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石寺遺址

東石寺遺址

東石寺遺址位於武陟縣城北2公里的東石寺村西200米處。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約800米。現存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1--6米。斷崖上到處可見袋形和圓形灰坑,並發現有瓮棺葬。採集到石斧、石鏟、石錛、石球、石環等石器,骨錐、骨簪等骨器,蚌鐮、蚌刀等蚌器。陶器分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文化。仰韶文化陶器有泥質和夾砂兩種。器形有彩陶缽、彩陶罐、彩陶碗、盆、澄濾器、罐、缸、鼎、雙唇小口尖底瓶等。紋飾有附加堆紋、弦紋、劃紋。彩陶以紅彩為主,其次是黑彩和褐彩,白衣彩陶占有一定比例,有紅、黑兼施現象,彩陶圖案以網關紋與帶狀紋為主,單體紋有逗點紋、變形逗點紋、曲線紋、竹葉紋、山形紋、雞尾紋等。龍山文化陶器分泥質和夾砂灰陶兩種。器形有罐、盆、瓮、缸、缽、小罐、杯、甑等,器物以素麵為主,少量上飾有弦紋、方格紋和籃紋等。商文化陶器多呈灰色,個別呈紅褐色;多數為素麵,少量飾以弦紋、繩紋等。器形有大口尊、缸、罐、盆、瓮、坩堝等。 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開放時間:7:00~17:00;。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東石寺遺址東石寺遺址
東石寺遺址

東石寺遺址位於武陟縣城北2公里的東石寺村西200米處。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約800米。現存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1--6米。斷崖上到處可見袋形和圓形灰坑,並發現有瓮棺葬。採集到石斧、石鏟、石錛、石球、石環等石器,骨錐、骨簪等骨器,蚌鐮、蚌刀等蚌器。陶器分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文化。仰韶文化陶器有泥質和夾砂兩種。器形有彩陶缽、彩陶罐、彩陶碗、盆、澄濾器、罐、缸、鼎、雙唇小口尖底瓶等。紋飾有附加堆紋、弦紋、劃紋。彩陶以紅彩為主,其次是黑彩和褐彩,白衣彩陶占有一定比例,有紅、黑兼施現象,彩陶圖案以網關紋與帶狀紋為主,單體紋有逗點紋、變形逗點紋、曲線紋、竹葉紋、山形紋、雞尾紋等。龍山文化陶器分泥質和夾砂灰陶兩種。器形有罐、盆、瓮、缸、缽、小罐、杯、甑等,器物以素麵為主,少量上飾有弦紋、方格紋和籃紋等。商文化陶器多呈灰色,個別呈紅褐色;多數為素麵,少量飾以弦紋、繩紋等。器形有大口尊、缸、罐、盆、瓮、坩堝等。 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氣候

東石寺遺址的年均氣溫為12.8~15.5°C。7月最熱,月均氣溫為27~28°C;1月最冷,月均氣溫為-2~2°C。全省無霜期大致在190~230天之間,一般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年降水量從北到南大致在600~1200毫米之間。

編輯本段美食

東石寺遺址美食武陟油茶為河南省武陟縣的特產,是國內素負盛名的風味小吃,至今已有260多年歷史。遠銷港、澳,頗受僑胞歡迎。

原料配方

麵粉5千克花生米1.5千克核桃仁500克玉米澱粉1千克芝麻1千克鹽500克香料粉(大小茴香、花椒、丁香、良姜、肉桂、草果、陳皮、砂仁共100克)上磨麻油600克花生油150克

製作方法

1.將麵粉、玉米粉上籠蒸約40分鐘,攤開晾涼,把結塊的疙瘩捏散過篩;將芝麻過篩後炒成深黃色,再碾碎;將花生米用花生油炸焦,撈出晾涼去皮,壓成形如黃豆粒的粒子;將核桃仁碾成形如綠豆的小粒。

2.將鍋放火上,倒入麵粉用小火炒出香味,再分三次加入麻油炒上色後,將花生米、芝麻、核桃仁、鹽、香料粉一起加入,繼續炒拌幾分鐘後出鍋,即成為可食用的油茶麵。

3.食時可分沖食、煮食、沖食時,須先將油茶麵用少量溫開水攪拌成糊,再用100℃的開水沖入,順著一個方向攪成稀糊,即可對熱水食用。一般50克油茶麵可對熱水400克。煮食時,先將油茶麵用少量涼水攪成糊,再將糊攪入適量的開水內煮一滾即成。

產品特點

咖啡色,乳狀稀汁,味道濃郁,鹹甜適口,營養豐富。

焦作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