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莊遺址

趙莊遺址

武陟縣趙莊遺址 位於武陟縣西南30公里處的大封鄉趙莊村南。遺址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約7萬平方米。文化曾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和西周戰國文化。遺址西部主要為二里頭文化區,出土有大量擬質灰陶細繩紋陶鬲、大口尊、平口瓮和骨針等。中部為仰韶文化區,曾出土有完整的泥質紅陶瓮棺葬具和彩色陶罐、紅陶瓮紅陶鼎 等。東部為龍山、旱商和東周文化區,出土有筒瓦、板瓦、空心磚等。 1986年1 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泗洪縣趙莊遺址

在泗洪縣城西北約二十公里的重崗山西麓,有一塊面積超過百萬平方米的古遺址,該遺址坐落在重崗山西部平原上,其主體部分被現代梅花鎮趙莊村所復壓,主體部分的東部在趙莊村東面的田野里,因其主體部分在趙莊,故被考古學家們命名為趙莊遺址。

趙莊遺址,東憑重崗山小丘陵,西濱古代湖泊或古河流,遺址有超過2米厚的沖積黃土。專家們認定該遺址為黃淮地區大型古人類生活聚落遺址,它反映了6000年以來人們生產生活的狀況。

趙莊遺址以其面積大、堆積厚、內涵豐富、所處地域重要,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即引起考古研究單位的注意。當時,南京博物院考古學家尹煥章、張正祥對趙莊遺址進行了調查;八十年代初,周曉陸、尹增淮對趙莊遺址進行了複查;1982-1983年,南京博物院派周曉陸、車廣錦對趙莊遺址進行考古學試掘。通過調查與試掘,增加了人們對趙莊這一重要古遺址及文化內涵的認識。

簡介

趙莊遺址趙莊遺址

趙莊遺址位於武陟縣西南30公里處的大封鄉趙莊村南。遺址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約7萬平方米。文化曾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和西周戰國文化。遺址西部主要為二里頭文化區,出土有大量擬質灰陶細繩紋陶鬲、大口尊、平口瓮和骨針等。中部為仰韶文化區,曾出土有完整的泥質紅陶瓮棺葬具和彩色陶罐、紅陶瓮紅陶鼎 等。東部為龍山、旱商和東周文化區,出土有筒瓦、板瓦、空心磚等。 1986年1 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趙莊遺址趙莊遺址

趙莊遺址是泗洪歷史上的又一寶貴文化財富,它集中反映了古人類部落的生產生活及文明情況。

趙莊位於泗洪縣重崗山西坡,現屬泗洪縣梅花鄉。

很早以前,梅花鄉(原梅花公社)趙莊附近的農民在耕種時,經常會犁出一些陶器碎片及規則的石塊,莊稼人嫌這些東西影響耕種,都習慣隨手將它們砸碎,而附近的小孩們喜歡撿這些寶貝,用這些“瓦片”當玩具,比賽誰“打水漂”漂的遠,或當成“砍老堆”的利器,砸來砸去。自五十年代起,這些東西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南京博物館的

文化層

趙莊遺址最突出的部分稱作"龜墩",該墩位於趙莊村西北部,為一穹狀隆起土墩,高4-6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1982-1983年,南京博物院在全面對趙莊遺址進行考察的基礎上,派員對龜墩進行考古學試掘,除發現有墓葬和居住遺址外,出土了大量器物。經考證,時間跨度很大,從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歷時3500年之久。

經過考古學試掘,趙莊遺址從下而上可分為四大文化層:一是大約相當於大汶口文化(青蓮崗文化)晚期文化層;二是大約相當於龍山文化的文化層;三是大約相當於商文化文化層;四是大約相當於西周文化文化層。每個文化層的厚度不一,總的文化堆積厚度均超過2米,東部偏薄而西部偏厚,最高的龜墩處文化堆積厚度達6米以上,這在黃淮地區古遺址中是不多見的。

第一層

經過試掘,在趙莊遺址的第一層,即相當於大汶口文化(青蓮崗文化)晚期的地層中,發現了十數座墓葬,其葬式非常特別,有孩童的"翁棺葬",有仰身直肢葬。在孩童的"翁棺葬"中,用大型夾砂陶鼎作為葬具則獨具特色,這是別處沒有的;在仰身直肢葬中,有的有淺墓穴,有的沒有墓穴,平地陳屍,再堆以墳冢,這是比較特殊的葬式,尤其是男女合葬墓的發現,說明了這時的社會形態早已超越了母系氏族社會。墓葬中都有眾寡不等的隨葬品,其中有夾砂陶鼎、泥質陶壺、罐、盆、缽、穿孔石斧、玉石質或骨質裝飾品,等等。從墓葬看,當時社會成員之間,已有貧富之別。

