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國唯一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在漢朝末年創立的。道教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學、仙學、神學和教學為主幹,並融入醫學、巫術、數理、文學、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學問。內容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道教創立後尊老子為教主。他的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這種信仰就是,人可以通過努力追求而成為長生不死、功能廣大的神仙。這種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闡發的神學理論核心。道教產生之初,即以確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還從古代哲學、原始宗教及古人的養生鍛鍊等行為中吸取了許多成分,用來組建其有關神仙信仰的理論和行為體系,奠定了道教神學發展的基礎。在"神仙信仰"這塊"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進行了種種吸收、創建文化的活動,營造出一個龐雜的道教文化體系。

基本信息

簡介

道教以"道"名教,對老子之道一要學習,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

道教在中國發展的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極其高雅,極其通俗。亦其中一部分已演化為民間世俗,成為勞動民眾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道教創立者天師第六十五代後裔:

張繼禹: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
張金濤:天師府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張金華:世界易經風水研究院院長、貴溪撒縣設市市徽設計者。

主要內容

道教文化紛繁絢燦,包羅萬象,其內容龐雜多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道教神學

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為一個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學理論,有一種能夠吸引人們進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標。這種信仰就是,人可以通過努力追求而成為長生不死、功能廣大的神仙。這種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闡發的神學理論核心。道教產生之初,即以確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還從古代哲學、原始宗教及古人的養生鍛鍊等行為中吸取了許多成分,用來組建其有關神仙信仰的理論和行為體系,奠定了道教神學發展的基礎。在"神仙信仰"這塊"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進行了種種吸收、創建文化的活動,營造出一個龐雜的道教文化體系。

道教倫理

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規、戒律當中。道教的倫理道德觀念,既吸收了道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吸收了儒、釋二家的,故其內容愈來愈多,亦愈來愈複雜。其中對道教倫理觀念影響十分顯著的是儒家以忠孝為主軸的三綱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倫理道德,主要是靠神靈的威力來貫徹的。道教一方面以長生成仙的美好幻想來引導人們自覺地遵守倫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賞善罰惡的神靈威力來迫使人們遵守倫理道德。正面引導與反面恐嚇相結合,使它的道德倫理準則,在社會上發生更大的影響。此外道教的勸善書,使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統化和更通俗化。

道教哲學 

以往道教被認為是一種低級通俗的民間宗教,只有一些近於巫術的符水、齋教、科儀,談不上哲學思辯。但如今大部分的學者皆認為道教有其哲學性的內容。道教哲學是為其教義服務的,是其教理教義的思想理論基礎,換言之,對道教教義的哲學論證就是道教哲學。道教哲學的思想素材一開始就來自中國哲學,主要是道家哲學。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學的理性論證,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觀、認識論、倫理學、人生論等豐富的哲學內容,這些內容是道教哲學的基本範圍和構成成分。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學的中心範疇,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題,論證人有無成仙的內在根據、人成仙取何途徑是其思想體系中最主要的一面。

道教金丹術 

金丹術是道教的一項重要方術,包括外丹和內丹。外丹即通常所說的煉丹術,也稱外丹黃白術。外丹以丹砂、鉛、汞、硫為主要原料與其他藥物相配合置於爐鼎之中,運用"飛"、"抽"、"伏"、"封"、"淋"…等等手段加以燒煉,以求製得服餌後能使人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妙藥。因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長生成仙,故歷來道士莫不投入畢生心力加以煉製。雖然服食金丹最後並不能長生不老,但道士在煉丹過程中,卻意外地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隨著外丹術的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煉養人體精、氣、神的內丹術。內丹術繼承綜合了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功法,對後來的氣功影響很大。

道教醫學

自道教創興之時,道教就把醫術作為其傳道濟世的工具。而且隨著魏晉神仙道教理論體系的建立,道教徒更是把醫藥視為其追求和達到長生的必要輔助手段和必備知識。道教醫學"道法自然"的思想為理論指導,加以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道教醫學家經過長期濟世行醫的醫療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並且發明創新了各種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道教醫學養生功法,如房中術、服食、辟榖等等。 

