的業餘愛好。鄭敏說她唱的是義大利發聲法,一九四八年到美國紐約後專攻英國文學,課餘時間曾師從一位具有世界聲譽的朱麗雅特音樂學院的聲樂教授泰樂先生學了二年多聲樂,一個小時十塊美金。因此鄭敏的聲音顯得悅耳動聽,是一種感官享受。

評價

鄭敏九葉詩派
鄭敏所屬的“九葉詩派”,是20世紀40年代最具先鋒性的流派,他們“注重反映社會現實,又保留抒寫個人心緒的自由,力求做到個人感受與大眾心志相溝通”鄭敏總是能以現實世界為起點,展開對人類的思考,層層推進,由個人而推及整體,由現在而推及將來。因此,她的生命哲學又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鄭敏則以繁複的象徵意象進行非邏輯的跳躍或對照,在無限拓展的時空中展現“智慧的凝聚”。她追求一種深度模式,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詩歌的思維空間則顯得立體而豐富。
鄭敏的哲理詩總體上受到了西方現代主義西方哲學的影響,吸收了多位大師的精華,融合為一種複雜的生命哲學。由馮至引領,又受到了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影響,詩歌有種沉思之美、靜默之美。她與里爾克一樣,每一首詩都好像是一幅靜態寫生,在雕像般的意象中凝結著詩人的智慧與哲思。

主要作品

《詩集1942-1947》(1949)
《尋覓集》(1986)
《心象》(1991)
《早晨,我在雨里採花》(1991)
《鄭敏詩選1979-1999》

作品欣賞

《金黃的稻束》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裡,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的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穫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是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裡低首沉思
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了人類的一個思想。

生的美:痛苦,鬥爭,忍受

生的美:痛苦,鬥爭,忍受
Thebeautyoflife:Agony,Strife,Endurance
剝啄,剝啄,剝啄,
你是那古樹上的啄木鳥,
在我沉默的心上不住的旋繞
你知道這裡藏躲有懦怯的蟲子
請瞧我多么順從的展開了四肢
Peck,peck!
Youarethewoodpeckeronthatagedtree,
Circlingforeverroundmysilentheart.
Youknowthewormoffearlieshiddenhere.
SeehowobedientlyIstretchmylimbs.
衝擊,衝擊,衝擊,
海嘯飛似的挾捲起海濤
朝向高豎的絕壁下奔跑
每一個冷漠的拒絕
更攪動大海的血液
Charge,charge!
Likethetsunami,unleashyourwaves,
Racingtowardstheprecipice.
Eachcoldrejection,
Onlystirsthebloodofthesea.
沉默,沉默,沉默,
像樹木無言地把茂綠合棄
在地殼下忍受黑暗和壓擠
只有當痛苦深深浸透了身體
靈魂才能燃燒,吐出光和力。
Silently,silently!
Likethetrees,castoffverdure,
Enduredarknessandpressurebeneathearth'scrust;
Onlywhenpainentersdeepintothebody,
Canthesoulignite,radiatingenergyandlight.

年譜

1920年,生於北京。
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1943年畢業,獲哲學系學士學位。
1948年,赴美國布朗大學修讀英美文學專業碩士學位。
1949年,首部詩集《詩集:1942—1947》出版。
1950年,轉入伊利諾州立大學繼續攻讀英美文學專業碩士學位。

與先生童詩白,童詩白是我國電子學學科奠基人。與先生童詩白,童詩白是我國電子學學科奠基人。

1951年,與同在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電機系學習的童詩白結婚。
1952年,獲美國布朗大學英國文學碩士學位。
1952-1955年,隨童詩白前往紐約布魯克林諾理工學院電機系任職,在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進修美聲專業。
1955年,中美日內瓦會議後回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
1960年,調入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任教,成為該系最早的博士生導師之一。
1981年,《九葉集》出版,“九葉”詩派由此得名,成為中國現當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985年,被聘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部訪問教授。
1986年,曾應邀赴荷蘭鹿特丹參加國際詩歌節及世界作家會議。應美國科學院中美文化委員會邀請,赴美訪問講學,並獲美國加州聖河西市榮譽市民稱號。
1986年,《尋覓集》出版。
1991年,《心象》、《早晨,我在雨里採花》出版。
2006年,鄭敏的最後一名博士生畢業。
2010年,詩歌《世紀的腳步》入選21世紀詩歌排行榜第一名。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