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霜帝國

貴霜帝國

貴霜帝國(梵語:公元1世紀至3世紀)是曾存在於中亞的古代盛國,在其鼎盛時期(105年—250年)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綿延至裏海、阿富汗及恆河流域。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百萬士兵二十多萬,被認為是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貴霜帝國的建立,打開了南亞與中亞之間的屏障,為佛教的東傳創造了有利條件。在該銘文出土前,學界對貴霜統治者的認識幾乎全部來自於中國古籍《後漢書》和出土的貴霜帝國古錢幣,如《世界古代史》中所述,第三位國王Vima Kadphises的統治未被發現,迦膩色伽一世被推測為閻膏珍時期的印度總督,這些錯誤觀點在臘跋闥柯銘文出土後已被澄清;同時,銘文出土前還曾有一位發現了其鑄造的錢幣,但在王表中沒有位置的國王”Soter Megas“,2011年南開大學的楊巨平教授也撰文《”Soter Megas”考辨》,提出了較為合理的解釋。貴霜帝國佛教迅速傳播,丘就卻、迦膩色伽都是佛教的贊助者。

基本信息

歷史

崛起

2世紀初的貴霜帝國2世紀初的貴霜帝國

由大月氏(dà ròu zhī)五翕侯貴霜翕侯部落建立。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2世紀初,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勢力強大,為匈奴勁敵。約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漢使張騫至其國,以後往來漸密。國內分為休密、雙靡、貴霜、胖頓、都密五部歙侯。公元前177年前不久,月氏擊破敦煌附近另一個小遊牧部落烏孫,殺其王難兜靡,奪其地,難兜靡子獵驕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公元前170年左右被匈奴擊敗,西遷中亞阿姆河流域。公元前125年征服巴克特利亞(由古希臘人在中亞建立的國家),統治整個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大月氏部族一分為五,遷往東部山區,設五部翕侯統治,貴霜是其中一部。

公元1世紀中葉貴霜部翕侯丘就卻統一五部,建立貴霜帝國。丘就卻又南下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喀什米爾地區,後定都為高附(今阿富汗的喀布爾),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

鼎盛

貴霜人石像貴霜人石像

公元1世紀60年代,貴霜已統治索格狄亞那、巴克特里亞、喀布爾、坦叉始羅、犍陀羅、罽賓,可能還有西旁遮普。其後,無名王索特·麥格斯時期,貴霜向西擴展至赫拉特,控制了整個河間地區,並

羈縻了康居和大宛。公元90年,貴霜王因求漢公主,被班超拒絕,遣副王謝率軍七萬攻超,為超所敗,納禮求和。班超一直不知貴霜王名,僅以“月氏王”呼之。2世紀初閻膏珍即位,再次征服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在中亞將勢力範圍擴展至花剌子模,吞併錫斯坦,國勢大張,形成中亞的一個龐大帝國。

帝國版圖東起巴特那,西達赫拉特,南至納巴達河,北盡鹹海。都城遷至白沙瓦。183~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間,對中亞的控制減弱,康居、大宛擺脫羈縻,呼羅珊、花剌子模也脫離貴霜統治。衰敗跡象已經顯露。約213年,波調即位,貴霜勢力在中亞有所擴展,一度重新控制花剌子模,並同亞美尼亞庫斯諾依斯結盟共抗薩珊王朝。229年,他遣使至魏奉獻。233年,薩珊王阿爾達希爾一世率軍攻克錫斯坦後,經呼羅珊入花剌子模,接著攻入索格狄亞那、巴克特里亞、喀布爾、坦叉始羅,給貴霜以致命打擊。波調死後,貴霜仍保持著印度河以東地區的統治。

衰亡

貴霜帝國政權在婆蘇提婆死後,日益衰落。至公元3世紀已分裂為若干小的公國,其年代和歷史是非常模糊的。這時西亞的薩珊波斯興起,開始向中亞、阿富汗和印度擴張,貴霜的勢力益削。至公元4世紀,東印度的笈多帝國興起後,再次統一北印度。這時西北印度貴霜諸王公的殘餘勢力,便處於笈多帝國的控制之下。北方的嚈噠對大月氏貴霜殘部攻擊,貴霜從此一蹶不振。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獨立,後來(至公元5世紀)不斷受到嚈噠(白匈奴)的侵犯。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內)的殘餘小國,一般認為在公元425年為嚈噠所滅。現代印度賈特人是他們的後人。

