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雄國

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象雄已是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並一直統治到6世紀末。 現在,懂象雄文的人幾乎無存,就連阿里也是如此。 在苯教8000年的歷史中,作為象雄的中心地阿里,很可能有眾多的部落、部族生活在這兒。

雄國據史載,阿里古為象雄國。
在中國歷史上的公元五世紀以前,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曾經存在一個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高度發達的古象雄國,最輝煌的時候,象雄國的國土西抵克什米爾,南至拉達克(今印度北部邊界),中為西藏高原大部地區,北至青海高原,東至四川盆地,是當時是青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據有關的歷史文獻資料記載:象雄國曾有一支九十九萬人的軍隊,按其所算,國民當有數百萬員之眾。
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象雄已是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並一直統治到6世紀末。到吐蕃聶赤贊普時代,隨著雅隆、蘇毗等部落的興起,象雄才逐漸削弱。
漢文史籍中,所謂的“羊同部落”,即指象雄。如《冊府元龜》載:大小羊同,東接吐蕃,北直於闐,東西千餘里,精兵八九萬……
《東釋迦方誌》中,又稱為"東女國",記載道"……東西地長,即東女國、非印度攝,又即大小羊同國,東接吐蕃,西接三波河,北接于闐。"
據藏史料《瑪法木措湖歷史》載,象雄分十八部,有十八君主。在最後一個象雄國王李迷夏被松贊乾布吞滅之前,象雄一直是一個獨立王國,還創造了獨特的象雄文。
《漫話古西藏》一書說,“象雄”一詞,在象雄語中意為鵬地,即大鵬鳥之地。根據古象雄人以大鵬鳥為圖騰的情況來看,上述解釋,完全可信。象雄在10世紀以前的眾多王臣和60個地名,均為象雄語,現代人藏文水平再高,也難解其意;阿里地區至今仍沿用象雄時代的地名,如扎達人舉例說“底”一字音就是象雄語中的“水”,臨水之地多加此字,便如,底雅、底扎、底加木、曲木底等,沿用至今。
前輩藏學家,義大利學者杜齊教授認為,岡底斯中的“底斯”為象雄語。但在10世紀以後,吐蕃王室後裔統治象雄,傳播佛教,通用藏漢文,將象雄逐步同化。
在公元7世紀初,吐蕃王松贊乾布在未創造藏文之前,象雄的苯教徒們,就用象雄文繕寫苯教經;宣道於吐蕃七赤王(公元前後)朝代,就松贊乾布時代而言,在未造藏文之前,松贊乾布派人帶書信向尼泊爾和唐朝救婚,當時很可能就用象雄文寫成書信。
現在,懂象雄文的人幾乎無存,就連阿里也是如此。不過,隨著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的努力,相信象雄文之謎,總有一天會揭開。
在公元二三世紀時,象雄分為上中下三區。
上區:在岡底斯山西面步行三個月路程之外的波斯、拉達克和巴拉一帶。在這塊土地上而大小32個民族,如今已被外族占領(擬指克什米爾地區)。
中區:在岡底斯山西步行一天的路程之外,這裡有象雄國的都城--穹隆銀城堡,曾為象雄18國王統治。因為這塊土地東南和吐蕃接壤,有時也受吐蕃的管轄。
下區:是以穹保六峰山為中心的一塊土地,也叫松巴靜雪,包括39個部族和北嘉25族。現為那曲地區安多縣大部地區,絕大部分牧民至今還信仰苯教。
漢史載,象雄一般分為大、小羊同之稱(後更名為阿里,指疆域或臣民,本意為贊普嫡系後裔之疆域或臣民。
