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鄉

輞川鄉

輞川鄉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南20公里處,北緯33°50′-34°19,東經109°07′-109°49′,東與藍橋鄉接壤,西與小寨鄉毗鄰,南連玉川鄉,西接藍關鎮,總面積77.81平方公里,鄉境內南高北低,東西環山,平均海拔800米,最高的廬山海拔可達1200米以上。境內地形呈簸箕型,東、南、西依山靠嶺,中部為川地向北擴展,群山疊嶂,溝谷縱橫,輞河縱穿其境。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輞川鄉輞川鄉
輞川鄉轄13個行政村、52個村民小組,2849戶、11500人,耕地面積7847畝,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格局,農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礦產資源豐富,白灰石、大理石、玄武石遠銷全省建築市場。鄉境內交通便利,村村通油路,戶戶自來水,電力覆蓋全鄉13個行政村,西合高速穿境而過,境內有國防7416、7414、401所國防單位和核工業礦794在此分布。

輞川鄉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是秦嶺北麓一條風光秀麗的川道,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在歷史上不僅為“秦楚之要衝,三輔之屏障”,而且是達官貴人、文士騷客心醉神馳的風景勝地,輞川溶洞、藍關古道、王維手植銀杏林、大唐王維苑等人文景觀星羅其布,素有“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之譽。“輞川煙雨”為藍田八景之冠。

自然條件

輞川鄉輞川鄉
地型地貌以秦嶺山地為主,屬暖濕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冷暖分明之特點,年平均光照時間為2100小時,年平均最低氣溫8.3℃,最高平均氣溫19℃,無霜期212天,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年最大凍冰深度35厘米。最大年降雨量750毫米—900毫米之間,土壤以水稻土、棕壤土為主,境內森林植被屬暖濕帶落葉、闊葉林帶,側柏、白皮松是主要的天然森林植被,林內混交有山楊、棟類喬木,片狀分布,白皮松聞名全國,人工林以油松、華山松為主,小片分布有紅名栗、核桃、柿子等經濟樹種,森林覆蓋率占全鄉總面積的68%。

特色產業

輞川鄉神仙粉
洋芋糍粑

洋芋糍粑是藍田山區的一種特色小吃。洋芋又稱土豆,洋芋糍粑的製作比較講究,原料選用粗皮、個圓的洋芋,洗淨放入鍋內蒸熟,再剝去外皮,然後涼溫至20℃~30℃,將涼溫後的熟洋芋放入石窩(當地人用花崗岩開鑿的一種凹型石器)內,用錐型石夯砸,現在一般用木製的槽和T字形木錘來代替石窩和石夯。把洋芋砸至有很好的粘性和彈性,能不粘附石窩或木槽時即可,砸的時間越長,食用時口感越好,洋芋砸好之後待用,這時用油嗆一鍋帶有酸菜的醬水湯,在湯內放入適量的花椒粉、蒜泥、蔥花、薑末、精鹽等調料,然後將洋芋糍粑按食量多少放入湯內稍加溫後連菜湯和洋芋糍粑盛入碗中,最後調上香菜、油潑辣椒、此時香味撲鼻,尤其是看到碗中的洋芋糍粑在紅、黃、綠色調料的襯托下如同銀色的游魚藏頭露身、隱隱蠕動。其香味濃郁,食之滑潤可口,別具風味。洋芋糍粑還可以配上花椒油、芝麻油、香醋、蒜泥等蘸著吃,或者蘸白糖、蜂蜜食之。

神仙粉

輞川鄉輞川鄉

神仙粉藍田山區特有的名小吃,它是用山區的一種叫咪咪哨的樹木葉子精熬烹製的綠色食品,其中富含蛋白質、鈣、鐵、磷及多種維生素,口感細膩清爽,具有降壓、提神、美容的功能。千百年來深受山區民眾喜愛,雖未登過大雅之堂,但卻有著許多傳奇故事。傳說漢高祖劉邦曾選此為軍糧,攻取了鹹陽;還傳宋時關中旱荒韓湘子顯靈以其濟世救民。

輞川青皮核桃

輞川當地民眾近年來販運優質青皮核桃進行脫皮加工,逐步形成一大產業。核桃果實個大皮薄,果仁生食香、甜而不澀。產品無公害、無蟲害、無農藥殘留、無殘破,在大中城市的超市、水果店、飯店銷售,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旅遊休閒

