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

《太平經》

中國道教初期的重要經典。關於撰者傳說不一,非一時一人所作。現存《太平經》,與後漢襄楷、晉葛洪、劉宋范曄所傳相符合。經中所用辭彙、地理名稱、社會風尚等,皆為漢代所已有,是漢代的作品。《太平經》汲取傳統的陰陽、五行之說及黃老、神仙、讖緯、方技等思想,內容龐雜,主要宗旨在於導致太平。

簡介

中國道教初期的重要經典。關於撰者傳說不一,非一時一人所作。約成書於東漢中晚期。《後漢書·襄楷傳》載:“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唐李賢註:“神書,即今道家《太平經》也。其書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一十七卷”。現存《太平經》,與後漢襄楷、晉葛洪、劉宋范曄所傳相符合。經中所用辭彙、地理名稱、社會風尚等,皆為漢代所已有,是漢代的作品。

內容

《太平經》汲取傳統的陰陽五行之說及黃老、神仙、讖緯、方技等思想,內容龐雜,主要宗旨在於導致太平。《太平經鈔》乙部《和三氣興帝王法》說:“陰陽者,要在中和。中和氣得,萬物滋生,人民和調,王治太平”。為了追求太平,提出任用賢才,減省刑罰,溝通民意等一系列改良的主張。

《太平經》《太平經》

《太平經》說:“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為三體,各自有祖始”,又說“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認為不僅天地人都是從元氣自然化生而成,就是飛禽、走獸、爬行蟲類、水中魚蝦之類以及諸穀草木等等,無不從元氣生成。

《太平經》是初期民間道教的經典,作者了解一些民間疾苦,反映了農民的一些要求和願望。並且概括出“一衰一盛,高下平也;盛而為君,衰即為民”的思想。史稱太平道教主張角發動黃巾起義,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可能受《太平經》的影響。

傳承

後漢書·襄楷傳》、牟子理惑論》、虞喜志林》、《抱朴子·遐覽篇》等都有《太平經》著錄。唐代釋道俗諸書記載更多。現存僅有明正統《道藏》一個本子。原書 170卷,今本殘存57卷。另有《太平經鈔》10卷,除第 1卷甲部疑偽作外,都是唐閭丘方遠依經節鈔,可略補《太平經》的缺佚。正統《道藏》本原無目錄。英國倫敦博物館藏敦煌經卷中有《太平部卷第二》,其中有抄本《太平經》總目,並有前言和後記。這是現今所見相當完整的《太平經》目錄。但全書經文缺佚偽謬甚多。20世紀50年代王明根據《太平經鈔》及其他27種引書加以校、補、附、存,編成《太平經合校》一書,基本上恢復了 170卷的面貌,這是當今一個比較完整的本子。

《太平經》《太平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