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霜錢幣

貴霜錢幣是中亞地區貴霜王朝(Kushan king)統治時期所鑄造發行使用的一種錢幣,這是古代絲綢之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一種錢幣。採用希臘打壓法製造,質地有金、銀、銅等材質。錢幣正面往往以文字、人物與圖案設計並重,形狀近似圓形或橢圓形。

種類

貴霜幣-銅質貴霜幣-銅質

貴霜王朝所鑄造的錢幣有金、銀、銅質三類,其中尤以金幣數量為最大,銅幣較少,銀幣更為稀少。出土實物表明,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數千枚邱就卻錢幣中,銀幣僅有4枚,而且還是未曾實際使用流通過的銀幣。由此推斷銀幣是為紀念某一重大事件而發行的紀念幣。但有的學者認為,貴霜不使用銀幣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貴霜以前的莎加(Saka)人或安息人朝廷使銀幣的成色極度下降,如果要讓國家從金融混亂中解脫出來,必須重建貨幣信用,而不再繼續使用銀本位制。

出土地點

貴霜錢幣實物雖然時有出土,但總的數量並不多,且大部分在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局部地區有出土發現的記錄,中國新疆和田地區、樓蘭遺址等處曾有少量出土發現。

2012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出土了17枚青銅貴霜錢幣。每枚重量約在2.4克至3.7克之間,直徑約1.2厘米到1.5厘米,厚度約0.25厘米。古錢幣正背面均有模糊的動物圖案和象形符號。

鑄造及設計

貴霜金幣貴霜金幣

貴霜王朝錢幣深受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影響,錢幣採用源自呂底亞人的打壓製造法,錢幣文字採用希臘文字及印度文字(佉盧文)。

早期

最早的貴霜貨幣產生於公元一世紀,造幣廠的位置大約在巴克特里亞和今喀布爾一帶。這時的貴霜錢幣完全是模仿印度-希臘(Indo-Greek)、印度-帕提亞(Indo-Parthian)、印度-西徐亞(Indo-Saythian)和羅馬風格的錢幣。錢面鐫有印度希臘王赫爾馬烏斯(Herlmaeus)頭戴皇冠的肖像和族徽等圖案。背面則是王權神授的騎馬圖像,這類神像大部分是希臘、波斯、印度等宗教神話中的眾神神像,如印度教中的濕婆(Shiva),希臘神話中的火神赫菲司塔斯(Hephaistos),風神波瑞阿斯(Boreas)等。
在這一時期,他們仍被稱為月氏,貴霜的名字首先出現在赫爾默烏斯(Hermaeus)錢幣的背面,同時出現的還有邱就卻(KujulaKadphises)的名字,邱就卻錢幣主要以銅幣為主,也包括一些銀幣,但數量不是很多。在文字風格方面,它繼承了雙語銘文的傳統,即錢幣正面的銘文使用古希臘文字,背面的銘文則使用以佉盧文字母書寫的普拉克(Prakrit)語。邱就卻錢幣可以分成下面四個類型:
1.正面為巴克特里亞國王赫爾默烏斯的半身像,背面為希臘戰神赫拉克勒斯(Herakles)。
2.正面為羅馬國王奧古斯都(augustus)的半身像,背面為坐著的國王。
3.正面為站立著的宙斯,背面為盤腿坐著的國王——邱就卻。
4.正面為站立著的公牛,背面為駱駝。在這種錢幣的正面,古印度的古老的徽記Nandipada—首次出現。