在這層中,發現柱洞、小溝等構成的木柱、草骨塗泥式的建築遺址,草骨可能是蘆葦或灌木枝幹等。完整的房屋遺蹟的外形平面為長方形人字坡頂,不但形狀與仰韶文化(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的新石器晚期的村落遺址)、半坡遺址(陝西西安市東郊十餘里處半坡村北面)的房屋形狀不同,同時,每座房屋的面積也比半坡遺址的房屋大一些。

出土了大量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其它器具,其中生產工具有:穿孔石斧、柱狀石斧、石錛、有段石錛、石刀、石鐮、魚鉤、骨簇、陶紡輪、石紡輪等等;生活用具有陶器,其中有夾砂陶、泥質陶,陶器的顏色有紅、褐、灰、黑等,陶器的品種有鼎、罐、豆、壺、碗、盆、缽、背壺等,比較齊全。同時,還發現少量彩陶片;其它器具類有玉石、綠松石、骨質小裝飾品等。

出土大量動物骨骸:水生類有龜、鱉、蚌、螺等;禽類骨骼較多,主要為雞、鴨,這些雞、鴨可能為人工飼養;哺乳類動物很多,其中有麇鹿、梅花鹿、牛、犬、豬、兔、鼠等等,其中牛、犬、豬為人類的飼養物。

發現有陶窯遺址。在這層的東部,發現石堆和三體陶窯鼎呈"品"字形放置的遺蹟,有可能是進行某種宗法活動的祭祀場所。

從這一層的試掘和研究中,專家們認定趙莊遺址這一層的時間,相當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已超過5000年;從這層出土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動物遺骸及建築遺蹟看,說明五、六千年前,泗洪地區水草豐茂,植被良好,魚翔禽躍,走獸出沒,當時已有較高的農耕生產水平,同時已有了畜牧業。住房雖簡陋,卻滿足了人們的基本定居之需。當時已有成熟的制陶業、骨石手工業,有了一定的宗法生活。

第二層

在趙莊遺址的第二層,即相當於龍山文化(山東章丘縣城東三十多公里的龍山鎮遺址)文化層。在這一層中,墓葬極少見,發現的個別墓葬,均為平地墳冢,且無隨葬品。這層中的房層結構較第一層有所進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南京博物院金琦、周曉陸曾在這層柱洞之下,發現有橫置木柱礎的遺蹟。

在這一層中,也出土了不少夾砂陶和泥質陶,但黑陶數量多,其它陶色則較少見。陶器品種有:鳥啄足鼎、盆、豆、缽、罐、壺、瓶等。在這一層中,出土的生產工具有柱狀石斧、石錛、石刀、石鐮、石紡輪、骨針、骨刀、骨匕、骨魚鉤、蚌刀、蚌鐮等等,其中骨、蚌制工具的出現特別醒目。

經過試掘和研究,專家們認為這一層的文化面貌為典型的龍山文化層,它反映的龍山文化時期文化共性比較多,時間約為公元前3000-2000年,距今約4000-5000年。

第三、四層

趙莊遺址的第三層、第四層,即相當於商文化、西周文化層。這兩層遺址的面積,較前兩層有所緊縮和變小,但形成了有利於防禦與建築的"墩台形"遺址。

在這兩層中,墓葬尚未發現,房屋柱洞很多,基本是木柱加草拌泥牆式建築,因建築密度很大,具體建築式樣與建築面,還有待於進一步發掘。

在這兩層中,出土的陶器以夾砂陶或泥質陶為主。器物表現多飾,其中有繩飾、籃飾、弦飾等。陶色以黑、灰為主。陶器種類有鬻、簋、豆、壺、盆、杯、缽等,與新石器時代相比有很大變化。這段時期的工具與第二層的龍山文化時代大體相同,尚未發現青銅工具或武器。

在這兩層中,發現了宗法占卜用的卜甲與卜骨,但尚未發現甲骨文字。在少量陶器的口部、上腹部發現有刻劃符號,與商周文字是否相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趙莊遺址第三層和第四層中出土的文物,與中原地區出土的文物相比,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其自身的特徵,因此.南京博物院考古學家尹煥章先生等推測,趙莊遺址商周文化層與江淮地區一支古文化--"徐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影響

總之,趙莊文化遺址,是一處涵蓋了新石器晚期直至商周時期的重要古文化遺址,它的古文化堆積達2000年以上。如果能夠進一步大規模考古發掘,一定能夠對黃淮地區古文化歷史的研究,提供大量的資料。

焦作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