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葉馬兜鈴

貫葉馬兜鈴

貫葉馬兜鈴(學名:Aristolochia delavayi )又名山草果,是馬兜鈴目馬兜鈴科的多年生攀援草本,全體無毛而稍被白粉;莖細長,高30-70厘米,節間短而密。葉無柄,卵形,基部心形而抱莖,長2-4厘米,寬1.5-3厘米。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約1厘米;花被黃色,長2-3厘米,筒部彎曲。蒴果近球形,直徑約1.5厘米,黃色,下垂,6瓣開裂。生於乾熱的河岸草地或紅壤地帶。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貫葉馬兜鈴
種中文名:貫葉馬兜鈴種中文名:貫葉馬兜鈴

拉丁學名: Aristolochia delavayi
別稱: 山草果、山蔓草、山胡椒、雪藥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馬兜鈴目
科: 馬兜鈴科
屬: 馬兜鈴屬
種: 貫葉馬兜鈴
英文名稱: Delavay Dutchmanspipe
種中文名:貫葉馬兜鈴
種拉丁名:Aristolochia delavayi Franch.
科中文名:馬兜鈴科
科拉丁名:Aristolochiaceae
屬中文名:馬兜鈴屬
屬拉丁名:Aristolochia
國內分布:雲南西北部
海 拔:1600-1900
中國植物志:24:235
英文植物志:5:267

貫葉馬兜鈴

所屬卷:Aristolochia L.

貫葉馬兜鈴貫葉馬兜鈴

所屬科:Aristolochi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貫葉馬兜鈴
其它中文名:山草果(麗江),山蔓草、山胡椒(雲南),雪藥(四川木里)。
文獻來源:Aristolochia delavayi Franch.(1898);Diels(1908);Forbes et Hemsl.(1905);Levl.(1909);圖鑑(1972);圖鑑補編(1982),inclavi;雲南種子植物名錄(1984);中國植物志(1988)*;J.S.Ma(1989).
Aristolochia delavayi var.micrantha W.W.Smith(1920);Hand.-Mazz.(1931);圖鑑(1972)*;雲南種子植物名錄(1984);中國植物志(1988);橫斷山區維管植物(1993).

形態特徵

蔓生草本,高40—70厘米,全株無毛,有辛辣氣味,具塊根,暗褐色,鬚根6—8條。葉薄紙質,卵形,排列於莖之一側,長2—7.5厘米,寬1.4—4.5厘米,先端鈍或短漸尖,基部心形而抱莖,具短柄或近無柄,葉面綠色,背麵粉綠色,具油點;基出脈5—6條,在兩面突起,尤在背面更顯。花單生於葉腋內,花梗纖細,長0.7—1.2厘米,花被長4—6.5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徑3—5毫米,向上收縮成窄圓筒形的長管,管口擴大呈漏斗狀,檐部一側極短,另一側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狀長圓形,長1.5—2厘米,具有平行脈紋,外面淡黃色,內面紫紅色;花葯卵形,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粗,頂端6裂,基部下延成波狀圓環。蒴果球形,直徑約1.5厘米,具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室間6爿開裂;果梗長約3厘米,下垂;種子多數,三角狀心形,表面布滿瘤狀突起,腹面下凹呈舟狀,種脊突起。花期4—6月,果期7—9月


分布及生境

產麗江、寧蒗、中甸;生於海拔1 600—1 900米金沙江乾熱河谷灌叢。四川木里也有。
貫葉馬兜鈴(圖3)貫葉馬兜鈴(圖3)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作香料及藥用。

相關資料

山草果(Aristolochia delavayi Franch var micrantha W.W.snith),又名小花山草果、山胡椒、山蔓草,系馬兜鈴科馬兜鈴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均有濃郁的草果及芫荽樣辛香香氣,它主要分布於雲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河谷地區,是雲南省的一種獨特的野生食用香料植物資源,它對除去牛、羊、魚、豬、狗等肉食品的膻、腥氣味有非常好的效果,能增加食品的香氣和風味,同時也有健胃、增進食慾、解肌發表、宣肺止咳等藥療作用的功能,產地人們將它廣泛的用作各種食品的香料。 
野生山草果適宜生長在海拔1600米—1800米的,土質為沙石土的地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了畜牧業的發展,香格里拉縣黑山羊養殖基地的建設(山草果是山羊喜食的植物),加之當地農民的大量採挖,野生山草果面臨滅絕,早在1989年雲南省政府發布的110號檔案《雲南省第一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A2c ver 3.1:2004年植物紅色名錄——瀕危(EN)。[3]
列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瀕危植物。[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