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林

郝柏林

郝柏林(1934年6月26日—2018年3月7日),理論物理學家,出生於北京。1959年畢業於烏克蘭哈爾科夫大學。1961~1963年在莫斯科大學和蘇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作研究生。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所長。 2018年3月7日16時39分,因病不幸於北京公安醫院逝世,享年84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郝柏林 郝柏林

理論物理、計算物理學家。1934年6月26日生於北京。

1954~1956年在前蘇聯哈爾科夫工程經濟學院學習;1956~1959年在哈爾科夫國立大學物理數學系學習,獲優秀畢業證書理論 物理學家。北京人。

1959年畢業於蘇聯哈爾科夫大學。1963年莫斯科大學和蘇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研究生肄業。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在固體能譜、高分子半導體理論、統計物理、天線理論、地震分析、混沌動力學、理論生命科學等領域發表大量論文,並著有中文著作9種、英文 著作2種。“套磁介質天線的研究”、“三維晶格統計模型的封閉近似解”、“實用符號動力學”等獲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等獎勵。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曾任物理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博士後基金會副理事長、陳嘉庚國際學會常務董事。曾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原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科院院士郝柏林先生,因病不幸於2018年3月7日下午16:39在北京公安醫院逝世,享年84歲。

個人軼事

郝柏林和他的小組在對細菌基因進行研究時曾繪製出一個“親緣樹”。2003年春,在SARS疫情爆發後,郝柏林又對感染SARS病毒的人和動物所攜帶的病毒序列進行了分析,用先前的“親緣樹”方法繪製出SARS病毒親緣樹,發表在相關SARS病毒研究網站和《科學通報》上,為其他科學家提供了研究SARS病毒的參考。

郝柏林院士在作報告 郝柏林院士在作報告

抗戰時期,郝柏林在四川讀國小,家中買了一套《中華少年自然科學叢書》,這套草紙印的32開本書,從天文氣象講到化學生物,把年幼的郝柏林引進神秘的自然科學。1946年念初一時,郝柏林就讀了十來本學校圖書館的天文科普書,升至初二時,因為物理老師講得好,他立志要學習理論物理。

1949年北京解放,正值郝柏林讀初二,同無數的青少年一樣,他滿懷熱情參加了各種政治活動。在此後至高中畢業的8個學期里,郝柏林做了7個學期的學生會工作,而且在學生會的職位是公開競選得來的。因為是學生會幹部,郝柏林可以每周“因公”曠課達30小時。學期結束考試,老師給了郝柏林及格分數,但他經過檢查發現自己實際並沒有達到及格線,於是向老師提出疑問。結果老師將所有學生召集起來開會,問同學們像郝柏林這樣的學生應不應該給及格。郝柏林的同學當然回答:應該。儘管最後的成績單上依然是及格分數,但郝柏林事後一直耿耿於懷,因為這個分數是不真實的,這也為他以後堅持學習埋下伏筆。

中學畢業考大學時,郝柏林填報的志願是北京大學,最後卻被分到北京俄語專修學校二部(留蘇預備部)。在9個月的俄語學習和3個月的“忠誠老實運動”之後,郝柏林被派往蘇聯哈爾科夫工程經濟學院,組織分配給他的學習專業是礦山工業的經濟和組織。

個人成就

郝柏林代表中科院理論物講解 郝柏林代表中科院理論物講解

發表論文130餘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1種。“套磁介質天線的研究”,獲1978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三維晶格統計模型的封閉近似解”,獲1987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漫談物理學和計算機》一書,獲1990年中國物理學會第一屆優秀科普書刊編著獎;“實用符號動力學的研究”,獲1992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實用符號動力學》一書,獲1995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第7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二等獎,1997年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統一描述平衡和非平衡系統的格林函式理論研究”,獲1999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相關論文獲美國ISI頒發的1981-1998年度“經典引文獎”。2001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主要從事理論物理、非線性科學和理論生命科學研究,在固體電子能譜和聲子譜、金屬紅外性質、高分子半導體理論、統計物理、天線理論、地震分析、混沌動力學和符號動力學、理論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多項重要果。 1992年、1999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3年、2000年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研究領域

郝柏林的題字 郝柏林的題字

研究領域:基於實際基因組數據的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研究 。主要從事理論物理、計算物理、非線性科學和理論生命科學的研究。涉及固體電子能譜和聲子譜、金屬紅外性質、高分子半導體理論、統計物理模型、相變和臨界現象、臨界動力學、閉路格林函式方法、動力電網計算、天線計算、地震活動性統計分析、群論知識工程系統、電腦程式設計、混沌動力學和符號動力學、DNA序列分析等領域。

1997年夏,在把英文專著《實用符號動力學與混沌》書稿送出之後,郝柏林著重轉向理論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早在1985年,他就著手補充生物學知識。之後,又訪問國際生物學資料庫並下載軟體。1995年與生物學部鄒承魯院士,共同組織香山會議,並主編出版《理論物理與生命科學》一書。1999年郝柏林在一份《院士建議》中提出,儘快建立國家級的生物醫學信息中心,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第二年,他與合作者共同撰寫《生物信息學手冊》。之後又在聯合舉辦的研究生班系統講課,批量培養年青一代生物信息學人才。