道教文藝

道教文學藝術就是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長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題材的內容的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可以擴大道教的社會影響,進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質。反過來,道教的神仙信仰也給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巨大的影響。在道經中,不僅有些道經本身就是文學作品,而道教中的音樂、宮觀建築、神仙圖像等,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以道教和神仙為內容的作品更是不可勝計,從中也可以看出道教與文學藝術的密切關係。 

當然,道教文化的內容還不止上述六個方面,如果深入地加以探究起來,必將會發現道教文化的豐富及多彩。

道教婚姻觀

道教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道教與儒家思想有很多不同之處,但二者都肯定人生的美好。只是儒家比較側重於人生的社會性一面,強調處理好與自己有關的各種社會關係。而道教則更側重於祈求自然生命的改良和永久,而對社會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如愛情婚姻,都希望在另一個世界即仙境中得到延續,對待人間的婚姻,道教的絕大多數派別都持肯定的態度。他們的理由是:天地之間的事物皆由陰陽結合而成,男陽女陰,相互配合和諧才能體現天道。 

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認為,如果沒有婚姻關係,必然導致“陰陽不交,乃(出)絕滅無世類也”。被道教界視為養生權威的彭祖,則從人的生理與心理本能出發,認為“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許多道書都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人道不可廢。可見,道教對婚姻採取的是肯定的態度,即便是清規戒律嚴明的全真道,也不一概地否定社會上的婚姻制度,對民眾的婚姻不加批評,同時也接受在家者為本派的居士。

道教對婚姻雖持肯定態度,但卻堅持將宗教與婚姻分開,兩者不相干涉。在《三百大戒》中規定道士“不得與人間婚姻事”。當然,更不能“破人婚姻事”(《雲笈七籤》卷三十九)。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

道教對婦女的尊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現得非常獨特。這也許與他們繼承了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思想有關。在他們的神仙理想中,女仙具有與男仙相同或相近的地位,女冠(道姑)可以與男性道士一樣直接成為仙人。道教的婚姻觀,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尤其是早期道教,男女平等的觀念尤為典型。《太平經》認為,“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當得衣食也。”這就是說,做妻子如同做官,應當享受“俸祿”。因此,一旦婚姻關係成立,夫妻就應當共同努力生產勞作,創造美好生活。“女之就夫家,乃當相與並立同心治生,乃共傳天地統,到死尚復骨肉同處,當相與併力,而因得衣食之。”不僅如此,這種共同的協力勞作,還是鞏固婚姻關係的重要因素:“夫人各衣食其力,則令婦人無兩心,則其意專作事,不復狐疑也。”(《太平經合校》卷三十五)這種強調在共同勞動基礎上的夫妻平等觀念,能出現在1900多年前的道教經典中,不能不令人嘆服。

道教在討論婚姻生活時,強調夫妻生活的和諧。這與他們長期的養生實踐有直接關係。本來,提倡性生活的和諧是祖國醫學中的優良傳統,道教從初建起,便繼承了古代房室養生的傳統,並有所發展,在往後的演變中逐漸排除了粘附於上的巫術成分,逐步形成了道教的養生理論。道教反對禁慾主義,但也反對無節制的縱慾。道教中的有識之士反對青年男女過早婚嫁或參與性生活。這些觀點對於中國長期存在的早婚陋習,是一種合乎科學的批評。另外,道教繼承了古代房室養生的傳統,形成了自己的房室養生學,其中對於性科學的研究,曾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對這部分遺產,目前探討得還很不夠。人們對其中的糟粕揭露較多,而對其合理因素尚很少有科學的分析。對此,我們還是要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

