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墨林

葛墨林

1938年12月5日生於北京,理論物理學家。1961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物理系,1965年該校研究生畢業。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南開大學教授。 早期從事基本粒子理論、廣義相對論研究,之後長期集中研究楊—密爾斯場的可積性及其無窮維代數結構、楊—巴克斯特系統、量子群(包括量子代數及Yangian)及其物理效應與套用和處理量子模型的新方等。 1990年、1996年先後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葛墨林 葛墨林
.葛墨林,男,1938年12月出生,研究生畢業,教授,博士生導師,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早期從事基本粒子理論、廣義相對論研究,之後長期集中研究楊-斯規範場的可積性及其無窮維代數結構、楊-克斯特系統、量子群(包括量子代數及Yangian)等數學物理分支,研究其效應以及在量子多體模型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套用,並關注理論物理中數學與物理交叉的新方向。近期研究主要涉及拓撲量子場論與楊-巴克斯特系統的聯繫,及其在量子信息中的套用,還涉及電磁斗篷的相關理論以及若干數學成果的可能實際套用。
曾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獎項。發表科學論文160餘篇,合作專著、編輯書刊9部。
現為南開大學教授,2011年兼任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院長。擔任“物理中群論方法”國際大會常委、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科技委戰略委員會委員等兼職。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簡歷

1950--1956北京十三中學(輔仁男中),學生

1956--1965蘭州大學物理系,本科生、研究生

1965--1986蘭州大學物理系助教、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6--南開大學數學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

研究方向:理論物理

葛墨林 葛墨林

個人簡介

葛墨林(1938.12-- )。理論物理學家。1961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物理系,1965年蘭州大學理論物理研究生畢業。現任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數學所副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物理、天文學科組成員,亞太地區理論物理中心一般委員會成員等。

葛墨林 葛墨林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葛是南開數學研究所副所長,數學所理論物理研究室主任,劉徽套用數學研究中心主任。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物理學科組成員,亞洲太平洋地區理論物理中心(APCTP)一般委員會委員.

個人成就

發表學術論文約150篇,專著3部,國外編輯書刊5部。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82),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兩次(1990、1996),二等獎兩次(1986、1988),孺子牛金球獎(1996),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997),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998)等獎項。被聘為群論在物理中套用國際大會(GICGTP)常務委員,以及一些國際大會(俄、法、墨西哥…)的組織委員及顧問委員會成員。

早期從事基本粒子理論、廣義相對論研究,之後長期集中研究楊-密爾斯場的可積性及其無窮維代數結構、楊-巴克斯特系統、量子群(包括量子代數及Yangian)及其物理效應與套用和處理量子多體模型的新方法等。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葛教授的研究成果很多,其最重要的是首先發現yang-mills場存在無窮維代數結構,並使得該方向成為一個重要分支。葛獲得過許多榮譽,尤其是何梁何利獎。在培養年輕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很多學生已經成為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領軍人物,如孫昌璞院士等。早期的其他學生李有泉、薛康、蘇剛、陳光紅、劉永和匡樂滿等也在各自的物理研究分支中工作出色。

當選榮譽

200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學術活動中心召開的增選新聞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路甬祥院士宣布,58名科技工作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開大學葛墨林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葛墨林是天津市惟一的新晉中科院院士。

葛墨林教授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現任南開數學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物理、天文學科組成員,亞洲太平洋地區理論物理中心(APCTP)一般委員會委員等職。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2003年增選名額為60名,經過充分討論、全面評審,最終選舉產生了58名新院士。

個人講座

葛墨林 葛墨林

葛墨林以物理學為例子,分析了科學研究發展的特點以及物理學在各行各業的套用情況。葛墨林認為,20世紀物理學以發現新規律為科學研究的主導,而21世紀則以廣深、交叉學科為主導。葛墨林指出:“物理學基礎研究引起了偉大的發現,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基礎研究規律告訴我們,要做好科學研究,就必須在求知的過程中經常發現問題,並努力去解決問題。”