人物逝世

2018年3月7日16時39分,因病不幸於北京公安醫院逝世,享年84歲。

相關事件

郝柏林院士在作報告 郝柏林院士在作報告

許多人都知道,郝柏林院士是位極具個性的科學家。不論學術上還是科技政策方面的問題,他都直言不諱,坦陳己見。他說,“中國不僅需要科學家,更需要科學戰士。”或許正因為這一信念,幾十年來,他既作為一名科學家認認真真地做學問,也作為一名科學戰士努力與種種違背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的言行搏鬥。他不僅有專業論文發表於學術刊物,有科普作品見諸雜誌,還有關於我國科學研究環境的短評與公眾見面。“順乎歷史潮流 ,堅持個人奮鬥”是他不久前在一所大學演講時的主題,也可謂是他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的人生哲理。

思想活躍 生活簡樸

走進郝柏林的家,簡樸得讓人意外。客廳里除了靠牆壁一排上世紀50年代生產的雙開門木書櫃、一張斑駁的大書桌和一把舊椅子外,就只剩一個古老的3人布沙發。

他告訴記者,他與中國科學院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其父是上世紀20年代北大生物系學生,並在40年代擔任過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

年輕時的郝柏林十分活躍積極,考大學時三個志願是北京大學的物理系、數學系和哲學系。結果被錄取到北京俄語專修學校留蘇預備部。他是個熱中於社會活動的人,在學校還做學生會主席和學習部長。有一次考化學,他只得了59分,卷子發下來,上面卻寫著75分,他很誠實地對老師說分數不對,老師卻把卷子一抖,對同學們說,“郝柏林工作挺積極的,給他75分行不行?”同學們起鬨叫好。這事讓自尊心極強的郝柏林大受刺激,意識到必須學好功課,並開始一邊做社會工作,一邊抓緊學習。

1953年,郝柏林服從組織分配到前蘇聯哈爾科夫工程經濟學院學習“礦山工業的經濟和組織”。這並非他內心喜歡的專業,但作為學生幹部他只能服從。他在努力學好所有專業課的同時,還自己鑽研數學。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1956年,他得到了一個轉學機會,前蘇聯哈爾科夫國立大學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粟費席茲教授面試了他的數學,並對系主任說,“這個學生的數學比物理系三年級的學生知道得多一些”。於是,他轉到了物理系,此後用3年時間完成了5年的課程。當年粟費席茲的一個研究組正在發展金屬費米表面的理論,郝柏林發現了其中一篇文章的錯誤,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後來成了他的大學畢業論文。

1959年,他留蘇回國,分配到了中科院物理所。在“文革”爆發前的幾年中,他作為助理研究員參加國防科研任務和基礎研究工作,參與在“三線”建設國家級的技術物理實驗中心。

“文革”中堅持做事情

院士郝柏林(左一)和陸汝鈐 院士郝柏林(左一)和陸汝鈐

“文革”動盪之際,郝柏林受到的衝擊不是最嚴重的。造反派雖然把他趕出了執行國防任務的隊伍,但不久認為他的問題已查清楚,可以“抓革命、促生產”,便把他派到了胰島素晶體結構分析組參加勞動,跟隨梁棟材先生標胰島素的每一個原子的坐標。他的具體任務是從窄行印表機輸出的紙帶把數字抄到坐標紙上,再繪出電子密度線。這期間,他努力學習晶體結構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識。

“文革”中幹部輪流到“五·七”幹校勞動,郝柏林也不例外。在此期間,每天傍晚有兩三個小時自由活動時間,許多人或到食堂看電視,或唱歌跳舞。郝柏林就打開自帶的木頭箱子,在上面寫書稿。那時,他寫作的就是文革後一版再版的最早的計算機語言——FORTRAN教科書。

當記者問,“您1980年當選學部委員的原因肯定不僅僅是這本書,您在科學上最大的貢獻究竟是什麼?”,郝柏林說,“老一輩學者如何評價我,我不清楚。除完成過國防任務外,我還搞過工業計算,還在求解一個艱難的統計物理模型方面取得過被王竹溪先生稱為‘迄今最好的結果’,我想這些都起過作用。”

郝柏林做過的研究工作有“理論物理、計算物理、非線性科學和理論生命科學的研究。涉及固體電子能譜和聲子譜、金屬紅外性質、高分子半導體理論、統計物理模型、相變和臨界現象、臨界動力學、動力電網計算、電腦程式設計、DNA序列分析”等。

功成名就 探索未止

據悉,1997年夏,郝柏林在把英文專著《實用符號動力學與混沌》書稿送出之後,轉向理論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為了開展這項研究,他早在1985年,就著手補充生物學知識。1995年,他與生物學部鄒承魯院士共同組織香山會議,並主編出版《理論物理與生命科學》一書。1999年,他在一份《院士建議》中提出,儘快建立國家級的生物醫學信息中心,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如今,他已與合作者共同撰寫出《生物信息學手冊》。他帶領學生在開展生命科學領域所做的細菌研究,已經有論文在專業雜誌發表。

雖然年事已高,但他說話依然鏗鏘有力,思路清晰。在談到科學界的現狀時,他說,“科學研究需要特別沉得住氣,要保護好潛心做研究的年輕人。應當撤消一大批評估、管理機構,解放生產力。中國科學院不能在人才上‘不求為我所有,只求為我所用’”。

在國內外科技界,郝柏林備受尊重。不久前,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饒毅教授發表公開文章,在《令人欽佩的郝柏林與鄒承魯》中說,“在目前中國社會討論學術界不良風氣的背景下,我碰到一些相反的例子,說明中國科學界有好的傳統仍然在繼續。他們既能對社會和科技界直率、負責地提出建設性的批評和意見,又能對自己有客觀的態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之數學物理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為現名,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讓我們一起記住這些為祖國做出大貢獻的人們。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