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田間學校

農民田間學校

農民田間學校是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參加學習的學員均為農民,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農業技術員擔任輔導員,在作物全生育期的田間地頭開展培訓。

農民田間學校是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參加學習的學員均為農民,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農業技術員擔任輔導員,在作物全生育期的田間地頭開展培訓。
農民田間學校農民田間學校

與其他學校的區別

農民田間學校與其他學校的不同之處在於,輔導員不是通過講課方式向農民傳授技術,而是圍繞農民學員設計問題、組織活動,鼓勵和激發農民在生產中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制訂解決方案並完成實施,使其最終成為現代新型農民或農民專家。

歷史淵源

農民田間學校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和倡導的農民培訓方法,是一種自下而上參與式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強調以農民為中心,充分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作用。農民田間學校最早於1989年在印尼開辦,於20世紀90年代初擴展到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後擴展到非洲、美洲、東歐等地區。
1984年FAO(聯合國糧農組織)開始在東南亞實施水稻IPM(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項目,1992年FAO在IPM項目實施中總結出在田間全生長季辦農民田問學校(FFS:Farmer Field School)的方法是使農民轉變觀念。改變亂用藥現狀,增加效益,保護環境的最好方法。我國於1988年成為該項目實施成員國。安徽省為項目實施者之一。特別是1998年以來.該項目加大了對中國項目區的投入,本省加大了項目實施力度。2000年起.又增加執行棉花IPM項目。近6年來.共舉辦FFS輔導員培訓班4期。全生長季培訓FFS輔導員130人。舉辦農民帶頭人培訓班24期.培養農民帶頭人772人。
2004年開始,中德合作在河北省藁城市、徐水縣和衡水市桃城區實施ESIA項目,開辦農民田間學校,從種到收全過程培訓溫室西紅柿、黃瓜無公害栽培技術,農民不僅減少了投入,還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蔬菜產品的質量,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北京市2005年啟動農民田間學校建設項目,圍繞郊區有機草莓、有機西瓜、食用菌、無公害西洋參、奧運蔬菜等優勢產業,根據農民產業發展需求開展農民田間學校建設,受到農民歡迎。目前,結合優勢產業布局,已建起56所示範帶動能力強的農民田間學校,培養農民技術員1800餘人,帶動示範農戶5萬餘戶,培養了一批綜合素質較高的新型農民。

參考連結

http://www.cqvip.com/QK/97996A/200511/20672018.html?SUID=
http://www.ccaj.net/html1/2008/4/18/f445580.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