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藤

天仙藤

天仙藤,莖呈細長圓柱形,略扭曲,直徑1~3mm;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褐色,有縱棱及節,節間不等長;質脆,易折斷,斷面有數個大小不等的維管束。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三角狀狹卵形或三角狀寬卵形,基部心形,暗綠色或淡黃褐色,基生葉脈明顯,葉柄細長,氣清香,味淡。

基本信息

概述

天仙藤天仙藤
天仙藤出自《本草圖經》:“天仙藤生江淮及浙江東山,中味苦、溫微毒,界風勞得麻黃,則治傷寒。發汗與大黃同服,墮胎氣。春生苗。”“蔓延作藤葉似葛葉圓而小,有毛白色,四時不凋,根有須,夏月採取根苗南人用之最多”。並附有一幅“臨江軍天仙藤圖”,蘇頌聽述其中“葉圓而小”,“有毛白色”二點都不符合馬兜鈴植物,馬兜鈴植物是三角狀卵形,無白毛的特徵。附圖所繪的性狀也明顯與馬兜鈴花的頂端向一側展開成披針形似長光尾狀不同。由此可以認為,最早的天仙藤不應是現在所說的其根為青木香、果實為馬兜鈴的“天仙藤”。對於馬兜鈴一藥,《圖經本草》亦有收載,曰:“馬兜鈴,生關中,今天河東、河北、江淮、江淮、夔、浙州郡亦有之。春生苗,如藤蔓,葉如山芋,葉,六月開黃紫花,頗類枸杞花,七月結實棗許大如鈴,作四、五辨,其根名雲南根似木杏,小指大,赤黃色,亦名土青木香,七月、八月才實暴乾”並附有“信州馬兜鈴”“滁州馬兜鈴”兩圖。所謂“山芋”即薯蕷,《圖經本草》載其“也有三角尖,”所謂“葉如山芋葉”,則明確指出馬兜鈴的葉應是三角狀卵形的。
《綱目》、《植物名實圖考》均引錄蘇頌《圖經本草》於蔓草類,據其文圖,似指尋骨風(AristolochiamollisismaHance),而宋代《寶慶本草折衷》因《新安志》云:“此(指天仙藤)即馬兜鈴苗也”。明弘治《滁州府志》亦云:“天仙藤其生子狀如鈴,故名馬兜鈴。”明《廣嗣紀要》、《醫學正印》等書,均有天仙藤即青木香藤之記載。與此可見歷史上天仙藤之原植物可能存在尋骨風與馬兜鈴兩種。現今中國大部分地區使用的天仙藤則為馬兜鈴的莖葉。
1、北馬兜鈴草質藤本。葉紙質;葉柄柔弱,長2-7cm;葉片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長3-13cm,寬3-10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擴展,邊全緣;基出脈5-7條。總狀花序有花2-8朵生於葉腋;花序梗和花序軸極短或近無;花梗長1-2cm,小苞片卵形,具長柄;花被長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呈一長管,內面具腺體狀毛,管口擴大呈漏斗狀;檐部一側極短,有時邊緣下翻或稍2裂,另一側漸擴大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具延伸成1-3cm線形而彎扭的尾尖,黃綠色,常具紫色縱脈和網紋;花葯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朔果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6.5cm,先瑞圓形而微凹,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便下垂,隨果開裂。種子三角狀心形,扁平,有小疣點,具淺褐色膜質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馬兜鈴草質藤本。根圓柱形。莖柔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l-2cm,柔弱;葉片卵狀三角形、長圓狀卵形或戟形,長3-6cm,基部寬1.5-3.5cm,先端鈍圓或短漸尖,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稍擴展;基出脈5-7條,各級葉脈在兩面均明顯。花單生或2朵聚生於葉腋;花便長l-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脫落;花被長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成漏斗狀,黃綠色,口部有紫斑,內面有腺體狀毛;檐部一側極短,另一側漸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頂端鈍;花葯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於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頭狀凸起,裂片先端鈍,向下延伸形成波狀圓環。蒴果近球形,先端圓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空間6瓣開裂;果梗長2.5-5cm,常撕裂成6條。種子扁平,鈍三角形,邊線具白色膜質寬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藥品簡述

天仙藤天仙藤
藥名:天仙藤。
漢語拼音:tianxianteng。
英文名:DutchmanspipeVine,NorthernDutchmanspipeVin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contortaBunge.
拉丁文名:
功效分類:行氣藥;祛濕藥;活血藥。
科屬分類:馬兜鈴科。
別名:都淋藤、三百兩銀、兜鈴苗、馬兜鈴藤、青木香藤、長痧藤、香藤。
性味:苦;溫。
歸經:肝;脾;腎經。
功能:行氣活血;利水消腫;解毒。
主治:胃痛;疝氣痛;妊娠水腫;產後血氣腹痛;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生態環境:
1、生於山野林綠,溪流兩岸,路旁及山坡灌叢中。
2、生於山谷、溝邊陰濕處或山被灌叢中。
資源分布:
1、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寧夏、山東、江西、湖北等地。
2、分布於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debilisSieb.etZucc.和北兜鈴AristolochiacontortaBunge.的莖葉。
採收儲藏:霜降前落葉時割取地上部分,曬乾打捆。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淨泥土,悶潤,切段曬乾。

