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霞街道

郎霞街道

郎霞街道的種植業、煮鹽業和海鮮捕撈業一直都很發達。自1928年改為鄉(鎮)保甲制後,朗霞鄉的幅員面積達40平方公里之多,從東往西,從南到北的自然村,大沽塘南有33個。朗霞鄉有4398戶,總人口為19498人,耕地面積4.2萬餘畝,人均2.2畝。

基本信息

南宋時期,這一片土地還沒有“朗霞”這個地名。是時實行鄉里制,這裡稱開元鄉閣剩里。其地理位置大約是:東鄰孝義鄉(今塘堰橋直河江為界),西連汝仇里(今皇封橋、水閣周為界),南自雲汝江(今臨周江),北瀕杭州灣。

概況

當時,大沽塘所在地還是一片海灘,鄉民歲苦海患。宋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縣令謝景初率眾建築海塘,東自上林西至雲柯,全長28000尺,但云柯以西至蘭風鄉的堤塘仍是高低前後不一的民築,時有潰決,海患依然。到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又有縣令施宿率民修築沿海堤塘,自此,東自上林,西至蘭風全長42000尺的大堤始具規模。到了元代順帝即們(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餘姚縣被提升為姚州,刺使葉恆視舊堤近十年多次潰決,沿海各鄉,皆受其害。乃率民眾修築石堤,並將西部原有長短高低前後異形之堤塘綿亘為一。下廣90尺,上半之,高15尺,原土堤皆易為石堤。東接慈谿,西連上虞,全長140里。直到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竣工,故得歷時百年無大害。在這30多平方華里的境內,於宋元時代就先後有童、曹、黃、乾、楊、周等姓氏的居民在此定居,自他們的始祖至今已相傳有35代左右。後又有許、潘、徐、洪等姓氏移居至此,自他們的始祖至今已相代有25代左右。如此,據有史可查的居民在這裡定居已有800年之久。

海產發展

隨著人口生息繁衍和後來居民的遷入,這裡的種植業煮鹽業和海鮮捕撈業迅速發展,到元代末期,已形成一個有一定規模的人口集居地和相連相接的村落群。

明代,開元鄉閣剩里改名樂城裡,又在汝仇江以北一帶建立了大成里,至此,該境地開始了開元鄉大成里為名。

隨著海塗上漲,海潮推北,大沽塘後逐漸塗老地淡,不能再濾滷煮鹽。於明朝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大沽塘北側3華里處又新築了一條潮塘。自此,原有塗灘變為沙地,且宜種植棉花。由於明代視棉花種植與桑麻並重,規定種植棉桑的土地,可按“額外墾荒”條例,率蠲其稅。由此,棉花種植業在此得到迅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手工業工場也逐步湧現。

明末清初,隨著各行各業的不斷發展,大成里中心地段的省塘兩側,在徐家大房的前後廈開始有人設攤買賣,逐步形成了商品交易的市肆。到了清朝康熙年間(17世紀下葉),此地就有了徐家廊廈之稱。

省塘

位於大沽塘南面約一華里處,東起雲柯鄉漾山,西至羅家山,全長30華里,它是姚北最早的一條海塘。自從大沽塘建成,省塘即廢,但它作為東西交通要道,要這條堤塘里仍依次發展了好幾個市肆,東側有低仰堰(即低塘)、塘堰、廊廈之西,有第泗門、湖堤戚家新市。

隨著大沽塘後海塗繼續上漲推北。於雍正二年和十二年(公元1724年和1734年)又先後興建了榆柳塘和利濟塘。鹽、漁業北移,植棉業擴大。寧紹等地的工商業者陸續於此經營,市肆更加興旺起來,到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廊廈街市已基本形成。在東起省塘頭、西至淡池頭的700米長的街道上,商賈雲集,百業俱興,大大改變了原來徐家廊廈的市貌,由此,地名開始簡稱“廊廈”。

到了清代中後期,杭州灣海塗加速上漲。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1820年),在利濟塘(又稱四新塘)北面又先後修築了晏海塘、永清塘等堤塘四道(西側有五道),並由山陰等地不少移民來此定居。同此,廊廈的人口和耕地不斷增加,轄地向北延伸至八塘前後,直至與周巷西三鹽場和泥墩潭接壤。