最新研究

國內常見的貴霜帝國歷史簡介多取材於武漢大學吳於廑教授主編的《世界古代史》,但該書編纂時1993年於阿富汗發現的臘跋闥柯銘文(Rabatak Inscription)尚未出土,故國內常見的簡介內容大多不符現今國際史學界的主流認識。

這些差異主要集中在王表方面,臘跋闥柯銘文是迦膩色伽一世即位後第一年成文,明確了迦膩色伽一世之前三任貴霜統治者的姓名為:

Kujula Kadphises(丘就卻)

Vima Takto(閻膏珍)

Vima Kadphises(*無通用、公認的漢譯名,中文維基百科譯為閻珍)

同時還明確了他們三位與迦膩色伽一世(Kanishka I)的傳位都是父傳子。在該銘文出土前,學界對貴霜統治者的認識幾乎全部來自於中國古籍《後漢書》和出土的貴霜帝國古錢幣,如《世界古代史》中所述,第三位國王Vima Kadphises的統治未被發現,迦膩色伽一世被推測為閻膏珍時期的印度總督,這些錯誤觀點在臘跋闥柯銘文出土後已被澄清;同時,銘文出土前還曾有一位發現了其鑄造的錢幣,但在王表中沒有位置的國王”Soter Megas“,2011年南開大學的楊巨平教授也撰文《”Soter Megas”考辨》,提出了較為合理的解釋。

綜上,貴霜帝國歷史資料存在很多差異很大的地方,這些疑義基本都可以追溯到93年出土的臘跋闥柯銘文上,讀者須注意鑑別所讀材料的寫作時期,注意勘誤。

文化

迦膩色伽一世金幣迦膩色伽一世金幣

貴霜帝國時期,

中亞興起一批新的城鎮。灌溉技術有顯著發展,手工業有較大發展。貴霜常派使者往羅馬和中國。恆河河口、印度西海岸、索格狄亞那,巴克特里亞、喀布爾等地的貿易市場十分繁榮。貴霜成為中國絲綢、漆器,東南亞香料,羅馬玻璃製品、麻織品等貿易物資的中轉站;貴霜則輸出胡椒、棉織品和寶石等。控制商路所獲厚利為貴霜迅速勃興提供了經濟保障。

極盛時代

迦膩色伽統治時代(約公元127~147 年)這一時期,貴霜進一步向印度擴張,其勢力已達到恆河的中游地區。傳說迦膩色伽曾對沙祇城和華氏城進行過遠征。通過迦膩色伽多年的對外擴張,建立起一個縱貫中亞和南亞的龐大帝國。其領土的範圍包括中亞的錫爾河與阿姆河直到波羅奈以西的北印度大半部地區,形成為與羅馬、安息、東漢並列的四大帝國之一。帝國的首都由中亞遷至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由於帝國中心的南移,使富樓沙成為周圍達四十餘里的“城郭端直,民戶殷多”的大城市。

崇信佛教

貴霜帝國貴霜帝國

迦膩色伽崇信佛教。貴霜帝國佛教迅速傳播,丘就卻、迦膩色伽都是佛教的贊助者。迦膩色迦信奉大乘教派,從此印度佛教以大乘為主。兩漢三國時,外國僧人半數以上來自貴霜領地,他在首都建立起極其壯麗的寺院和佛塔。我國東晉高僧法顯巡禮印度時曾親眼看到過這些雄偉的建築物。他慨嘆地說:“凡所經見塔廟,壯麗威嚴都無此比。”在迦膩色伽時期,傳說在迦濕彌羅(又譯為罽賓或濕婆,即克什米爾)曾舉行過佛典的第四次結集。脅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為上首。經這次結集,使經、律、論三藏各成10萬頌,共960萬言。當東印度佛教已不是那么興旺的時候,西北印度的富樓沙卻成了佛教的中心。

保護學術

迦膩色伽保護學術。在他的宮廷里有著名的佛教哲學家馬鳴、脅尊者和世友,還有著名的醫生闍羅迦和著名的建築師阿基西勞斯。後者即在富樓沙所建的大佛塔的希臘建築師。

貴霜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而且貴霜帝國出自文明水平不高的遊牧部族,加之境內又有各種文化傳統、宗教信仰迥然相異的民(種)族,這就為東西方文化在其境內融合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融合希臘、印度傳統的犍陀羅藝術即產生、發展、成熟於貴霜時代。貴霜的文化藝術和建築對中亞有很大影響。犍陀羅藝術於魏晉時期沿絲路傳入中國。

