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新世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最後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與新近紀的中新世(Miocene)之間。比起其它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是良好的識別方式,但其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有些不確定。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種類增加並不明顯。

基本信息

簡介

(圖)漸新世
漸新世
生物發展史上稱從六千五百萬年前到現代時間段為新生代,這包括地史上的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又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五個時期。

漸新世是第三紀的第三個世,約開始於3650萬年前,結束於2330萬年前。漸新世時形成的地層漸新統 ,位於始新統之上、中新統之下。

1833年,英國C.萊伊爾把第三紀分成始新世中新世上新世.1854年,E.von 貝利希在德國發現早於中新世、晚於始新世的沉積物,從而提出漸新世。當時特提斯海周圍熱帶植物繁茂,德國的大部分地區溫暖潮濕,因此 ,形成大規模的褐煤。在漸新世時海生動物有孔蟲和貨幣蟲占優勢,陸生無脊椎動物豐富多樣。在波羅的海區有許多昆蟲,如蝴蝶蜜蜂螞蟻蜘蛛。陸生脊椎動物也豐富多樣,分布於北美、歐洲非洲和亞洲。

比起其他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是良好的識別方式,雖然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有些不確定。漸新世(Oligocene)之名,詞源來自希臘文字ὀλίγος(oligos,“少”之意)和καινός(kainos,“新”之意),即表示在始新世噴髮式的進化之後,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種類增加並不明顯。
漸新世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是一條連線“炎熱的始新世時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態系統更具有現代特徵的中新世”的紐帶。漸新世時期生態系統發生的一個重要改變是草原在全球的擴張,而熱帶闊葉林則萎縮至赤道一帶。
標誌漸新世開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稱為大置換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當時歐洲的動物群,除了區域性的嚙齒類動物和有袋類動物之外,都被來自亞洲的動物群所取代。漸新世和中新世則沒有顯著的全球性事件為其分野,而是各個地區相繼從較溫暖的漸新世晚期(2,600-2,300萬年前)進入較寒冷的中新世。

時期劃分

漸新世分為兩個時期:

晚漸新世(Chattian) (28.4 ± 0.1 – 23.03 百萬年)
早漸新世(Rupelian) (33.9 ± 0.1 – 28.4 ± 0.1 百萬年)

前一世 地質時代 後一世

始新世← 漸新世 →中新世

古地理

在這段時期,各大洲繼續飄移向它們目前所在的位置。南極洲越來越孤立,並最終成為一個永久性的冰封大陸。

北美洲西部的造山運動仍在繼續;非洲板塊持續向北擠壓歐亞板塊,阿爾卑斯山脈隨之開始隆起,並將特提斯洋的殘餘部分與大洋隔離開。在漸新世早期,歐洲遭遇到了短期的海洋入侵,這種狀況在北美洲則較少發生。漸新世早期在北美洲和歐洲之間似乎仍有陸橋相連,因為這段時期這兩處的動物區系仍然十分相似。

在漸新世的某段時間裡,南美洲最終與南極洲分離,並漂向北美洲;這也使得南極洲環流得以暢通無阻,最終使南極大陸的溫度急劇下降。

氣候

古近紀時期全球氣溫持續下降的趨勢在漸新世被打斷,在40萬年之間氣溫急劇下降8.2℃之後進入了一段長達700萬年的氣溫平穩震盪期。這段平穩震盪期從3,250萬年前開始,至2,550萬年前結束。漸新世的氣候變遷包括全球冰量的增加、海平面的下降(降幅達55米,從3,570萬年前至3,350萬年前)和氣溫的平穩變化。之後,在2,800萬年至2,600萬年間,隨著LaGaritaCaldera超級火山的爆發,這段氣溫平穩震盪期隨之結束。不過,漸新世和中新世更替期間的氣候仍然比較穩定。