用藥禁忌

1、體虛者慎服。
2、《本草匯言》:諸病屬虛損者勿用。
3、《得配本草》:氣血虛者禁用。
4、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食藥監注[2004]379號)“關於加強廣防己等6種藥材及其製劑監督管理的通知”中規定:凡含馬兜鈴、尋骨風、天仙藤和硃砂蓮的中藥製劑嚴格按處方藥管理,已作為非處方藥管理的肺安片、硃砂蓮膠囊、複方拳參片現按處方藥管理,在零售藥店購買必須憑醫師處方。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嚴格按批准的功能主治服用。藥品零售企業未憑處方銷售含馬兜鈴、尋骨風、天仙藤和硃砂蓮的中藥製劑的,一律依法查處。
該品含馬兜鈴酸。可引起腎肝損害等不良反應;兒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婦、嬰幼兒及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中藥化學成分

天仙藤含馬兜酸(aristolochicacid)D,木蘭花鹼(magnoflorine)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藥理作用

1、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止咳作用:從小鼠食道給磷酸可待因60mg/kg、馬兜鈴50%乙醇浸液濃縮液10g/kg(2g/ml)及同體積水,連續給藥3日,於末次給藥1小時恆壓(0.5kg/cm)噴霧濃氨水(25-28%)刺激一定時間後,觀察l分鐘內出現3次典型咳嗽為陽性反應。以引起半數小鼠咳嗽的噴霧時間(EDT50)為指標,實驗按序貫法進行。馬兜鈴組EDT50為70.37,相對EDT50(R值)為172.48%,可待因組EDT50為67.13,相對EDT50為163.50%。已知R值>130%,有鎮咳作用,R值>150%,有明顯鎮咳作用。表明馬兜鈴對氫氧化銨噴霧引咳法模型有明顯鎮咳作用,作用強度與磷酸可待因相當。
0-3.3kg貓,用3%戊巴比妥鈉按30mg/kg的劑量腹腔麻醉。方波刺激器,發出頻率40次/s,脈衝寬度0.5ms,振幅2.4v,連續刺激喉上神經5s,兩次刺激時間間隔3分鐘。共刺激3次,測出該貓的平均咳嗽次數。分別從食道給馬兜鈴5g/kg及同體積水,l小時後同法測其平均咳嗽次數。給藥前後咳嗽數之差為2.413±0.83(P<0.05),說明馬兜鈴對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咳的自身比較具有明顯鎮咳作用。
平喘作用:離體豚鼠支氣管肺灌流試驗證明1%浸劑可使其舒張,並能對抗毛果芸香鹼、乙醯膽鹼及組胺所致的支氣管痙攣,但不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痙攣。馬兜鈴去乙醇浸液0.5ml(2g/ml)能顯著抑制0.5ml組胺(10g/ml)致痙的豚鼠離休氣管平滑肌,表明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祛痰作用:用測定麻醉兔呼吸道粘液分泌的方法證明口服馬兜鈴煎劑(1g/kg)有微弱的祛痰作用,效果不如紫苑及天南星。
2、對正常大鼠血壓的影響:大鼠用烏拉坦腹腔注射輕度麻醉後,仿Kersten法測鼠腳血壓,從食道給馬兜鈴10g/kgx2日,於給藥後1.5小時,測各鼠血壓,結果馬兜鈴對正常大鼠血壓無明顯的降壓作用。
3、抗炎作用:
對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馬兜鈴10g/kg對20ul/只皮內注射組胺(50ug/ml)的所致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對大鼠炎性滲出和增生的影響:馬兜鈴不能抑制由巴豆所致的炎性滲出和增生。
對大鼠棉球肉芽腫增生的影響:馬兜鈴對大鼠棉球肉芽腫組織增生無明顯抑制作用。
4、抗菌作用:體外試驗馬兜鈴水浸劑(1:4)對常見皮膚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鮮北馬兜鈴果實及葉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果實的作用比葉強,除去鞣質後仍然有效,加熱後抗菌作用減低或喪失,對綠膿桿菌無作用。