宗教兼容並包

迦膩色伽雖然崇信佛教,但並不排斥其他宗教。在他的錢幣的背面可以看到希臘的、蘇美爾的、埃蘭的、波斯的和印度的神像。這一方面反映了他對宗教的兼容並包的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所統治的帝國是廣大的。貴霜帝國的建立,為東西方之間的經濟來往和文化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也正體現了佛教的包容性。

歷代君主

Heraios (1年-30年)

卡德菲茲一世 (丘就卻)(30年-80年),首位貴霜皇帝/ (45年~77年)

Vima Takto, ( 80年- 105年) “無名王”索特爾·麥格斯(意為偉大的救世主)

卡德菲茲二世(閻膏珍)77年~101年)/ (105年- 127年)

迦膩色伽一世(144年~173年)/ (Kanishka I) (127年- 147年)

Vāsishka (151年- 155年)

迦膩色伽二世(?~182年)/ 胡維什卡(Huvishka)( 155年- 187年)

韋蘇提婆一世 (191年-225年),貴霜王朝最後一個君主

迦膩色伽二世(226年-240年)

Vashisha (240年 - 250年)

迦膩色伽三世 (255年 - 275年)

韋蘇提婆二世 (290年-310年)

Chhu (310年? - 325年?)

Shaka I (325年 - 345年)

Kipunada (350年 - 375年)

由於過去歷史學家不能解讀佉盧文,而各國的史料的內容又有矛盾,所以,過去一直都未能就貴霜王朝的各個君主整理出一個有系統的列表出來。

貴霜帝國不是大月氏民族建立

據最新的史料證明,大月氏建立貴霜帝國是一種歷史誤解,大概的脈絡是:大月氏遷徙到阿姆河流域,打敗了原在當地的大夏人,並把大夏部族一分為五,遷到東部山地,設五部翕侯統治,各翕侯應該是原來的大夏人貴族,貴霜是其中的一部。約公元1世紀40年代時貴霜翕侯丘就卻滅其他四部,並且重新打敗月氏。其子閻膏珍將疆域擴大,建立了貴霜帝國。

影響

貴霜帝國的建立,打開了南亞與中亞之間的屏障,為佛教的東傳創造了有利條件。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方當為于闐(今中國新疆的和田市)。于闐位於塔里木盆地南道的中心,為中西交通的要道。

據《洛陽伽藍記》和《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中葉,已有迦濕彌羅的高僧毗盧折那來此傳布佛法。佛教最早傳入中國中原地區,是在西漢末年。據《魏書·釋老志》所記,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有大月氏王使伊存來長安口授佛經。

東漢以來,有不少大月氏、安息、印度和康居等國的僧人東來中國傳教。相傳最早來中國的印度高僧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們在大月氏受漢使的邀請,同來洛陽,住在白馬寺,並在這裡編譯出《四十二章經》。這是最早的漢譯佛經。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流傳,魏晉以來,中國的僧人赴西天取經者也日益增多。至南北朝時代,佛教在中國開始盛行。著名的佛教三大石窟——敦煌、雲崗和龍門,就是從這一時代開始開鑿的。它們至今仍為世界聞名的佛教雕刻和繪畫藝術的寶藏。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僧徒,各就所學,建立學派,為隋唐佛教全盛時期的到來作了重要準備。

考古發現

2012年10月,位於古絲綢之路東路北段上的寧夏西吉縣因雨水沖刷,出土了17枚經初步鑑定疑為古貴霜帝國的銅幣。出土的錢材質為銅,圓形無孔,一面是文字,一面有牛等圖案。這是寧夏第一次發現該幣種,中國國內只有新疆曾有發現。貴霜錢幣採用希臘打壓法製造,質地有金、銀、銅等材質。錢幣正面往往以文字、人物與圖案設計並重,形制千姿百態,形狀近似圓形或橢圓形等;錢幣背面常常是"貴霜化"了的希臘、伊朗和印度諸神。由於採用打壓法製造,造型多欠規整。銅質幣可能因年代久遠,流通磨損,氧化鏽蝕等原因大多品相相對稍差。新疆樓蘭遺址及和田地區曾出土發現數十枚貴霜錢幣。

古代帝國導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