道教對婚外性關係持否定的態度。《太上經戒》述元始天尊所頒十戒中有“不得淫亂骨肉姑姨姐妹及其他婦女”一項。與“骨肉”即親姐妹發生性關係,很早就被中國古人視作淫亂逆倫,至於“姑姨姐妹”,則不妨娶為妻室。但從現代的遺傳學和優生學的眼光看來,卻同樣不妥,因為結婚者血緣關係過近,容易導致各種遺傳疾病的發生。道教反對與姨表或姑表姐妹發生性關係,不知出於什麼樣的考慮,但其間的合理性則是顯然的。戒律規定不可淫人妻女,也不可從事婚外性行為:“不得教人淫佚,別離夫婦。”(《要修科儀戒律抄》卷五)宋以後漸漸盛行的道門勸善書中,對“淫”的批評相當突出,這是針對封建時代部分富人的縱慾無度,同時也是針對著舊社會普遍存在的賣淫嫖娼的歪風。這種腐朽的兩性關係,在舊社會,既是對不合理婚姻制度的一種補充,又是對正常婚姻的一種銷蝕劑。道教對它的抨擊當然有合理之處,即便在今天,道教的這種思想也未失落其價值。

道教本質

任何宗教在本質上都可以歸結為兩個基本的範疇:信仰和儀式。前者屬於見解和主張,後者則是明確的行為模式。梁山泊英雄聚義的基本綱領一是替天行道,一是忠義雙全,這兩者都是道教信仰的鮮明體現,而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則是宗教儀式的變形運用。它們共同構成了《水滸傳》的道教文化底蘊。
從梁山泊忠義堂前高高飄揚的杏黃旗所書“替天行道”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所蘊含的道教思想的影響。老子被東漢中後期興起的道教奉為教主、太上老君,成為道教的始祖。道教將老子之道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教義。在道教看來,《老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生成天地,養育萬物人類。但它卻是一個盈虧有度、此消彼長的自我調節運動過程。天道的運行,就好像拉弓射箭一樣,有張有弛,消長有度的。當天道虧缺時,就需要增益之;當天道盈溢時,就要自我排泄。所謂的“天道”實際上就是“人道”,因為封建最高統治者常常標榜君權神授,代天行道,統治階級的意志常常是天的意志的體現者,就此而言,天道與人道是一致的,它們統一於封建君主的自我意志。因此,“皇道”就是天道與人道的統一。但是當天道與人道出現尖銳衝突、皇帝不能自行其道的時候,就應該以新的人為的力量來改變現狀,實現天道與人道的順利運行。“替天行道”的基本含義就是“替放棄了統治責任的宋朝皇帝來行使封建統治的政治職能,即以非正常的手段來實現封建統治的正常職能,維護正統的封建統治秩序。”由於奸臣賊子蒙蔽聖明,使得“天道”不行,所以宋江的“替天行道”就是要替皇帝行“皇道”,因而不能說宋江舉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幟,就表示他要造皇帝的反了。
《水滸傳》所體現的天下太平的社會理想也富有道教色彩。這一點金聖歎早已指出,他在評《水滸傳》楔子的開場詩時說:“一部大書詩起、詩結,天下太平起,天下太平結。”在政治領域內,陰陽相諧相通、持中守和體現為君、臣、民的相通與合作。作者強調,君、臣、民“三氣不善相通,太平安得成哉?”因此,君、臣、民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君為父,象天;臣為母,象地;民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擾擾之屬,悉當三合相通,併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體也,乃天使相須而行,不可無一也。一事有冤結,不得其處,便三毀三凶矣。故君者須臣,臣須民,民須臣,臣須君,乃後成一事,不足一,使三不成也。故君而無民臣,無以名為君;有臣民而無君,亦不成臣民;臣民無君,亦亂,不能自治理,亦不能成善臣民也;此三相須而立,相得乃成,
故君臣民當應天法,三合相通,併力同心,共為一家也,比若夫婦共為一家也,不可以相無,是天要道也昆。”在這裡,君尊臣卑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被淡化了,反覆強調的乃是君臣民“三合相通,併力同心,共成一事”,缺一不可的協作關係。