臨床套用

1、肝癌及腹腔腫瘤:天仙藤30克,乳香、沒藥、醋元胡、吳萸、乾薑各6克,小茴香15克。共研細末,每服9克,好酒送服。
2、主治羊水過多症:
主方:茯苓皮15克、冬瓜皮15克、大腹皮15克、山藥15克、白扁豆15克、石蓮子10克、車前子10克、沖天草10克、抽葫蘆15克、川斷10克、桑白皮10克、天仙藤10克、防己6克。
鞏固方:茯苓12克、炒白朮3克、石蓮子10克、車前子10克、山藥15克、大腹皮10克、沖天草10克、抽葫蘆15克、桑寄生10克、川斷10克、冬瓜皮15克、冬葵子6克、天仙藤10克。
兩方有健脾益腎,肅降肺氣,使水道通調之功;主治妊娠中晚期,脾腎兩虛導致的羊水過多症。臨床可見腹部異常增大,有時作痛,胸悶肋脹,舌苔薄白潤,脈沉滑。一般先服主方6~10劑,有效後再服鞏固方,至自覺症狀減輕或經超音波測量羊水已減少後,可間斷服藥(服藥2劑,間隔1、2日再服),至羊水平段恢復正常或症狀基本消失則停藥。

常用選方

1、治產後腹痛不止及一切血氣腹痛:天仙藤五兩。炒焦,為細末。每服二錢。腹痛,炒生薑、小便和酒調下;血氣,溫酒調服。(《普濟方》天仙藤散)
2、治疝氣作痛:天仙藤一兩,好酒一碗,煮至半碗服之。(《孫天仁集效方》)
3、治癥瘕積聚及奔豚疝氣:天仙藤一兩(炒),乳香、沒藥、玄胡索(醋炒)、吳萸、乾薑各二錢,小茴香五錢。共為末,每服三錢,好酒調服。(《本草匯言》)
4、治婦人有水氣而成胎,以致兩腿足浮腫: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陳皮、甘草、烏藥(軟白者、辣者,良)各五分。為末,上每服五錢,生薑、木瓜、蘇葉各三片,水煎,日三服。(《婦人良方》天仙藤散)
5、治痰注臂痛:天仙藤、羌活、白朮、白芷梢各三錢;片薑黃六錢,半夏(制)半兩。上銼,每服三錢,姜五片煎服。間下千金五苓丸。(《仁齋直指方》天仙散)
6、治乳腺炎:鮮天仙藤適量。揉軟外敷,每日換藥一次。(《江西草藥》)
7、治毒蛇毒蟲咬傷,痔瘡腫痛:天仙藤鮮品搗爛敷患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8、治風濕性關節炎天仙藤、威靈仙、海桐皮各9g。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9、治妊娠水腫天仙藤(洗,微炒)、香附子(炒)、陳皮、甘草、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姜三片,木瓜三片,紫蘇三葉(紫蘇葉),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服,一日三服。(《婦人良方》)
10、治肺熱鼻(查皮)桐油入黃連末,用天仙藤燒熱油傅之。(《摘玄方》)
11、治赤流丹腫天仙藤一兩,焙乾為末,乳香一錢(研)。上每一錢,溫酒下。(《證治準繩》乳香散)

文獻論述

1、《本草匯言》:天仙藤,流氣活血,治一切諸痛之藥也。人身之氣,順則和平,逆則痛悶作矣。如楊氏《直指方》天仙藤治痰注臂痛,氣留疝痛,瘕聚,奔豚腹痛,產後血氣腹痛,他如妊娠水腫,面浮氣促,男子風勞,久嗽不愈,悉以此藥治之,無不寢安。蓋謂其善於流行血氣故也。
2、《本草求真》:天仙藤,觀書所論主治,止屬妊娠子腫、腹痛、風癆等症,而於他症則未及焉。即其所治之理,亦不過因味苦主於疏泄,性溫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無不利,風無不除,血無不活,痛與腫均無不治故也。
3、《本草備要》:治風勞腹痛,妊娠水腫。
4、《本草再新》:涼血活血,去風利濕,走經絡,兼治腰腿腫疼。
5、《本草正義》:宣通經隧,導達郁滯,疏肝行氣,止心胃痛。
6、《本草圖經》:解風勞。得麻黃則治傷寒發汗,與大黃同服墮胎氣。
7、《綱目》:流氣活血。治心腹痛。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馬兜鈴莖細長圓柱形,略扭曲,直徑1-3mm;表面黃錄色或黃褐色,有棱脊及節,節間長短不等;質脆,易折斷,斷面有數個大不不等的維管束。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片葉三角狀狹卵形或三角狀寬卵形,基部心形,暗綠色或淡黃色,基生脈明顯;葉柄細長。氣清香,微淡。以莖細帶葉、色青綠者為佳。
顯微鑑別
馬兜鈴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皮層較窄。中柱鞘纖維6-10餘,連線成環,外側纖維壁厚,內側逐漸變薄。維管束數個,大小不等。形成層成環。導管類圓形,直徑10-170μm,中央有髓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