植被

被子植物繼續在全球擴張;熱帶亞熱帶森林則被溫帶落葉林所取代。開闊的平原沙漠面積較之原來擴大了許多。草原也從始新世時期的河岸地帶發展至開闊地帶,但仍未發展至今日熱帶和亞熱帶大草原之規模。

北美洲,亞熱帶物種,如今日的荔枝和腰果等,占據著主導地位;而山毛櫸薔薇屬和松屬植物亦十分常見。帶有豆莢的豆科植物、莎草科植物和蕨類植物都繼續繁衍興盛。

動物種類

漸新世生物漸新世生物
除了澳大利亞,在其他各洲都有發現重要的漸新世陸生動物。更多的開闊地形使得動物向大型化趨勢發展。海洋動物和北方各大陸的陸生脊椎動物都具有了很多現代特徵,這更可能是因為古老物種在這個時期逐漸滅絕,而非現代物種進化的結果。這個時期的許多物種,如馬科、巨豬科、犀科、岳齒獸科和駱駝科動物都變得更善於奔跑,以適應始新世時期的森林衰退之後形成的平坦開闊地形。

漸新世時期,南美洲與其他大陸相互隔離,在其上發展出了十分特別的動物區系,南美洲成為了許多奇異動物,如焦獸目、閃獸目、滑距骨目和南方有蹄目動物的繁衍地。Sebecosuchian鱷魚、駭鳥和肉食性有袋類動物,如袋鬣狗科動物,仍是占支配地位的捕食者。雷獸在漸新世最初階段就已經滅絕了;而到了漸新世結束之時,裂齒類動物則在非洲和中東之外的地區消失了。多瘤齒獸目動物,作為一個古老的原始哺乳動物譜系,也在漸新世滅亡了。漸

鬣齒獸鬣齒獸
新世出現了一系列的奇異動物。美國的白河荒地原來即是一片半乾旱草原,這裡是許多不同種類的區域性動物,如古豬獸、駱駝科動物、犀科動物、中新馬屬動物、獵貓科動物和原角鹿科動物的繁衍地,這裡還曾出現了早期的犬科動物黃昏犬。岳齒獸科動物作為北美洲特有的物種,在漸新世時期得到了廣泛的分布。這時的亞洲大陸上巨犀亞科十分繁榮,其中的長頸副巨犀則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漸新世的海洋動物與現今的物種十分相似,如雙殼綱動物。不過這個時期發現的海洋動物化石沒有始新世和中新世豐富。鬚鯨和齒鯨已經在這個時期出現,而他們的始祖古鯨亞目動物由於缺乏回聲定位能力(這種能力在當時海水變冷和變渾濁的情況下十分有用),種群開始衰退,造成其消亡的原因還包括氣候變化、來自現代鯨類和亦在該時期出現的頁鯊的競爭。早期的鏈齒獸目動物,如河馬眼索齒獸(Behemotops),其化石最早即出現在漸新世。在漸新世末期,由其與熊和水獺近似的始祖進化而來的鰭足類動物可能出現了。

三達河組

漸新世漸新世
蒙古中部地區的三達河組(Hsanda Gol Formation)是亞洲漸新世陸相地層的經典地層之一。

三達河組的沉積岩層現被分成兩個岩性段:上部早漸新世晚期—晚漸新世山地段(Shand Member)和下部早漸新世早期塔塔爾段(Tatal Member);兩岩段間有時夾有Khar Khoroo玄武岩層(Bryant and McKenna,1995;Meng and McKenna,1998)。該玄武岩層的時代用40Ar/39Ar法被確定為距今31。5 Ma(Hock et al。,1999,他們稱其為Basalt Ⅰ)。

三達河組中產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特別是嚙齒類化石(Matthew and Granger,1923;Kowalski,1974;Russelland Zhai,1987;Hock et al。,1999)。在三達河組中採集到一批嚙齒類化石,其中包括松鼠和山河狸2科的化石。

