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以龍

白以龍

白以龍,1940年12月22日生,雲南祥雲人,籍貫浙江鎮海 。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系。1966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2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等職。中國力學家。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研究員、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兼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力學進展》副主編,IJI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主任。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2,“熱塑剪下帶”,第一獲獎人)、何梁何利獎(1999)、周培源獎(2000)和美國John Rinehart獎(2007)等國內外學術獎勵。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白以龍 白以龍

中國力學家。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3年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主任,兼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力學進展》副主編,IJI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主任。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2,“熱塑剪下帶”,第一獲獎人)、何梁何利獎(1999)、周培源獎(2000)、美國John Rinehart獎(2007)以及201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等國內外學術獎勵。白以龍曾參與國內外多方面的學術工作。歷任中國力學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力學學報》常務編委。他還是英國《Internationa1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的編委,美國《AppliedMechanics Review》的評論員,法國《DYMAT》顧問委員會的委員。

白以龍 白以龍

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得到了熱塑剪下模型方程、不穩定性條件、局部化演化規律和剪下帶結構等重要結論,以及剪下帶控制延性極限的機理。針對真實材料受載產生大量微損傷的問題,建立了亞微秒和多應力脈衝技術,發展了統計細觀損傷力學,提出了損傷局部化準則、演化誘致突變、跨尺度敏感性等概念和模型。

人物生平

1940年12月22日,出生於雲南省祥雲縣(原籍寧波鎮海)。

1958—196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學習。

1963—1966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

1979—1980年,任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

1980—1981年,任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

1966—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79—1981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82—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6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

1987年,任博士生導師。1987—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

1984—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室副主任。

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

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開放實驗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

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開放實驗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開放實驗室主任。突破國際慣用的對變形局部化的經驗描述,領先建立了熱塑剪下模型議程,得到關於熱塑不穩定條件、局部化演化規律和晚期剪下帶的創新結論,一些文獻稱之為“白氏模型”、“白氏判據”。

根據塑性變形局部化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延性極限的不穩定性機理、剪下帶對延性破壞的作用,闡明了長期未能解釋的現象。針對真實材料受載產生大量微損傷的難題,創立了亞微秒應力脈衝技術,建立了微損傷的非平衡統計演化和實驗基礎。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70年代參加爆炸法製造金剛石的工作,研究了應力波的衰減機理,解釋了核爆炸波的傳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術成就

白以龍 白以龍

(一)熱塑剪下模型方程熱塑變形局部化是材料非線性變形並導致最終破壞的重要形態。在70年代就引起學術界和工程界的關注,但一直沿用經驗性的最大剪應力準則,使研究無法深入。80年代初,白以龍突破國際慣用的這種經驗描述,領先建立了描述這類現象的熱塑剪下模型方程,打開了從機理和演化過程進行材料破壞研究的道路,並用穩定性分析得到了失穩條件。他指出最大剪應力準則是熱塑失穩的近似表示。這個模型和失穩判據,被國外一些文獻稱為白模型,白判據。這一工作成為該領域後續文獻常被引用的一個基本文獻。如:SandiaLab、MIT等單位的文章指出:“這個模型是這些物理現象的典型代表” ,是“典型模型問題(Prototypical)” 。國際上圍繞Bai模型和理論展開了許多工作,這些工作或者稱用他們的方法“導出Bai氏不穩定性判據的一種特殊情況”,或者稱他們的工作是對上述工作做“三維推廣” 。一些綜述文獻則指出:“用該判據給出了一些材料對絕熱剪下敏感性的分類,這個分類與實驗結果符合得很好”,“能更正確描述”。(二)澄清了不穩定性和局部化之間的關係。表明絕熱剪下帶,是由非線性變形功和熱擴散共同控制的變形晚期準靜態耗散結構,從而闡明了這類剪下帶為什麼在多類材料中廣泛發生的機制。在此基礎上,首先給出了剪下頻寬度的公式,這一工作隨即被美國海軍武器中心等幾個實驗室證實。特別是被美國Brown大學用微米微秒精度的瞬態溫度和變形場測量,分別在幾種材料上證實。他們總結寫道:“計算值與實際觀測值的符合是相當令人滿意的” 。近幾年,白以龍進一步研究給出了模型方程的標度化形式,指出非線性功和兩類不同耗散——熱耗散和動量耗散的共同作用,是剪下帶花樣形成的控制機制。

科學研究

白以龍 白以龍

白以龍主要從事爆炸力學和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的研究。80年代初,突破當時國際慣用的最大應力經驗描述,建立了熱塑剪下模型方程及變形局部化演化的一系列新結論,被國際一些著名實驗室證實和文獻引用,一些文獻稱其為“白模型”,“白判據”。根據變形局部化的分析,提出延性極限的不穩定性機理,闡明了長期未能解釋的變形極限圖。針對真實材料受載產生大量微損傷的問題,建立了亞微秒應力脈衝技術,提出了統計細觀損傷力學和演化誘致突變的理論。參加爆破成形模具強度和爆炸法製造金剛石的研究。針對核爆破波的傳播,解釋了應力波的衰減機理,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對熱塑剪下變形局部化,得到其發生依據,演化和準靜態結構的規律,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針對大量微損傷等問題,建立了亞微秒應力脈衝技術和統計細觀力學的破壞規律。提出了微損傷非平衡統計演化和演化誘致突變的概念和理論。

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973項目“非線性科學”子項目等研究。先後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周培源力學獎等。在《J.Appl.Mech》、《Physics letters A》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50多篇。

出版英文專著2部。

主要論著

1、白以龍 應力波線上性磁滯體中的衰減 力學學報,1978,4:135.

2、Bai YL.ACriterion for thermo-plastic shear instability.shockWaves and High Strain Rate Phenomena in Metals,ed. by MeyersMA.and Murr L E.Plenum N Y,1980.277~284.

白以龍作品 白以龍作品

3、Bai YL.and Johnson W.The effects of projectile speed and mediumresistance in ricoshet offsand.J Mech Engng Sci,1981,23:69~75.

4、Bai YL.Thermo—plastic instability in simple shear.JMech PhysSolids,1982,30:195~207.

5、Bai YL Cheng C M.and Yu SB.On evolution of thermo—plastiCshear band.(lecture presented at 16th Int Cong of Theo and ApplMech,Denmark,Aug.1984).Acta Mech Sinica,1986,(2):1~7.

6、B.Dodd Y.L.Bai.Ductile Fracture And Ductility—withApplication to Metalworking,Academic PreSs,London:1987.

7、白以龍,鄭哲敏,俞善炳.熱塑剪下帶後期演變的準定常近似.固體力學學報,1987,2:153~158.

8、Bai Y L .Ke Fujin and Luo Limin.Statical modelling of damageevolution in spallation.Journa1 de Physique,1988,49(9):215~221.

9、Bai Y L.A diabatic shear banding.ReS Mechanica,1990,31:133~203.

10、白以龍,柯孚久,夏蒙棼.固體中的微裂紋系統統計演化的基本描述.力學學報,1991,23(3):290~298.

11、Bai Yilong,Ling Zhong,Luo Limin and Ke Fujiu.Initialdevelopment of microdamage under impact loading(Presented at11th U.S.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Mechanics,Tucson,U.S.A.,May,1990).Trans ASME,J Appl Mech,1992,59,622~627.

12、BaiY.L,Dodd B.adiabatic shear localization.Pergamon.Oxford:1992.

中國科學院院士之數學物理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為現名,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讓我們一起記住這些為祖國做出大貢獻的人們。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