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良

陳章良

陳章良,男,漢族,1961年2月出生,福建福清人,無黨派士,1982年7月參加工作,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生物學系植物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教授。曾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委員。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陳章良 陳章良
1978.09——1982.07,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現併入海南大學)熱帶作物栽培系栽培專業學生;
1982.07——1983.08,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現併入海南大學)生物系教師;
1983.08——1987.08,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生物系植物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
1987.08——1992.07,北京大學生物系副教授、教授(1989.05);
1992.07——1993.09,北京大學生物系主任;
1993.09——1995.07,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1995.07——1995.12,北京大學副校長兼生命科學學院院長(1995.07當選第八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1995.12——2002.04,北京大學副校長(2000.07當選第九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2002.04——2007.12,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副部長級)(2005.07當選第十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2007.12——2013.07,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2013.06——,中國科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2016.06——2016.11,任全國政協常委。

人生經歷

出生農村

陳章良陳章良

陳章良生命的小船起始於福建省福清縣一個緊傍著大海的小漁村。小時候常常和弟弟去海里撈點魚兒賣掉補貼家用。是中學裡邊第一個考上大學的。1978年7月,100多人坐著大卡車,到很遠的地方去參加聯考。

考試成績公布後,陳章良在全鄉100多個考生中成了惟一的中榜者——他終於考上了海南島華南熱帶作物學院栽培系。

剛進校門時,別的同學都會英語,而他連英文的26個字母都認不全;別的同學學外語都有錄音機,他卻連個小小的收音機都買不起。

抓到好機會

他從一本英國的《自然》雜誌上讀到了幾篇由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瑪麗·查爾頓寫的有關植物基因工程技術的文章,非常興奮,便給瑪麗·查爾頓教授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表達了他對這個領域的強烈興趣和獻身於這個領域的決心,並希望能到她的實驗室去攻讀博士學位。陳章良至今認為自己很幸運,無意中抓到了一個好機會。這位華裔教授與陳章良接觸後,對他在那樣艱苦的學習條件下竟能獲得如此豐富的知識感到十分驚訝,特別是陳章良奮發向上、追求科學的精神以及他那敏捷的思維和少見的才氣,讓這位華裔教授十分欣賞。這位華裔教授回去後,把陳章良向美國華盛頓大學作了鄭重的推薦,並建議錄取這位年輕的中國人。

1983年,即陳章良大學畢業的第二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和醫學部的研究生。

留學美國

陳章良到美國不久,便了解到當時國際上生物學最新的領域是世界著名生物工程學家畢齊所從事的重組DNA技術,而畢齊教授又正是他仰慕已久的科學家。於是,他想方設法,終於躋身於畢齊教授門下,成為畢齊教授的得意弟子。

陳章良在導師指導下選定的研究課題,美國加利福尼亞和洛杉磯的幾所大學也在緊張地進行著。而且,他們的研究方法、路線甚至手段都大致相同。也就是說,他和其他幾所大學的研究者們實際上是在同一條跑道上賽跑。幾年時間裡他每天只睡5個小時,幾乎每天都要在實驗室里工作12個小時以上,有時長達十五六個小時,甚至有時乾脆就在實驗室里躺上一會兒,然後再接著乾。
1985年,還是華盛頓大學三年級研究生的陳章良終於率先“衝刺”,取得了兩項重大研究成果:一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新技術將大豆儲藏蛋白的基因轉移到菸草和矮牽牛上;二是在第一項成果的基礎上成功地總結了這個基因的轉化植株及其後代的遺傳規律,並成功地作出了證明且提出了其表達的分子模式。

懷揣中國心

陳章良陳章良
陳章良突出的科研成就,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1986年和1987年,他連續應邀出席了代表當今世界生物學界最高水平的兩屆國際權威性會議——美國高登學術會議。為了表彰他的成就,華盛頓大學竟提前一年半為陳章良頒發了博士學位證書。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身處他鄉異國的陳章良深知大洋另一邊的祖國對自己的深切期望。
1987年1月,獲得華盛頓大學生物及生物醫學博士學位的陳章良,謝絕了美國幾家公司和科研機構的高薪聘請,放棄國外優裕的生活,回到了深深眷戀的祖國,用自己已擁有的知識為祖國的強大添磚加瓦。於是,北京大學突然爆出一個大冷門:這位年僅26歲的年輕人,當上了北大副教授。回國後,陳章良在北大主持了國家“863計畫”中的多個研究項目,他與同事們一起,在北大建成了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自籌建之日起,就以邊建設邊開展研究的方式高速高效地在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特別是在作物抗病基因工程方面開展了研究,為填補我國高科技空白、超國際水平做出了貢獻。1991年11月,年僅30歲的北京大學教授陳章良在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年科學家參加的競選中,以其卓著的植物基因工程技術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力冠群雄,榮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發的被稱為青年諾貝爾獎的“賈烏德·海珊青年科學家獎”,從而成為該獎自1987年以來最年輕的單獨一人獲獎的青年學者,而前兩屆獲獎者均為兩人共享。