葛墨林有針對性地剖析了科學與技術的關係、探索真理與解決問題的關係。葛墨林認為,科學和技術是兩個相聯繫但不相同的概念。科學主要指的是求知,技術則主要指的是套用。求知的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主要研究自然界的組成、基本規律及其可能的套用。而技術則不然,明確其套用範圍,要求必須有計畫和步驟。“兩者在思維上有相當大的區別,但彼此是有聯繫的。”基於此,葛墨林希望青年學子在探索問題的時候,不要被莫名其妙的追問所嚇倒,應堅定求知信念,探求自然界的規律,“要多提問,然後一步一步追下去,這是自然科學研究正確的方法。事實證明,只要是自然的發展規律都將大有用處,這些規律說不定可以改變人類的生活。”

勤奮不是一切悟性才是關鍵

“勤奮不是一切,悟性才是關鍵。每個人都能勤奮。在此基礎上,成功取決於好的悟性。”講座中,葛墨林以陳省身先生等人的成功經驗為例,為在座青年學子指引出一條以興趣為基礎、以勤奮為習慣、以悟性為指導、以創造為目標的成長之路。葛墨林希望青年學子們在求知過程中一定要重視靈感的積累。葛墨林說:“勤奮積累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而創造性思維的基礎是必須有一定的悟性,有悟性才能產生靈感,有靈感才能產生創造。”

葛墨林 葛墨林

葛墨林認為,勤奮應源於興趣的指引,青年學子應該按照自己的興趣,把握機遇,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學科。“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是最重要的。對哪一門學科有興趣,就應嘗試著去做。有了興趣,就是別人阻止你,你也能克服重重困難去做好。”

葛墨林認為,以興趣引導學習,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葛墨林說:“學習的主動性是最重要的,強迫自己去學習是永遠學不好的。每個人的自身特點、家庭背景、個人條件等都不一樣,沒有適合普遍人的普遍學習規律,要明白學習是你自己的事。”

要有良好的科研素質並勇於創造

葛墨林介紹了科研素質培養的關鍵,鼓勵青年學子勇於創造。葛墨林指出,培養科研素質關鍵要打好理論基礎,要一心一意作研究,興趣不能過於廣泛,學習過程要不斷提出問題,要有合作的精神,並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葛墨林寄語年輕學子:“我們的前輩經過了千辛萬苦的努力,樹起了人類的科學大廈,造就了人類現代文明生活,青年學生即將成為構造這幢大廈的一員。你們要謙虛謹慎,明白自己的責任,明確自己的抱負。在碰到困難的時候,千萬不要氣餒,因為那只是一時的挫折。不管碰到什麼困難,要有自己的主見,以求知作為自己的樂趣。”

葛墨林1938年12月生於北京,1965年蘭州大學理論物理研究生畢業,1986年任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物理、天文學科組成員,亞洲太平洋地區理論物理中心一般委員會委員等職,早期從事基本粒子理論、廣義相對論研究,之後長期集中研究楊·密爾斯場的可積性及其無窮維代數結構、楊·巴克斯特系統、量子群(包括量子代數及Yangian)及其物理效應與套用和處理量子多體模型的新方法等。

相關言論

對物理學懷有誠摯的熱愛之情的葛墨林院士,向大家介紹了數學物理前沿的三個重要問題。葛墨林首先從麥克斯韋電磁理論出發介紹了電磁場的重要推廣——楊振寧·米爾斯規範場,隨後又介紹了對物理和數學研究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的楊振寧·巴克斯特方程。

楊·米爾斯場方程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論,而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研究進展表明,這兩個重要方程具有以前所沒有想到的相互關係,可以結合起來進行研究。

葛墨林院士指出,越來越多的數學家參與到楊·米爾斯場方程和楊·巴斯特方程的研究工作中,同時不少前沿物理問題也和兩個問題密切相關,因此喜歡理論物理、數學物理的人可以關注和參與到這兩個問題的研究中來。最後,葛墨林還介紹了幾何相位的問題,指出自鏇解析延拓是當前理論物理學家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

相關知識

白以龍 陳建生 程開甲 丁大釗 馮康 葛墨林
蔡詩東 陳木法 程民德 戴元本 甘子釗 郝柏林
陳彪 陳希孺 崔爾傑 丁偉岳 郭尚平 郭仲衡
陳和生 陳難先 戴傳曾 范海福 谷超豪 郭柏靈
陳佳洱 陳式剛 方守賢 馮端 龔昌德 管惟炎

中國科學院院士之數學物理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為現名,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讓我們一起記住這些為祖國做出大貢獻的人們。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