當時的象雄有18萬戶;在仁波山峰修法典的米拉就有5225人,首席就是平措嘉措,據《象雄年續》說:……象雄有一支99萬人的軍隊;《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中說:……根據軍隊的比例,象雄人口應不低於一千萬。這些,足以證明當時阿里是如何繁榮,與今天阿里地區7萬多人口,形成鮮明的對比。
古象雄與今阿里人口成反比,這到底是為什麼?人口巨減的原因確實是個謎!據分析,大致有以下原因:1、部落、王朝之間頻繁的戰爭;2、因海拔升高,導致環境、氣候等方面不斷惡化,就發生人口大遷移(據有關資料、語系、人種等方面,現今的印第安人很有可能就從西藏遷去);3、當時的醫療條件非常差,人、畜患上瘟疫等病症,導致大批人員死亡;4、藏傳佛教特別興盛,很多人寺成為喇嘛或尼姑,不能結婚與生育、繁育後代,久而久之導致或影響人口減少;5、自然災害(如雪災、旱災、水災)等原因;6、生產力低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薄弱;7、殺牧祭神的陋習影響了農牧業的發展……
《西藏王臣記》載:上部阿里是大象與野獸區。現在森林已消失,大象在阿里已無跡可尋,這不能不說是阿里蒼桑變遷的佐證。
當時,交通也相當發達,共有道路4條之多,如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北絲綢之路等。
藏學專家研究得出,古象雄並非像今日偏僻封閉。那時,阿里依靠喜瑪拉雅山與岡底斯山之間開闊的綠色走廊,以及南部的孔雀河,西部的象泉河,這三條通道,開通了與外部世界的交往。
此時此刻,行走在阿里高原上的人們,因舉目皆荒涼,很難而所謂的文化長廊的歷史感覺了。
象雄民眾,居帳篷和洞穴,以畜牧為業,以牛羊為食。松贊乾布之妹嫁給象雄王李迷夏之後,用美妙的歌聲唱道:"我們的一份飲食是魚和麥子,吃也吃不完。"這說明,象雄時期,除畜牧業之外,還兼而農業,且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在苯教8000年的歷史中,作為象雄的中心地阿里,很可能有眾多的部落、部族生活在這兒。一些專家認為,若干年以前的阿里之東應是豐饒的大草原,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沿岸,曾有森林分布,應有比較發達的農業,若干年才退化至現樣。
如今的阿里,空蕩蕩的大山、無人區、大戈壁,很難想像這裡曾繁華過、熱鬧過、輝煌過,更難相信曾有個象雄時代,繁榮昌盛了幾千年。
公元7世紀,吐蕃征服雅隆、蘇毗等地之後,試圖兼併象雄,並一直尋找機會。
剛好在公元644年,松贊乾布之妹賽瑪噶被象雄冷落。在王妹的激勵下,松贊乾布發兵攻打象雄,象雄為吐蕃所滅,分其部眾人馬。至此,松贊乾布統一了全藏。
公元653年,吐蕃派布金贊、瑪空任象雄之"岸布"(首領),徵收象雄各部賦稅。公元677年後,象雄判服無常,雙方持續了很長時間的戰鬥。8世紀中葉,赤松德贊時期,吐蕃才完全征服象雄,以1萬精兵戰勝象雄10萬之眾。
但象雄以特別的形態存活至今:新疆的塔什庫爾乾、青海安木多地區等,至今仍有些部落宣稱是象雄後裔,在語言、風俗方面保留了祖先痕跡;更不用說在藏區,象雄從古至今一直以其強有力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燦爛的藏文化,淙淙運行在藏民族血液中。
象雄文化,可把西藏歷史向前推進幾千年,並具而本民族豐富多彩的特徵,是我國多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松贊乾布以前,"吐蕃尚無文字",以"刻木結繩"。可見象雄文字,早於吐蕃之前,其價值可想而知。象雄文化,在當今深受國內外專家、學者青睞,並建立了專門研究機構。
象雄之後,阿里成為吐蕃的西門戶,由此通道往北,吐蕃勢力長驅直入,其軍事和經濟實力,足以抗衡阿拉伯哈里發帝國和中原唐王朝。