松鼠

現生的松鼠科分異很大,而且大多數都分布在亞洲。然而,松鼠科化石在古近紀時在北美和歐洲卻很豐富。在北美出現於晚始新世,在漸新世時已明顯分異;在歐洲出現於早漸新世,在中新世時分異很大。相反,亞洲古近紀的松鼠化石卻發現得很少,標本也很破碎。已報導的只有3件標本。2件產自黨河下游地區:Bohlin(1946)報導的晚漸新世的Sciurus sp。,標本只是2枚單個臼齒(M3和m2);王伴月、邱占祥(2004)報導的早漸新世的黨河鮮松鼠(Oligo-sciurus dangheensis),標本只是一段帶m1~2的下頜骨。還有一件是Minin(2004)報導的蒙古漸新世的三達河克熱姆鼠(Kherem hsandgoliensis),標本也只是一段帶m1~3的下頜骨。

松鼠化石產自蒙古國巴彥洪戈爾省的塔石蓋貝(Tashgain Bel)地點的三達河組上部山地段,時代為早漸新世晚期—晚漸新世。這批松鼠化石標本包括1件具P3~M3的上頜骨(PC 36-9)和2段下頜骨(PC 36-10和PC 36-11)。這是亞洲古近紀已知的最好的一批松鼠化石標本,代表松鼠科Kherem屬的一新種:亞洲克熱姆鼠(Kherem asiatica sp。nov。)。其主要特徵是頰齒較大,較寬;下內尖的高度和下次尖的大小從m1到m3變化不大,彼此相近;下內脊較明顯;下內尖較明顯,與下後邊脊間有淺溝分開等。K。asiatica的形態特徵表明,Kherem屬應歸入北美的Cedromurinae亞科。新的發現表明,亞洲漸新世的松鼠已發生了分異,至少可分為3支。以Kherem為代表的一支,與北美早期的cedromurines有較近的系統關係。它可能是由類似於北美Oligospermophilus的種類演化並遷徙到亞洲來的。

山河狸

現生的山河狸只有一種(Aplodontia rufa),僅生活在北美西部沿海地區。但從始新世到中新世,山河狸卻遍布全北區。它們在北美較繁盛,分異大,但在亞洲發現得很少。在亞洲漸新世地層中雖曾報導過3屬4種山河狸化石,但材料都很少(prosciurus ordosicus和P。?shantun-gensis均只有一枚單個的牙)。山河狸化石在蒙古漸新世地層的新發現表明,亞洲漸新世的山河狸化石比已知的要豐富。該山河狸化石分別采自蒙古南戈壁省Shunkt地點的山地段和前杭愛省UlaanKhongil(=Tatal Gol)地點的塔塔爾段。它們代表原松鼠屬的3類:蒙古原松鼠(新種)(Prosci-urus mongoliensis sp。nov。)、蒙古原松鼠(相似種)(P。cf。P。mongoliensis)和小原松鼠(新種)(P。pisinnus sp。nov。)。蒙古原松鼠的主要特徵是下頰齒的下中附尖與下後附尖脊連,下中尖發育較弱,下外中脊弱或無;p4無下前邊尖和下前齒帶;ml具從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和m3的下後脊Ⅱ較發育;下次脊在p4和m1後彎,與下後邊脊連,在m2和m3橫向,伸達下外脊等。

蒙古原松鼠(相似種)與蒙古原松鼠的區別是:頰齒尺寸較小,p4具明顯的下外中脊,p4和m1的下次脊彎曲度較緩,m1缺從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3的下後脊Ⅱ較短等。小原松鼠的主要特徵是:個體較小;齒冠較低;下臼齒的下中附尖孤立;下頰齒的下次脊橫向、較低,與下外脊連,下中尖和下外中脊均較明顯,下次尖明顯向前頰側延伸,具明顯的齒帶等。蒙古漸新世嚙齒類化石的新發現表明,亞洲漸新世的松鼠和山河狸與北美的關係要比與歐洲的近。

