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鹽業

鹽是生活必需品,人人要吃鹽,不吃鹽要生病。《管子·地數》說:"惡食無鹽則腫。"春秋戰國時,人們已知淹鹹菜吃。《禮記·內則》說:"屑桂與姜,以灑諸上而鹽之,乾而食之。"《管子·海王》說:"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

鹽是生活必需品,人人要吃鹽,不吃鹽要生病。《管子·地數》說:"惡食無鹽則腫。"春秋戰國時,人們已知淹鹹菜吃。《禮記·內則》說:"屑桂與姜,以灑諸上而鹽之,乾而食之。"《管子·海王》說:"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終月,大男食鹽五升少半,大女食鹽三升少半,吾子(《地數》作嬰兒)食鹽二升少半,此其大曆(數)也。"正由於鹽是人人不可缺的生活必需品,本地無鹽,就得依賴外地供給,所以《管子·輕重甲》說,管仲主張把齊國的鹽"糶之梁(魏)、趙、宋、衛。。彼盡饋(仰賴外地供給)食之國也,無鹽則腫"。
鹽是民眾的生活必需品,有鹽不愁沒有銷路。所以,一些國家出產鹽的地區,就成了該國的財源、寶地。如春秋時期,山西解縣產池鹽,成為晉國之寶。《左傳》成公六年載: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之地,沃饒而近盬(鹽),國利君樂,不可失也。。。夫山、澤、林、盬,國之寶也。
春秋末、戰國初的猗頓就是靠山西解縣的池鹽致富的。史籍載猗頓"用盬鹽起。。與王者埒富"①。
春秋戰國時,齊、燕兩國是重要的海鹽產地。《管子·輕重甲》說:"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史記》也說:"山東多魚、鹽","燕有魚鹽棗栗之饒"②。齊國濱鄰渤海、東海,是春秋戰國時的產鹽大國。《管子·輕重甲》假借管仲之口,請齊君伐薪,煮海水為鹽,並說"十月始正,至於正月,成鹽三萬六千鍾(鍾,六斛四斗)"。又說:"孟春既至,農事且起。。。北海之眾無得聚庸而煮鹽。"這就是說在孟春三月春耕開始後,為不妨害農事,所以禁止雇用民眾煮鹽。值得注意的是,《管子·地數》也有與此相同的記載①。《輕重甲》、《地數》這些文字大同小異而內容相同的記載,可能是根據春秋戰國時齊國官方的檔案寫成的。這正反映了齊國地區煮鹽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產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