輞川鄉輞川鄉
輞川之名,謂水不直流,逶迤有灣,滸灣作田,狀猶車輞,故名輞川,“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登高望浩,詩畫相中,不愧是形勝神奇之山水、天斧地工之桃園。“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青泉石上流”。莫乃儒墨之禪道、仙園之佛境!故愛輞川之勝,游詩畫之中,成為文人雅士祈盼嚮往的精神園地。輞川,函奇崇峻,是歷代文人學士熱衷於遊覽的勝地。唐時“宋學士誅茅”、“王右丞築墅”,人文蔚起,興豁留馨,特別是大詩人王維在輞川的歷史文化成就,知道的人並不多。為了讓更多的仁人志士、社會賢達了解輞川、認識輞川,我們從實際出發,簡略地將輞川與王維文化作以推介,目的是使更多熱心於輞川旅遊事業的人通過了解和認識來輞川搞旅遊開發,將輞川古老的文化遺產進一步整理和挖掘,通過包裝推向社會,使輞川這顆古老的明珠更加璀璨奪目。輞川鄉風光秀麗,環境幽美,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輞川溶洞、藍關古道、王維手植銀杏林、王維墓等人文景觀星羅其布,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人來這裡觀光旅遊。

輞川山水

一、輞川河:一名輞水、輞谷河、渥水。《水經注》:“渥水西繞關北歷柳城又西流入灞”。《雍大記》:“渥水即輞谷水商嶺水,流至輞谷如車網環湊”。《長安志》:“輞谷水出南山北流入灞水”。為灞河的第二大支流。流域呈葫蘆形,大部分屬秦嶺山區,長56.7公里,流域面積534.1公里,輞川河在我鄉境內7.5公里,輞河由上游東西二源匯合而流經輞川至縣城匯入灞水,多年平均水流量21844.69萬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流量40.9萬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84萬千瓦,植被良好,水流含沙量較少,水量較豐。蓄水發電有潛力可挖。

二、山脈:龍風嶺位於縣城南10公里處,是輞川、藍關小寨、安村四鄉之界嶺,長約6公里,自東南至西北漸次而低,海拔844—944米,其嶺南部稱黃土嶺,與風雩山相界,其北部又稱長梁,與荊山、山分別東西相望,頂峰名浮雲山,俗稱岳伏嘴,海拔1094米,峰上原有寺院白雲宮,1949年毀於火災。

天馬山,又名蕢山,縣城南7公里處,山南接龍風嶺,北瞰縣城,東與青泥嶺相望,西與白鹿原毗鄰,海拔900米,原東西兩峰各有寺,均名竹簣寺,兩峰之間原有7級寶塔一座,塔峰相配,遠望猶如筆架,與縣城遙遙相對,蔚為壯觀,北寺創建年月尚無考證,明清兩代重修。寶塔始建於清順治十年(1653年),為藍田名勝之一,每年農曆六月六日廟會,塔與寺毀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去年,縣政府捐資對塔寺作了修建,我縣的森林防火監控設施就安裝在此。

飛雲山,縣城南13公里處,地處太白山西北部,為泉山余脈,山南有唐代詩畫家王維別墅遺址,原有鹿苑寺、母塔墳,1963年向陽公司在此建廠而毀,現在唯有王維手植銀杏樹一棵、王維釣魚台遺址一處。

桓公堆,距縣城東南15公里處,位於藍水、輞水東川間,東西向,為一長約5公里的山樑,東接蟠山余脈,西連清泥嶺,北為藍水峪,南為清水溝,最高峰1200米,因晉時桓溫征關中駐此而得名,後人化桓為韓,故又有“韓公堆”之名。其山多為石灰岩,因受地下水溶解多洞,洞多鍾乳,西南側有錫水洞,東側有碧天洞,相傳為唐代韓湘子修道舊址,被道教奉作“七十二福地”的第五十五福地,道教遺傳甚多,故名成仙嶺。

青泥嶺,又名嶢嶺,位於縣城南10公里處,東至悟真峪,西至輞峪,長約10公里,東有嶢山,中有七盤山,北有虎頭山、照壁山,西有薛家山,秦楚大道經此嶺而上,沿途有七盤坡、亂石岔、雞頭關、風門子、六郎關、縐坡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嶢山,又名廬山,為青泥嶺組成部分,位於六郎關北部,海拔1721米。

臥女峰,位於縣城南12公里處,黃昏時站東觀山,其形狀猶如一女子側臥,頭南腳北,西部朝東,栩栩如生。峰下有百畝粟園,為王維二十景觀遺址之一,現王維紀念館在此破土建設,目前已完成了亭閣、樓台部分古建築主體建設。

名人詠輞川

輞川,函奇崇峻,是歷代文人學士熱衷遊覽勝地,唐時的白居易、王維、裴迪、元稹、王縉,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元代的張訥,明代的許孫荃、王元士,清代的胡元瑛、郭顯賢等眾多文人志士遊覽輞川,寫下了讚譽輞川的千古絕句,因詩家較多,諸不多錄,僅錄幾首,以供欣賞。