風水文化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

風水文化是中國古老的文化現象,對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道教建築是道士布道傳教,供奉、祭祀神仙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場所,它不僅受到道教文化的影響,而且其建築設計也體現了風水理念和原則。
從本質上看,風水文化和道教文化是兩碼事情,風水立足於世俗社會的生存需要,追求現實生活中的理想環境;而道教立足於超世俗的“仙界”和“仙境”,追求一種精神世界中的理想環境。但是,二者從內容和形式上表現出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理想環境的追求,又使二者之間產生了密切聯繫。二者都包含了陰陽、五行、周易、八卦、九星、氣論等思想,風水中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理想環境模式中的四靈獸與道教中四個方位的守護神頗有淵源,道教中的符錄、齋醮、咒語等術語也同樣流行於風水中。道教經典《道藏》中收錄有如《宅經》這樣的風水著作,道教叢書中也有關於風水師“相地”的記載,而許多道士同時也是民間的風水師。正因為風水文化與道教文化之間有諸多聯繫,道教建築除了深受道教文化的影響外,還包含了大量的風水理念和原則。風水理念和原則在道教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中始終都影響著道教建築。東漢末年道教成立之初,便有“治”的修道場所的設立,三國時期有“二十四治”、“二十八治”的空間概念,道教早期的“治”已經有了風水文化的蘊涵。如《雲笈七籤》中收錄有“二十四治”的首治“陽平治”的資料“,治在昌郡彭洲九隴縣,去成都一百八十里,道由羅江水兩岐山入水路四十里。治道東有龍把守,神水二柏生其上;西南有泉,決水東歸”。在資料中,作者記載了治所的路、門、泉、交通、方位等事項,這些關於治所山川形勢、水流、方位等地理環境的描述也正是風水文化所看重的。資料中關於道教早期治所地理形勢的提示性描述,說明在道教初創時期設立修道場所的時候,不僅考慮到了道士香客和遊客的出行方便、基本生活需要以及有利於傳道布教等因素,而且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風水文化中的“系統性原則”。所謂“系統性原則,即綜合考慮地處中心、交通便利、地域、、資源、地質條件等客觀環境因素”。
道教建築是道教文化的深刻反映,是道教思想和信仰體系的生動體現,其建築設計深受道教文化的影響;不僅如此,道教建築自道教成立以來就受到風水文化的影響,在諸多方面都打上了風水文化的烙印。加強對道教建築和風水文化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鑑。

社會影響

道教不同於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它不是由外國傳入的,它是中國本土生長出來的。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先秦王朝的道家,奉老子為教祖和最高天神(老子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教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公元十四世紀時傳入了歐洲,對歐洲古代文化和思想也有深遠的影響)。道教同時承襲了中國古代社會巫術和求仙方術是土生土長的本民族宗教。他在東漢晚期逐漸形成,長久做用於民族文化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如火藥的發明和中醫藥理論的形成都與道教有關)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廣泛領域。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和深遠的。

那么它對中國社會有哪些影響呢?首先,道教認為“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類,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其次,主張人類應學習好處世的智慧和自我修養的能力。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應有積極的作為,不優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第三、道教要每個人都要用心感受周圍的事物,熱愛生活,享受生活。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諧和循環。”也就是萬物循環、太極長轉的道理。這些理論曾在我國西漢年間用於治國的思想,使廣大人民得以從秦朝的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使西漢社會得以發展和強盛。

道家所倡導的:“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論、物有物性”的法則,就是說:“有天道,日月星辰是運動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循環的;有人倫,就要有尊卑和長幼。老子曾講過:“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伴。功名存於心,創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創煩惱之情增”。這就是老子對人規範的行為準則。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曾對老子的所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老子在論述人情世故中也有精闢之道,值的借鑑。老子說:“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論和諧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易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老子的這些觀點,對當今人與之間的交往有絕對的指導作用,很值得我們借鑑。

