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雄王國遺址

象雄王國遺址

象雄王國遺址位於那曲尼瑪縣文部鄉辦事處不遠的窮宗,這裡的大片遺址即是象雄都城之所在。象雄遺址,建於山腰,石頭建築,規模宏大。。古老的象雄王國曾經在青藏高原顯赫一時,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佛教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就形成於此時。 古象雄王國是有著一萬八千年悠遠歷史,雄霸在雪域高原輝煌鼎盛的古老文明。古象雄王朝曾統一了號稱十八萬戶部落的十八國,建立起了威震中亞的強大的古象雄王國,並經歷了有影響的十八代象雄王朝,象雄王朝鼎盛之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人口眾多,疆域遼闊。公元8世紀象雄被吐蕃王朝所滅。如今與著名的達果雪山、當惹雍錯並存的象雄遺址存有無數斷壁殘垣,供人憑弔和觀光。

基本信息

簡介

古象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古象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

古老的象雄王國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發祥地,從國王到百姓全民信奉雍仲本波佛教,本教文化其實也就等同於象雄文化。象雄文化就是一切藏族文化的源頭,雍仲本教就是一切佛法和佛教文化的本源。輝煌燦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的廣泛傳播而發展起來的。古象雄佛法是古象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所傳教的如來正法,也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 ,古象雄佛法既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西藏民族傳統文化與藏傳佛教的源泉和一切佛法的總根源。

古象雄佛法在古象雄傳統文化中居於最至高無上的位置,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佛法,更是一切佛法的總根源。遠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一萬多年,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許多千古之謎。難怪今天有許多人煞費苦心仍找不到有關象雄文化遺址的蛛絲馬跡,這也許正如一位作家所說"象雄是遊牧民族。它不屬於土地的文明"。

幸饒彌沃如來佛祖的後裔幸饒彌沃如來佛祖的後裔

象雄王國的都城據本教傳說是在被稱為瓊隆銀城的地方,瓊隆在今阿里扎達境內。扎達土林中確實有不少早期的人類洞窟遺址和岩畫。在那曲尼瑪縣文部鄉辦事處不遠的窮宗有大片遺址,也被稱為象雄都城之所在。窮宗附近的當惹雍錯是苯教徒最看重的神湖,湖邊今存一建於懸崖山洞中的寺廟——玉本寺,相傳為本教最古老的寺廟,香火尤盛。

象雄王國信奉雍仲本教。 史載雍仲本教的締造者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之師)是象雄第一代王。窮宗地方達果山脈中段以西處,規模可觀的遺址群背依達果雪山,西臨當惹雍錯,地勢雄奇,富有王國都城之氣勢。遺址總占地面積1平方公里,似一扼險而踞的大石堡山寨。由於臨近大湖,遺址附近草場小氣候特徵明顯,降水量多,牧草豐美,盛產優質的克什米爾小山羊,在這裡時可發現藏北牧人的圍帳。

窮宗距文部村約20公里,可由尼瑪驅車到達。上述兩地是否象雄之都尚需考證,但它們有一共同點,那就是都曾處於象雄強勢範圍之內。

象雄文明

象雄王國遺址象雄王國遺址

在一萬八千多年前的阿里地區,曾有數個少數民族部落建立的王國,其中最昌盛的除吐蕃外,就要數信奉“雍仲本教”、實力強大的象雄王國了。象雄,在當地語言中意為“大鵬之地”。象雄,漢史記載“單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專家考證,古代象雄人即以大鵬為圖騰。象雄鼎盛之時,正值中原地區唐朝,當時稱象雄為“大羊同國”。古書記載,象雄沒有文字,但據許多中外藏學家的研究與現存遺蹟證明,這一條並不準確。

象雄文象雄文

根據對當地人名、地名的研究,現阿里地區的許多地名皆為古象雄語遺留下來的;研究認為,當時(在松贊乾布創造藏文之前)象雄的本教師們就用自己的文字書寫了經書。後來吐蕃征服象雄地區,推廣佛教與藏文,象雄文失傳。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西藏傳統土著宗教“本教”的發源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許多千古之迷。難怪有許多人煞費苦心仍找不到有關象雄文化遺址的蛛絲馬跡,這也許正如一位作家所說“象雄是遊牧民族。它不屬於土地的文明”。