王維與輞川人文景觀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祖籍祁人(今山西祁縣)人,開元九年進士,調大樂丞,歷任右拾遺,安祿山陷長度,玄宗幸蜀,王維扈從不及為軍所俘,迫受偽職服藥稱被拘於菩提寺,裴迪探望,維作《凝碧池》詩一首:“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姓何口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亂平本應重罪,因其弟王縉請削已刑,侍郎官以贖兄罪故得從輕處分,責授太子中允遷太子中庶人,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他首創空暈畫法,被稱為南宗畫派之祖,晚年隱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拜佛、念經、彈琴、賦詩、繪畫,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上元二年病死,前期在政治上頗有報負。寫過一些激情高昂、氣勢奔放的邊塞詩,其送別詩情意深長,余時無窮,以“陽關三疊”為代表。但一生描寫幽棲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園詩最多,成就也最大,被稱作“詩佛”,他兼通音律,善畫山水與松石,北宋詩人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代董其昌稱他為“南宗繪畫之祖”,存世“雪溪圖”,寫濟南伏生象相傳是他的畫跡,今存《王右丞集》、《藍田輞川全圖》等。死後葬於輞川,墓址在現在的輞川鄉白家坪村東60米處,墓地前臨飛雲山下的輞川河岸,墓地約占地13.3畝,墓前遺物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督郵程兆聲和陝西巡撫畢沅豎立碑石二座,文革時被毀。其母亦葬於此。新唐書《王維列傳》:“母亡,輞川第為寺,終葬其西”。交通部六處修輞川公路時墓被毀,發現有三彩陶片、白瓷碗、碟、壺、盂、等文物。現已存放於藍田縣文管所,距王維墓東約500米處有王維親植銀杏樹一棵,雖經1200多年歷史變遷,至今還根深葉茂,鬱鬱蔥蔥,其徑三人合抱,樹冠15米,高20米有餘,為現代人唯一觀賞王維別墅遺址之一。

公元750年,庚寅天寶九年,王維五十歲,離朝入輞川屏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王維的詩作,著有《輞川集》,不再列敘。現只對輞川二十景點以詩作介,一景一絕句,頗為傳神。這些景點,現已湮沒於荒野之中而不可考證。

輞川溶洞

輞川溶洞,也稱錫水洞,位於輞川鄉以東約3公里處,為藍田縣旅遊景點,一九七四年開放,每年有上萬人來這裡觀光遊覽。洞由東西兩個洞組成,東為碧天洞,西南有錫水洞,相傳該洞由唐八仙之一的韓湘子錫杖所通而成。海拔1200米,其山多由石灰岩構成,因受地下水溶解多洞,洞多鍾乳,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最深處可達700米,洞內奇石嶙立、形態各異,有“仙猴獻桃”、“鑒真東渡”、“玉女沐浴”等,最神妙的是敲打鐘乳可發出不同節奏的音律。洞內潺潺流水,寒氣逼人,因有韓湘子在此修道,被道教奉為“七十二福地”的第五十五福地,在洞的東面有錫水廟,文革時被毀。每年古歷二月初七是這裡的廟會,來這裡參觀的人駱驛不絕。

靜園山莊與王維苑

靜園山莊位於輞川鄉山底村一組,莊址坐落於臥女峰山下,系王維二十景觀開發挖掘的一處新的旅遊景點,工程總占地150畝,總投資800萬元,是一個集旅遊、休閒、度假、農家樂於一體的開發景點,工程從2006年10月開工建設,已完成了亭、閣、樓、小木屋等主體工程以及圍牆附屬設施工程建設,投入資金320多萬元。二期工程將對園區水、電、路基礎設施進行重點施工,計畫2009年10月投入使用,工程建成後,可實現年接待人次25萬,實現年旅遊收入130萬元。

王維苑地址位於輞川鄉東南部,占地10畝,是一個集傳承、研究、發掘王維詩畫藝術的綜合館所,景點已納入地方政府09年新旅遊開發項目,總投資230萬元。目前已完成了前期征地、上報立項等項工作。

黨政建設

輞川鄉輞川鄉
2007年9月26日晚全縣領導幹部會後,輞川鄉迅速反應、立即行動,連夜召開了黨委會和機關全乾會,學習傳達孫清雲書記泄湖調研精神和縣委作風整頓再動員會議精神,並對全鄉作風教育整頓活動進行了紮實細緻的安排部署,確保活動取得實效。

一是將幹部思想作風教育整頓活動範圍擴大到基層村組幹部中,延時三個月,於2008年12月底結束。二是在完成縣上規定的科目外,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機關幹部進行評議打分,並將結果納入整改台帳和年底幹部考核。三是設立了幹部作風整頓教育活動意見收集箱,吸納廣大人民民眾的意見和建議。並聘請來自各個層面的13名人員作為全鄉幹部作風監督員,促進幹部作風整頓活動持續深入開展。四是積極開展百日環境衛生大整治活動,採取領導包片、幹部包村、分段包乾的方式再全鄉特別是藍葛路沿線對環境進行徹底大整治,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十、一”黃金周的到來。五是建章立制,制定、完善了56項機關工作制度,定職定則、制度上牆,實行機關規範化管理。六是對出村路建設、安全飲水工程、招商引資、新農村建設、寄宿制學校建設等重點工作任務細化量化進一步壓實責任,確保開展活動和各項工作兩不誤、兩促進。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