統帥民族產業

陳章良教授一直從事生物技術及分子生物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的“克隆”上,他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獲得抗蟲、抗病的轉基因植物,研究卓有成就。在植物蛋白質工程和基因農業等課題研究上碩果纍纍的陳章良,最令同行們羨慕的是兼具科學家和成功的企業老闆雙重身份,他很喜歡被稱為“老闆”,因為自己一直致力於開創中國的生物工程產業。站在生物科學前沿的他,更懂得技術產業化對中國的意義。

1992年,他以企業家的智慧,和潘愛華等人在北大未名湖畔成功創建了目前中國最大的生物基因工程製藥企業之一——北大未名生物集團公司,開始致力於生物技術的產業化實踐,北大“未名”很快便成為擁有17家子公司的集團;接著又創建起中國北大生物城——一個中國未來最大的集科研、開發、生產為一體的現代化生物工程產業基地。以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為主體的生物工程,被認為是21世紀科學技術的核心。基因農業、基因藥物已經給美國帶來數百億美元的銷售額。生物工程的帶頭人陳章良深知這一點,他要尋找一個好項目,以帶動中國基因工程產業的發展。他選擇了α—1b干擾素(賽若金)。一位外國專家曾斷言:中國要實現干擾素的產業化,只能是天方夜譚。然而,陳章良和北大“未名”,打破了這一預言。在過去的五年里,他們創造了奇蹟:從一項技術到成熟的產品——賽若金,從一個企業到中國最大的生物工程基地。“賽若金”一躍成為中國干擾素第一品牌,連續三年所占市場份額超過60%。在這一過程中,有三個關鍵人物,他們是技術發明人侯雲德、投資決策人陳章良和企業成功的領導者潘愛華。他們一起完成了一個中國人的夢想,譜寫出了中國基因工程之歌。

任免信息

2016年11月1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1日下午在京閉幕,接受陳章良請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委員。

請辭全國政協委員
陳章良委員提出,因個人原因,請求辭去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委員。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根據政協章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接受陳章良委員的請辭。

社會兼職

陳章良陳章良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兼任中國青聯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董事長、深圳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在國際上,他擔任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生物技術項目主席,國際植物病理學會植物分子病理學及生物技術委員會委員等。

主要成果

已獲得抗菸草花葉病毒基因、抗黃瓜花葉病毒基因、抗馬鈴薯調病毒和Y病毒基因、抗水稻東格魯病毒和抗水稻矮縮病毒基因等。其中除抗菸草花葉病毒基因外,均屬國內首創。
通過植物基因工程獲得的抗病毒香料煙PK-873已進入大田試驗,受到好評,其它的各種抗病毒基因,對作物抗病育種工作均有重要利用價值,許多國際實驗室都來索取。

獲得獎項

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賈烏德·海珊青年科學家獎”、霍英東青年教師獎、"五四青年獎"、"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工作者金牛獎"。
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全球100位青年人才。
陳章良長期從事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山東省實驗中學名譽校長。

歷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活動是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創意策劃,並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等首都十家主要新聞單位共同主辦的,每年開展1次。活動自1990年推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廣大青年的積極參與,現已成為社會認同度較高的一項授予傑出青年人才的崇高榮譽。
第一屆1990年聶衛平 魏書生 王振國 勾艷玲 楊吉奎 黃志紅 李登海 李潤虎 蔡偉素 張思榮
第二屆1991年烏力吉 朱重慶 李志軍 楊露 楊建秋 張奇 張喜武 林莉 周林 賀學禹
第三屆1992年葉喬波(女) 陳章良 潘小揚 台震林 王遂舟 楊志貴 白春禮 辜勝阻 郝進然
第四屆1993年何玉銘 張山 鄭天一 姜戰林 郭雷 庹震 梁衛 董明玉
第五屆1994年王永良 王富龍 張少鴻 李玉虎 姜偉 郭寶印 徐洪剛 謝世梅(女) 謝軍(女) 崔桂亮
第六屆1995年呂有珍(女) 呂樹文 許永楠 孫廣信 孫玉勝 張思民 陳肇雄 秋雲(女) 曹建明 葛健
第七屆1996年王成強 呂永傑 孫俊福 吳一堅 宋芳蓉(女、土家族) 陳新民 周鑫全 哈木拉提·吾甫爾 龔允沖 假拉(藏族)
第八屆1997年烏蘭(女、蒙古族) 葉龍 馮鞏 李永波 李建保 吳國迪 沈方泉 趙滿堂 戰連傳 簡純林
第九屆1998年小香玉(女) 劉金虎 呂植(女) 李小松 孟富強 昝聖達 柏耀平 袁亞湘 譚和平
第十屆1999年丁榕(女) 鄧偉 劉誼 呂岩松 孫雯(女) 吳奇修 張榮(女) 張慶偉 李洪濤 侯新民
第十一屆2000年於果 烏日更達賴 白岩松 龍新平 伏明霞 許京軍 李大有 南存輝 袁家軍 曹雪濤
第十二屆2001年于魁智 尹祥美 王辰 母連雲 伊力汗·奧斯曼 劉小寧 張偉平 楊桂生 周繼紅 黃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