阿里地區的崗仁波齊阿里地區的崗仁波齊

象雄古國是吐著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國家。它的疆域西起阿里地區的崗仁波齊,是為上象雄;東至今昌都丁青,是為下象雄;橫貫藏北的尼瑪、申扎一帶是中象雄。象雄王宮就建在當惹雍錯湖邊。象雄王國與古代波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象雄信奉雍仲本教。

象雄王國崛起於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的年代至少先於吐蕃六部結盟兩個世紀,按同一時期的雍仲本教經典描敘,阿里、拉達克(克什米爾一帶)等地是“內象雄”,是核心地帶衛藏(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等地為·中象雄”;多康(那曲、安多、昌都)等地為“外象雄’。勢力範圍幾乎囊括了整個青藏高原,又跨青海、四川的部分地區。嚴格來說象雄還不是國家,只是一個較大、較強的部落聯盟。其後,蘇毗、吐蕃先後興起於藏北與山南,逐步削弱了象雄的勢力。三大部落彼此互有戰事,成三足鼎立之勢。

象雄王國的最後一代國王李迷秀是被赤松德贊串通了其王后,在他祭湖的時候將其暗殺,導致了象雄的滅亡。象雄當時已經擁有高度的文明,曾創立自己的文字,並且是雍仲本教的發源地。其文字與古克什米爾及古旁遮譜(印度古邦)的文字有關聯,晚於象雄文出現的藏文也曾經借鑑。

據考古學研究和史籍記載,象雄在公元前10世紀就已在西藏高原的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的偏僻角落中崛起,且早於吐蕃與唐朝建立關係。在公元6-7世紀,象雄已是以牧為主,兼有農業。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發祥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象雄王朝鼎盛之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爾和拉達克。後來,吐蕃逐漸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八世紀時,徹底征服了象雄。從那時起,象雄王國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獻、宮殿遺址等至今無從考證,留下了千古之疑。

遺址風貌

象雄王國遺址象雄王國遺址

窮 宗距文部鄉辦事處約20公里,地處達果山脈中段以西,有約1平方公里的大片遺址即是象雄王國遺址之所在。遺址沿路的山壁便是王宮的天然防禦工事,有些地域用鵝卵石夾層夯高。頂部較為平坦,並有大量的戰壕、暗道的遺蹟。山壁東西兩端矗立著巨大的土石結構的城牆殘體,有幾米高,可見當時城防之固。暗道已基本倒塌,但仍能辨出暗道一通王宮,一通山壁外牆,遺址規模宏大的遺址群背依達果雪山。窮宗也是雍仲本教的一座神山,繞山一圈據說會福澤無量,但要注意得逆時針來繞。

窮宗地方達果山脈中段以西處。遺址總占地面積1平方公里。在這裡,藏北牧人的圍帳時可發現。

近觀象雄王國遺址,一渾圓石山兀立於港灣內側,與周圍山體均不相連,望之有王者之風。此山便是窮宗山。18000多年前,象雄王國便依山附勢建在此山之上。當年宮闕連宇,氣勢如虹的王宮已無半點蹤跡可尋。在窮宗山靠湖一側仍留有閱兵台及廣場的痕跡。來時的山壁便是王宮的天然防禦工事,並經過人工用鵝卵石夾層夯高。頂部甚為平坦,並殘留有大量的戰壕、暗道及藏兵之所。山壁東西兩端均有巨大的土石結構的城牆殘體,厚1米,高數米,可見當時城防之固。暗道已基本坍塌,但仍可清晰看出暗道一通王宮,一通山壁外牆。當敵軍圍攻城池之時,可從暗道潛出掩殺敵軍後路。當年象雄統帥指揮御故之術,象雄軍民奮起抗敵之景於此殘垣斷壁之上宛然可見。而滅掉象雄王國的並非別人,正是鼎鼎大名的松贊乾布。6-7世紀,吐著王朝興起於藏南雅礱河谷,開始了其統一西藏的戰爭過程,松贊乾布將其妹遠嫁象雄為內應,最終破末代象雄王李彌夏之政權。