民國初期開始改稱廊廈鄉。邑中名流、清代舉人楊儒鴻視“廊廈”字眼太俗,取其諧音,改為“朗霞”,自此遂有了沿用至今的地名朗霞。此中,雖曾一度實行過“村里鄰閭制”,如將西乾萬興路以東稱為東朗村,以西稱為西朗村。

轄區

自1928年改為鄉(鎮)保甲制後,朗霞鄉的幅員面積達40平方公里之多,從東往西,從南到北的自然村,大沽塘南有:橫江、大童家(童祠)、小童家、單家、陳家、顧家(顧祠)、河東、南竹巷、七個漕、雙個牆門、大村、東莊周、樓子裡、勵家、後房屋、洪家(洪祠)、大廟周(江東)、塘堰橋、水倉里、後牆門、許家場(許祠)、元橋頭(黃祠)、郭家、半河塍、黃家路(潘祠)、姚家、東乾、西乾(乾祠)、楊家大村(楊祠)、朗霞東中西(徐祠)三街、大房弄、淡池頭、甘巷橋、應家、池頭周(河東)共33個。

大沽塘後利濟塘(四新塘)南有:半海池(曹祠)、湖塘頭、蓮花庵根、上新屋、海莊、下新屋、施家(施祠)、下半灶、洪家路徐家、西繆路、橫潭、二十四灣、二十八灣、直塘頭、後直塘頭、小三發、邱家灣、柴場頭共18個。

利濟塘後有:全灶頭丘、二丘、三丘、四丘;中灶頭丘、二丘、四丘;曹丁頭丘、二丘、三丘、四丘;許丁頭丘、二丘、三丘、英生街;楊家路頭丘、二丘、三丘、四丘;徐家路頭丘、二丘、三丘、四丘;劉丁頭丘、三丘、四丘、五丘;符丁頭丘、三丘、四丘、五丘、抽斗丘等33個。合計84個自然村。

按餘姚縣政彙編1931年出刊的史料表述,朗霞鄉有4398戶,男10405人,女9093人,總人口為19498人,耕地面積4.2萬餘畝,人均2.2畝。

歷史沿革

1940年,將利濟塘後至瀕海的17個保劃為曹娥鄉。抗日戰爭時期,又將利濟塘南朗霞鄉的34個保改為15個保。到解放時,朗霞全鄉有3340戶,13171人,耕地23113畝,人均1.7畝。

新中國建立以來將保改為行政村,全鄉有15個行政村。1950年4月全縣調整區鄉時,建立了泗門區,朗霞鄉由原周巷區劃入泗門區轄,並將大沽塘後5個行政村(半海池、湖塘頭、西繆路3個自然村劃入周巷所屬外)劃分為海南鄉、大沽塘南,東側的西幹路東和陳家往東5個行政村16個自然村劃為道塘鄉,以西5個行政村為朗霞鄉。朗霞全鄉還有1100多戶4500多人,耕地6130多畝,按農民人均1.5畝。

1954年餘姚與慈谿調整棉區縣界時,將泗門鎮和大沽塘北的棉區劃入慈谿縣,將泗門東側的明風、朗霞、道塘劃入低塘區轄。

1956年撤區並鄉時,又將東側道塘鄉併入朗霞鄉,並將西側的明風鄉也併入朗霞鄉。

1958年10月實現人民公社化,又將天華(含東蒲),新新和朗霞3個大鄉,47平方公里之多的55個行政村,140個自然村,合併為紅旗人民公社,下設6個管理區。全公社有56個大隊356個生產隊,7903戶31604人,其中農業人口有31308人,農業勞動力14626人,耕地50293畝。

1961年5月,將朗霞大公社劃分為新新、天華、東蒲和朗霞四個小公社。當時朗霞人民公社的規模仍保持相當於公社化前撤區並鄉時的範圍。全社共有19個大隊133個生產隊,3218戶,11935人,耕地17264畝,人均1.5畝。

1985年餘姚縣改為市,各公社改為鄉(鎮),大隊改為行政村。朗霞鎮有1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5704戶16731人(其中非農業1278人)。耕地16815畝,農戶人均1.1畝。

1992年進行撤區並鄉擴鎮,又將新新、天華兩鄉併入朗霞鎮。全鎮幅員面積又從16平方公里擴大到38.15平方公里,共有1個居委會和44個行政村,11470戶40000餘人(其中非農業2500餘人),耕地41538畝,人均1.2畝。

2000年,朗霞鎮撤鎮建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