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形亞目

豬形亞目

豬形亞目suiformes是相對比較原始的偶蹄目,頰齒為典型的丘狀齒,犬齒髮達,多雜食性,胃單室,不反芻。豬形亞目傳統上分為古齒獸下目paleodonta、豬下目suina和彎齒獸下目ancodonta,其中古齒獸下目是一些早期的不反芻的偶蹄類,在早期曾經比較繁盛,已經全部滅絕,其中有些成員地位有一定爭議。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豬形亞目物種名稱 _ 豬形亞目
拉丁文名 _ suiformes
生存年代 _ 始新世
生存地點 _ 全球
物種種類 _ 哺乳綱 mammalia
豬形亞目suiformes

簡介

豬形亞目suiformes是相對比較原始的偶蹄目,頰齒為典型的丘狀齒,犬齒髮達,多雜食性,胃單室,不反芻。豬形亞目傳統上分為古齒獸下目paleodonta、豬下目suina和彎齒獸下目ancodonta,其中古齒獸下目是一些早期的不反芻的偶蹄類,在早期曾經比較繁盛,已經全部滅絕,其中有些成員地位有一定爭議。豬下目和彎齒獸下目均有現存代表,現存種類雖然不多,但有些種類比較繁盛,屬於現存最常見的大型動物之列。古齒獸下目有較多的,包括最原始的偶蹄類,其中有些科地位尚不確定,而最著名的則是豨科entelodontidae,豨又稱巨(完齒獸),面似疣豬,體大如牛,四肢較長,可能以食腐肉為主,食性較雜,在漸新世時比較繁盛。豬下目包括現存的豬科suidae、西猯科tayassu和幾個已經滅絕的科,是一些體格粗壯的雜食動物。彎齒獸下目包括現存的河馬科hippopotamidae和已經滅絕的炭獸科anthracotheriidae等,炭獸科種類較多,我國化石較豐富;河馬科的分類地位不很確定,可能和炭獸有一定親緣關係,現存僅分布於非洲,史前時期在歐亞大陸也能見到。
豬形亞目(suiformes) 頭上無角。尺骨和腓骨分別不與橈骨和脛骨癒合。第三、四掌骨分開或不完全癒合。這一亞目又分為古齒獸次目 (paleodonta) 、彎齒獸次目(ancodonta)和豬次目(suina)。中國已發現的古齒獸類化石有雙錐齒獸屬 (dichobune)等一些小型的偶蹄類和一些較大型的古豬獸屬(archaeo-therium)等。彎齒獸次目包括先炭獸(anthracokergx)、溝齒獸(bothriodon)、河馬(hippopotamus)等屬。這些化石中國都有發現。豬次目共同的基本特徵是雜食,牙齒為典型的丘形齒。犬齒大,肢骨短,多為4趾,有分離開的趾節骨。豬科化石首先出現於歐洲距今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到中世紀以後有很大的發展,現生種遍布亞、非、歐及美洲。中國已發現的豬化石有古豬(palaeo-choerus)、弓頜豬(chleustochoerus)、鐮齒豬(lis-triodon)、河豬(potamochoerus)、野豬(sus scrofa)等。

所有現生的和已絕滅的偶蹄類可分成三個亞目,即豬形亞目(suiformes)、胼足亞目(tylopoda)和反芻亞目(ruminantia)。

下屬物種

一、豬科Suidae
有5屬16種,分為3個亞科:鹿豚亞科Babyrousinae、疣豬亞科Phacochoerinae、豬亞科Suinae,分布於亞歐大陸和非洲,主要集中於非洲和亞洲熱帶地區,是豬形亞目中現存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吻部長,形成豬鼻,嗅覺極發達,犬齒髮達,雄性上犬齒外露並向上彎曲,形成獠牙,每足4趾,僅中間2趾著地。食性雜胃較簡單,不反芻。適應力強,嗅覺發達。野豬Susscrofa分布遍及歐亞大陸、非洲北部,並傳入紐幾內亞、紐西蘭、北美洲、索羅門群島,由其馴化而來的家豬Susscrofadomestica現已成為人類最種要的肉類來源,品種約有300多個,根據體型結構和主要用途分為脂肪型、醃肉型、鮮肉型或瘦肉型。
二、西貒科Tayassuidae
貒讀音tuān,同“猯”。僅3屬3種。分布於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外形和習性和豬科非常相似,但親緣關係不大。體型通常比豬小,後肢只有3趾,雖為雜食性,但比豬更適應植物性食物,胃比豬複雜,獠牙向下而非向上彎曲,是強有力的攻擊性武器,除去獠牙外,還有臭腺可用於驅敵。西貒(中美西貒)Pecaritajacu體型較小,分布於從美國西南部到中南美洲的廣大地區,從森林到半荒漠地區都能見到,是最常見的種類。白唇西貒Tayassupecari分布於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一帶,體型較大,成大群活動,戰鬥力強。草原西貒Catagonuswagneri分布於南美洲查科草原,原認為已滅絕,但在20世紀70年代重新發現,是美洲最後發現的大型動物,也是最珍貴的西貒。
三、河馬科Hippopotamidae
僅2屬4種。分布於非洲。包括倭河馬屬Hexaprotodon的倭河馬(矮河馬)H.liberiensis和馬島倭河馬H.madagascariensis,河馬屬Hippopotamus的河馬H.amphibius和勒氏河馬H.lemerlei。河馬體型巨大,體長4米,肩高1.5米,體重約3噸,軀體粗圓,四肢短,腳有4趾,頭碩大,眼、耳較小,嘴特別大,尾較小,下犬齒巨大,長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較厚,約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膚裸露,呈紫褐色;生活於非洲熱帶水草豐盛地區,常由10餘只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隻的大群,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胃三室,不反芻,性溫順,懼冷喜暖,善游泳,可沿著河底潛行5~10分鐘;在交配季節,雄性間時有爭鬥,妊娠期約8個月,每胎1仔。哺乳期1年,4~5歲性成熟,壽命30~40年。倭河馬體短小,體重僅200千克左右,體長1.5米,高0.8米,分布於西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的密林沼澤、溪流中,單獨或成對活動,數量稀少,較為珍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