道教思想之所以在中國存在了二千多年,就是因為它的主張附合人們熱愛和平,嚮往自由的美好願望。它對人類要求的行為規範,附合曆代統治者的意願,對於穩定社會,發展生產有著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利用道教的教理教義來平和人們心態,指導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怎樣融合於社會,不爭權奪利,自強不息的建設美好家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思想對穩定社會,有著積極作用。

作用

和諧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義之一。中國傳統道教文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挖掘和弘揚道教文化中諸如“無為而無不為”“見素抱朴”“上善若水”“無量度人”“性命雙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積極因素,有益於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進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無為而無不為”的和諧理念審視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要義之一。即構建一個“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的民主法治型和諧社會。而道教經典《道德經》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這就是說,“道”是無為的,無為即是一種有為。倘若君王能夠持守這“無為而無不為”之道,萬物就會歸向於他。依古推今,在當前全面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進程中,我們完全有必要時刻銘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所在。唯有如此,才能在面對社會上一些人因私慾膨脹而做出為非作歹、貪贓枉法等不和諧行為時,更好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律法規,進而真正實現民主法治,從而“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黨始終與人民民眾共命運”。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同時,也還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而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將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因此,我們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同時,也要注意方法,做到“治大國若烹小鮮”(即治理大國,要像烹煎小魚一樣,不要常去翻動它,否則就會將小魚煎得支離破碎),保持大政方針的相對穩定性,避免人民因政策的變來變去而難以適應,感到煩悶,對執政者失去信心。縱觀和諧社會理念的演進過程,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未來社會將是一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前提的聯合體,到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提出了要妥善處理社會各方面、各階層之間矛盾的原則和方法,再到鄧小平同志在撥亂反正後提出的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的統籌兼顧和安定團結的思想,顯然,“中共中央明確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新展”。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黨會帶領全國人民不斷開拓民主法治建設新局面,進而達到“其政悶悶,其民淳淳”的和諧社會新景象。

“見素抱樸”的價值取向審視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

胡錦濤在中央黨校講話時指出,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這就是說,和諧社會的構建應給全體社會成員以平等的發展平台,應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誠信至上、道德為善、法制在心、秩序井然的和諧社會氛圍。在“和諧之風”遍神州的今天,老子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思想顯然仍有其強烈的現實意義。“見素抱樸”中的“素”“朴”指人之善良、純樸的自然本性。“少私寡慾”中的“寡慾”指以平常心對待萬事萬物,並有較強的自我控“欲”能力。因此,一個“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人,就是一個能“持守外表單純、內心質樸、減少私心、抑制欲望”,回歸到最初純真本性的人。一個人人都能“見素抱樸”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公平正義、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事實上,水有源,樹有根,我們今天之所以追求和諧,是因為現實社會中還存在些許不和諧現象。譬如,教育方面,教育資源的地區間分布不均衡,進一步導致受教育者享有的受教育機會不平等;經濟方面,一些人為了個人或小集體的眼前利益而在市場競爭中採取擯棄信用、弄虛作假等不公平的惡性競爭行為;收入方面,社會財富的分配機制還存在地區間、行業間等非合理性的差異因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勞動者的合法勞動收入非正義性不平等。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意著秉承純潔樸實的本質,誠實無欺,公平交往,不弄虛作假;意味著減少私慾雜念,堅守正義,不口是心非。這對於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具有其獨特的積極作用。

