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澗谷太平寺摩崖造像

窄澗谷太平寺摩崖造像

位於沁陽縣西北30公里的太行山脈北側的懸谷山峭壁上。現存三窟六龕,分別雕刻菩薩、佛僧、道士、天王像、金剛經文,其中一窟的四壁雕刻造像1251尊,每個都有姓名,雕刻時代,從唐至清歷代皆有,唐、宋、明、清的作品特徵明顯,且有確切銘記。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概述

窄澗谷太平寺摩崖造像窄澗谷太平寺摩崖造像
窄澗谷太平寺摩崖造像位於沁陽縣西北30公里的太行山脈北側的懸谷山峭壁上。

千佛洞窟

千佛洞窟位於摩崖造像區中部,雕鑿於北魏時期,在窄澗谷所有雕像中,
它的時代最早。該窟南面開一券門,窟內平面呈長方形,穹窿頂,窟內四壁遍刻千佛,總計1251尊,而且尊尊佛像旁都有佛名,這在我國古窟造像中是獨一無二的,在東、北、西三壁中央各開一大龕,北壁龕雕一佛二菩薩二弟子,東、西壁龕均雕一佛二菩薩,在窟門東側壁上刻有“隋窄澗谷太平寺殘碑”,八分書,記述了隨代重修太平寺的情況,該碑文字古樸,被古代碑錄家所收錄。

藥師像

谷內最大的摩岩雕像——藥師像,該龕楣雕成蓮花瓣形,龕高3.88米,寬1.26米,龕內雕藥師佛立像一尊。藥師佛,全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又稱“大醫王佛”。《藥師經》說他曾發十二大願,幫助眾生醫治病苦,消災延壽,滿足眾生一切願望。我們看到的藥師佛像高肉髻螺紋狀,面帶微笑,左手捧一藥缽置於胸前,右手執一錫杖,跣足站立於蓮台上,在龕像東部上方有一題記,從題記中我們可知,該龕像鑿於唐鹹通二年,當為晚唐時期的作品。與藥師像成直角的崖壁上有一方摩崖刻經,高2.68米,寬2.44米,上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經文尾部的落款時間是“大晉天福三年”,也就是說說該經刻於五代後晉時期。刻經書體為楷書,字型莊重大方。

懸谷泉

寺廟遺址南部有一人工砌築的高台,從高台北面的涵洞梯道可登臨高台,高台上的建築已不復存在。崖下西南角有泉水湧出,名為“懸谷泉”,聲如鳴玉、長年不歇,泉水甘洌,清涼可口。

釋教禪師隱真之洞

洞內平面呈方形,進深為3.3米,正中端坐隱真禪師雕像,雕像面部安詳,身著通肩大衣,念珠垂於前胸,雙手交於腹前,結跏趺坐於方台上。從碑文中,我們可以知道,隱真禪師,山西澤州人,俗姓馮,法號照。原來在南方經商,因全家互於明末戰亂,遂出家為僧,曾雲遊至窄澗谷真谷寺,懸缽於此,鑿洞而居,清康熙十二年仙逝。後人雕像置於洞內,以示紀念。

現狀

現存三窟六龕,分別雕刻菩薩、佛僧、道士、天王像、金剛經文,其中一窟的四壁雕刻造像1251尊,每個都有姓名,雕刻時代,從唐至清歷代皆有,唐、宋、明、清的作品特徵明顯,且有確切銘記。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焦作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