海洋

海洋持續變冷,特別是在南極洲附近。

災難事件

有記錄的外星體撞擊事件:加拿大,努納武特,2,300萬年前,隕石坑直徑24千米。
超級火山爆發事件:美國,科羅拉多,LaGaritaCaldera超級火山,2,780萬年前,噴發量大於5,000km³,火山爆發指數9.2。

地質年代參照表

宙代紀世年代開始

百萬年前(GSSP)主要事件

顯生宙新生代新近紀全新世0.011430±0.00013人類繁榮

更新世1.806±0.005冰河時期,大量大型哺乳動物滅絕

人類進化到現代狀態

上新世5.332±0.005人類的人猿祖先出現

中新世23.03±0.05?

古近紀漸新世33.9±0.1大部份哺乳動物目崛起

始新世55.8±0.2?

古新世65.5±0.3?

中生代白堊紀??恐龍的繁榮和滅絕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地球上45%生物滅絕

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出現

侏羅紀?199.6±0.6?

三疊紀?251.0±0.7?

古生代二疊紀??二疊紀滅絕事件,地球上95%生物滅絕

盤古大陸形成

石炭紀?359.2±2.5?

泥盆紀?416.0±2.8?

志留紀?443.7±1.5?

奧陶紀?488.3±1.7?

寒武紀?542.0±1.0?

元古宙新元古代成冰紀?630+5/-30多細胞生物出現

拉伸紀?850?

中元古代狹帶紀?1000?

延展紀?1400?

蓋層紀?1600?

古元古代固結紀?1800?

造山紀?2050?

層侵紀?2300?

成鐵紀?2500?

太古宙新太古代??2800第一次冰河期

中太古代??3200?

古太古代??3600藍綠藻出現

始太古代??3800?

冥古宙早雨海代???地球上出現第一個生物---細菌

酒神代???古細菌出現

原生代???地球上出現海洋

隱生代???地球出現

地質時代百科


地質年代參照表

宙|宙年代開始
百萬年前(GSSP)
主要事件
顯生宙新生代新近紀全新世0.011430 ± 0.00013人類繁榮
更新世1.806 ± 0.005冰河時期,大量大型哺乳動物滅絕
人類進化到現代狀態
上新世5.332 ± 0.005人類的人猿祖先出現
中新世23.03 ± 0.05
古近紀漸新世33.9 ± 0.1大部份哺乳動物目崛起
始新世55.8 ± 0.2
古新世65.5 ± 0.3
中生代白堊紀99.6 ± 0.9恐龍的繁榮和滅絕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地球上45%生物滅絕
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出現
侏羅紀199.6 ± 0.6有袋類哺乳動物出現
鳥類出現
裸子植物繁榮
被子植物出現
三疊紀251.0 ± 0.7恐龍出現
卵生哺乳動物出現
古生代二疊紀299.0 ± 0.8二疊紀滅絕事件,地球上95%生物滅絕
盤古大陸形成
石炭紀359.2 ± 2.5昆蟲繁榮
爬行動物出現
煤炭森林
裸子植物出現
泥盆紀416.0 ± 2.8魚類繁榮
兩棲動物出現
昆蟲出現
種子植物出現
石松和木賊出現
志留紀443.7 ± 1.5陸生的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488.3 ± 1.7魚類出現;海生藻類繁盛
寒武紀542.0 ± 1.0寒武紀生命大爆炸
元古宙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紀630 +5/-30多細胞生物出現
成冰紀850發生雪球事件
拉伸紀1000羅迪尼亞古陸形成
中元古代狹帶紀1200
延展紀1400
蓋層紀1600
古元古代固結紀1800
造山紀2050
層侵紀2300
成鐵紀2500
太古宙新太古代2800第一次冰河期
中太古代3200
古太古代3600藍綠藻出現
始太古代3800
冥古宙早雨海代地球上出現第一個生物---細菌
酒神代古細菌出現
原生代地球上出現海洋
隱生代地球出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