“上善若水”的價值理念審視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係進一步形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換言之,就是要在全社會範圍內營造出誠信至上、互幫互助、平等博愛、融洽相處的和諧生活氛圍。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正是道教經典《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所要達到的景象。“上善若水”,即最上等的善是水。為什麼這么說呢?老子告訴我們“,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即水滋潤著萬物,扶持著萬物的生長而不去爭名奪利,因而,水不與萬物相爭,萬物也不會與水相爭,此乃水“和”之表現也。試想,我們在全力開拓和諧社會構建新局面時,如果人人都能學學“水”的涵養與和氣,淨化自己的心靈,那么“誠信友愛”的和諧社會必將處處是春天。放眼現實生活,我們會發現,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生活上選擇的努力方向呈現多元化的同時,許多人的思想覺悟、個人涵養並沒有同步跟進,從而導致與“誠信友愛”相左的行為屢見不鮮。單以相對單純的求知聖殿———大學中的生活而言,不少同學常常將如同手足的同窗友情於不經易間斷送在彼此日常交往中的一些“雞毛蒜皮”的糾紛上,更有誤走極端步馬加爵後塵者。其實,只要雙方當事人能夠坦誠布公,用心溝通,用愛交流,所謂的誤解或隔閡都是不難消除的。毛澤東同志曾寄厚望於青年大學生,把他們比作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認為他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樑。因此,在大力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今天,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一環,校園和諧建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它不但影響著今天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更影響著明天和諧社會的構建高度。“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唯有淡薄名利之欲,“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陶冶自己的情操,冶養博愛的胸懷“,誠信友愛”的和諧社會才會更好地惠澤人民,造福後代。

“無量度人”的思想觀念審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之一是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因此,建設充滿活力型的和諧社會意義重大。充滿活力,就是要開創一種優秀的工作局面,讓“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新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績得到肯定”。而道教經典《度人經》中“仙道貴生”“仙道貴度”所體現的利人利己、利世利國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對於建設充滿活力型的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道教本身就是“以重視個體生命(貴己重生)的價值觀為本,探討如何使個人精神快樂和生命永恆的問題”。它不但高揚“出世”的精神,要求道教徒們“度己”,而且也以“入世”的情懷要求道教徒們“度人”。體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就是要養我德行、揚我薄力、濟世利人,促進人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私奉獻和任勞任怨等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搭建激發全社會創造精神的和諧平台。無須諱言,當前社會中還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人們創造活力的充分發揮。諸多與人民民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比如,農民工權益保障、煤礦工作業安全、弱勢群體救助、城鎮改建與居民安置以及反腐倡廉等,如果處理不當,就不能儘快盡好地形成全社會成員認可的共同價值觀,從而迸發出人們主動的創新熱忱,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而道教主張“既入大道,身為得道,雖為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即不論自己的修行有多高,如果不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不能服務於人民大眾,那么也不能算得“道”。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儘自己全力去“為化眾生”,那么充滿活力型的和諧社會定會生機勃勃地映入我們的眼帘。

“性命雙修”的行為理念審視

中共把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即要建設一個“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的安定有序型和諧社會。這不僅適應了我國當前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更體現了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健康的身體狀態和更豐盈的精神生活就會很自然地成為更多人的共同追求。而道教“性命雙修”思想無疑對於和諧社會構建大有裨益。在道教內丹學中“,性”指心性、理性,又謂之“真性”“真心”“真神”等;“命”指生命、形體,又謂之“元精”“元氣”等。主張“性命雙修”的道教內丹學,是迥異於中國儒學、佛教及西方傳統的養生學而為道教養生學所獨有的。中國儒學、佛教的養生學只重視心性的修養而忽略煉精氣的命修,西方傳統的養生學只重視身體的健康長壽而忽略煉心神的修持;而道教內丹術則踐行“性命雙修”,既主張通過身體鍛鍊升華人的生理功能,又主張通過心性修養淨化人的心靈,並認為兩者不可分離,二合為一。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道教這種“性命雙修”的養生方法對於我們保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進而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大有借鑑價值。放眼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儘管社會組織機制上還存在諸多亟待健全之處,社會管理上也還有許多不合理之處,但歷史的車輪仍在滾滾向前,這讓許多人產生了緊張焦慮、心浮氣躁等亞健康心態,心理病人亦在不斷增加,這一切無疑是我們構建安定有序型和諧社會的隱性殺手。如果我們能適當借鑒道教“性命雙修”的煉養方法,去主動疏導緊張焦慮的情緒,去積極平順浮躁的心態,那么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安居樂業的居民生活必將指日可待。