象雄故都之爭

象雄王國的都城到底在哪裡?根據傳說和現代科學考證有兩個答案。一說象雄的都城據傳說是在阿里扎達境內,扎達土林中確實有不少早期的人類洞窟遺址和岩畫;二說在那曲尼瑪縣文部鄉辦事處不遠的窮宗有大片遺址,也被稱為象雄都城之所在。上述兩個地方究竟誰是象雄之都,見仁見智。無論如何它們都同處在象雄的勢力範圍內。

據本教傳說,象雄都城是在被稱為“瓊隆銀城”的地方,瓊隆在阿里扎達境內,扎達土林中確實有不少早期的人類洞窟跨越和岩畫,加之雍仲本教又是象雄人的信仰,這一推斷具有較高的權威性。

但據專家考證,在那曲尼瑪縣文部鄉辦事處附近的窮宗有大片遺址,最有可能是象雄都城之所在。史載本教的締造者幸繞彌沃如來佛祖是象雄的第一代王,而窮宗附近的當惹雍錯是本教徒最看重的神湖,湖邊今存一建於懸崖山洞中的寺廟-玉本寺,相傳為本教最古老的寺廟。窮宗地方達果山脈中段以西處,有一處規模可觀的遺址群,背依達果雪山,西臨當惹雍錯,地勢雄奇,富有王國都城之氣勢。遺址總面積一平方公里,像一座雄踞當關的石堡。上述兩地是否象雄都城尚需進一步考證。

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

古象雄佛法起源於一萬八千年前的古象雄王朝。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所傳教的如來正法,也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 。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是以顯宗、密宗、大圓滿的理論為基礎,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濟世救人、導人向善、有著自己圓滿成佛竅訣的佛陀教育,也是古象雄王國的國教,全民信奉。輝煌燦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的廣泛傳播為主線而得以發展的。由於“古象雄文明”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

古象雄佛法在西藏傳統文化中居於最至高無上的位置,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佛法與一切萬法之源。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課題。

史載雍仲本教的締造者幸繞佛祖是象雄第一代王。在窮宗象雄王國遺址附近的當惹雍錯,是本波教徒最看重的神湖,湖邊的寺廟——玉本寺,是雍仲本教最古老的寺廟,香火依舊旺盛,創於象雄的原始佛教雍仲本教曾作為吐蕃王的典籍,由於歷經法難,後幾乎蕩然無存。據說在文部的一座寺廟裡還保存著一部分由象雄文寫就的雍仲本教經典,而且是用鷹嘴蘸血寫成。但這是一般人無法看到的。後來的吐蕃頁信奉雍仲本教,自松贊乾布是開始信奉佛教,文成公主入藏更是帶入大量佛教典籍。松贊乾布為了更有利於自己的統治,也為向唐王朝表忠心,打算廢除象雄佛教。自此,印度佛教成為吐蕃的正教。

古象雄佛法的經書文獻資料多達幾千部之多,僅大藏經《甘珠爾》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丹珠爾有三百九十多部,總匯了藏民族的本土文化知識,是一部相當於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書。

象雄苯教

象雄信奉苯教

史載苯教的締造者辛繞是象雄第一代王。在窮宗象雄王國遺址附近的當惹雍錯,是苯教徒最看重的神湖,湖邊存一建於懸崖山洞中的寺廟——玉本寺,相傳為苯教最古老的寺廟,香火依舊旺盛,史載象雄第一代王就是苯教的締造者辛繞。創於象雄的原始宗教苯教曾作為吐蕃王的典籍,由於佛苯之爭,後幾乎蕩然無存。據說在文部的一座寺廟裡還保存著一部分由象雄文寫就的苯教經典,而且是用鷹嘴蘸血寫成。但這是一般人無法看到的。

旅遊貼士

最佳旅遊時間:

屬亞寒帶氣候區,高寒缺氧,氣候乾燥,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0.9℃至-3.3℃,年相對濕度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852.6-2881.7小時,全年無絕對無霜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間,是乾旱的颳風期,這期間氣候乾燥,溫度低下,缺氧風沙大,延續時間又長,5至9月相對溫暖,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期間氣候溫和,風平日麗,降雨量占全年的80%,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約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這個季節,這時的草原一片青綠,萬物茂盛,人歡畜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