阿里地區有較大存量的古人類活動遺址。在班公錯所在地的日土縣境內以及瑪旁雍錯湖區一帶,早期人類活動時期的岩畫及洞窟居住點等遺留豐富。從出土器具特別是石制器具的年代可推知,阿里地區在舊石器時期晚期即有了人類活動。他們的生產生活場景,包括狩獵、放牧、採集、歌舞、戰爭、慶典、原始信仰儀式、圖騰、生殖以及社會階層劃分等,在豐富的岩畫遺存中有較為充分的展現。
象雄是現在已知的阿里地區最古老的古國。從各種史料及研究成果來看,象雄古國的勢力中心在今阿里一帶。在西藏古代歷史上,象雄國是一個有著廣闊地域並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部落邦聯制王國,其源起早於吐蕃。
公元七世紀時期,松贊乾布所統領的吐蕃王朝空前強大,迅速擊破包括象雄在內的周邊部落而統一全藏。此前的藏北阿里高原一帶則一直是象雄國的中心轄地。象雄國大約興起於公元前四世紀前後,至七世紀滅國先後延續千年,幅員極闊,有上象雄和下象雄之分。其大致地域包括今克什米爾、印度和尼泊爾部分地區、阿里高原、羌塘以及喜馬拉雅山山南麓西南側(今日喀則吉隆等地)一帶谷地。
在以崗底斯山為中心的阿里普蘭、扎達一帶的河谷及湖區,現遺有大量古城堡遺址,如普蘭縣境內的猛虎城堡、門香老鼠城堡、麻邦波磨城堡以及扎達縣扎不讓區內的眾多城堡遺址等。噶爾縣門士鄉境內的穹窿銀城在一些史書中被記載為象雄國的都城。除大量城堡遺址以外,該區域內還遺有大量苯教徒修行洞遺址。象雄國基本上是一個以信奉苯教為主體的聯盟制邦國。而崗底斯山主峰崗仁波齊峰及附近的瑪雍錯地方,又正是苯教所推崇的聖地中心。這更進一步證明阿里地區是象雄古國的中心。
象雄之後,阿里成為吐蕃的西門戶,由此通道往北,吐蕃的勢力長驅直入,打破了當時這片被中原唐王朝稱之為“西域”的廣闊區域間的勢力平衡,形成了西有以崇尚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哈里發大帝國、東有強大的唐室天朝、中為吐蕃的三足鼎立態勢。揉雜其間的小國如于闐、古印度各小宗國等更是多不勝數。彼時的阿里除在軍事政治方面顯得格外重要以外,它還是商貿、文化、宗教等相交融的重要地區。這種重要性為此地以的,在建立小邦國以及興盛宗教特別是藏傳佛教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九世紀下半葉,吐蕃滅佛,繼而爆發了席捲全藏的貧民大起義和王室內亂,吐蕃瓦解,進入西藏古代史中的“分治時期”。吐蕃王統的一支即吉德尼瑪袞被迫帶眾北撤阿里,並以王室正統之尊及聯姻等方式進入阿里普蘭土邦政權。後來這支地方政權逐漸強大,占據了藏西北即原象雄腹心的廣闊地域。並在此基礎上於十世紀時期一分為三,形成了拉達克、古格和普蘭蘭三個同宗然而分治的古國。
拉達克、古格與普蘭三國由外及里即形成了歷史上“阿里三圍”的地理劃分。在這三國發展的初期,因古格王國固有的實力以及借發展佛教而逐漸興盛等原因,勢力較強。它先期將普蘭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後又分化出贊秋德一支在尼泊爾北部緊鄰普蘭的宗朗地區建立了亞澤王國。之後,古格王國與拉達克王國成為主要競爭對手,征戰不斷,最終於十七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拉達克的勝出而結束。
1679年五世達賴喇嘛時期,噶丹澤旺率蒙藏聯軍攻克都城列城。在此之前,阿里眾古國與衛藏地方政權沒有很明確的隸屬關係,只是在宗教和文化方面過從甚密。1717年,清康熙大帝西征新疆準噶爾部時,拉達克王為清軍刺探準噶爾軍情,獲清廷頒賜。1822年,印度錫克族人入侵拉達克,1842年時拉達克滅國。亞澤古國1801年時被尼泊爾廓爾喀王所滅。至此,吐蕃王統西路支系所建立的諸王國盡遭覆滅,其中古格王統共傳28代。阿里在西藏噶廈地方政府統轄時期共設“四宗六本”,首府設於今噶爾縣噶爾藏布南岸的噶爾昆莎,直至西藏和平解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