“道法自然”的行為原則審視

作為一個綜合有序的體系,和諧社會既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構建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型和諧社會,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而道教的鮮明特徵之一就是“強調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的合一,其理想的人格是一種自然人格”。《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道”是萬物的本源與規律,研究“道”的目的之一就在於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全面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今天,為了儘快地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必須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正確把握事物發展的本性,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我們如何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呢?因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矣;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即我們要充分認識自然界的規律,遵守生態規則,按自然規律辦事。目前,我國的環保形勢不容樂觀,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土地沙漠化、“雙高”(高消耗,高污染)企業增多以及國民環保意識淡薄等現象無不在昭示我們,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將是和諧社會的自然物質基礎。當前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趨勢有增無減,這就要求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來高瞻遠矚地統籌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社會是人類的共同追求,那些只顧眼前利益逆“道”而行的短視政策勢必危害人類自身。因此“,反者道之動”,我們應該通過民主法制的推進和完善,遵循可持續性的科學發展觀,重視資源的有序開發和高效利用,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修真理論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藉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剛不壞之真身。古今天下,沒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恆的法身。所謂:本來真性號金丹,四大為爐煉作團。肉體者,四大假合矣,雖曰父母恩賜,然父精母血本為凡俗之物,數十年後焉能不壞?何為四大?地、水、風、火,是也。地構成骨胳肌肉和臟腑,水構成身中之血液,風構成呼吸系統,火則構成身中之恆常體溫。修真又分現實修真及小說修真。小說修真的名詞和境界不具備任何可行性,僅為小說家言,供人娛樂。通過燒鍊金丹,服食來達到長生的外丹術已逐漸沒落。現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內丹學,即丹道為主流,講究修煉神氣。老子道德經曾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於道。其名詞為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後又增添煉虛合道、虛空粉碎一說)即精氣神的返還過程。又因人精氣不足,又創出補足精氣的練精化氣,使人從後天補虧達到先天,以便開始修煉。唐末五代以來,以內丹說理解《參同契》的流派逐步壓倒外丹派,成為仙學的主流。著名內丹學家鍾離權、呂洞賓、崔希范、陳朴、陳摶、施肩吾、劉玄英、張伯端等以內丹仙學度人,奉《周易參同契》為丹經之祖,《參同契》作為仙家修煉秘典的價值被社會所公認。當時內丹仙學已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開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門派。這些內丹門派皆遠溯黃帝、彭祖、王喬、赤松,依託老子。一派自稱傳自關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稱文始派。另一派自稱傳自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漢代人),故稱少陽派。文始派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法本《老子》、《莊子》、《文始真經》,屬最上一乘虛無大道,虛極靜篤,大徹大悟,盜天地虛無之真機,頓超直入,齊是非,同人我,進入無天無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陽派主張性命雙修煉養陰陽,以有為法而至於無為法,分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諸步驟,次第分明,門派繁衍甚廣。自唐末五代以來,少陽派有鍾離權、呂洞賓、陳摶、麻衣道者、火龍真人、劉操、張伯端等大開法門,歷經宋、金、元、明、清幾個朝代,逐漸形成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門派。因而內丹仙學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的說法。另有元、明間張三豐真人,綜合了文始派和少陽派之所長,創三豐派(又稱隱仙派),既不執於有為,又不執於無為,於陰陽栽接中創一清淨法門,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點。這些眾多的門派,從功法上講,略分三類,其一是陰陽雙修的栽接法門,其二是清淨孤修的靜坐法門,其三是陰陽栽接派和清淨孤修派的結合體。根據門派不同,所持論調各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又不同,功法亦千變萬化。世俗修真門派以東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劃分,隱世門派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別,此處不便多述)簡而言之,修真方法無人引路不可私自修習,否則後患無窮,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當受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