威瑪·塔克圖時期

本世紀90年代初發現的羅巴塔克(Rabatak)銘文揭開了一位匿名國王的神秘面紗,儘管有各種各樣的觀點,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這位國王錢幣的風格與其前任者和繼任者錢幣的風格均有較大的區別,因為銘文中並沒有像其他錢幣一樣刻有國王的名字,所以普遍都把該國王稱為匿名國王,把他的錢幣稱為索特·麥格斯(SoterMegas)錢幣。實際上,SoterMegas只是希臘文銘文的一部分,意思為“偉大的拯救者”,通過對羅巴塔克銘文的識讀,知道了這位國王的名字:威瑪·塔克圖(VimaTakto),他是邱就卻的兒子及繼任者。中國史書中他的名字為閻膏珍。他的錢幣可以分成三個類型:
1.公牛或駱駝錢幣,銘文中有VimaTakto字樣,但十分模糊,這類錢幣極其稀有。
2.銘文中僅有SoterMegas字樣。
3.正面為坐著的國王,迄今為止,只發現一枚銅幣。

威瑪·卡德菲希斯王時期

貴霜第三代國王威瑪·卡德菲希斯(VimaKadphises)的錢幣則完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所建立的貴霜風格影響了這以後一個多世紀的中亞地區的錢幣,他在貴霜歷史上破天荒地使用黃金打制錢幣。他的金幣不僅數量大,而且圖案設計相當恢弘,製作工藝尤其精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在威瑪·卡德菲希斯統治下的貴霜帝國經濟上的空前繁榮,金幣的正面刻有威瑪的頭像,神色威嚴,令人肅然起敬,他或者從群山中現出身形,或者端坐在相對於他的身體而言十分渺小的山峰之上,或者雙肩之上冒出熊熊火焰,或者與印度教主神之一濕婆(Shiva)在一起,充分展現了貴霜藝人與眾不凡的想像力。在錢幣的背面,只有一個神——Shiva,有時和他的公牛在一起,有時則沒有公牛。在一枚現存僅一枚的金幣上,威瑪騎坐在大象上,這可能是他征服印度的一個象徵。
威瑪·卡德菲希斯銅幣的數量也相當大,錢幣的正面均為站立著的國王在向右邊的一個小祭壇貢獻。這個源於帕提亞國王Gotarzes錢幣的設計成為他以後的貴霜錢幣正面的最普遍的圖案。

迦膩色迦一世時期

迦膩色迦一世是貴霜歷史上最著名的國王,在他統治期間,貴霜的國勢達到了頂點,迦膩色迦一世為貴霜錢幣注入了新的氣息,在銘文中,他不再使用佉盧文字,不論正面還是反面,都統一使用希臘文字,後來則以以希臘字母書寫的巴克特里亞語代替,在他的錢幣上,迦膩色迦一世以同樣的姿勢出現:戴著貴霜皇室傳統的皇冠,左手持矛,右手向身邊的一個小祭壇貢獻,雖然迦膩色迦一世是以佛教的保護者而聞名,但他的錢幣卻廣泛地包容了其它宗教的眾神,他們是希臘眾神:太陽神——赫里俄斯(Helios)、火神——赫斐斯塔司(Hephaistos)、月亮神——塞勒涅(Salene);伊朗眾神:幸運女神——阿道克狩(Ardochsho)、火神——阿施狩(Athsho)、動物健康守護神——魯斯潑(Lrooaspo)、智慧之神——瑪諾巴格(Manaobago)、月亮神——瑁(Mao)、太陽神——彌若(Mioro)、繁殖之神——娜娜(Nnan)、主神——瑪茲達(AhuraMazda)、戰神——奧拉諾(Orlagno)、風神——歐多(Oado)、幸運之神——發羅(Pharro),另外還有一個神——崴狩(Wesho),他的地位相當於印度教中的濕婆。
印度眾神有佛陀、釋迦牟尼和彌勒,後二者在錢幣銘文中的名字是由英國的克力勃先生第一個正確地釋讀出來的。他們在錢幣上的雕像也是迄今為止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佛的形象之一。

胡毗色迦時期

公元152年,貴霜國王伽膩色迦一世逝世,王位由胡維色迦、瓦蘇德瓦一世、伽膩色迦二世諸王繼承。胡維色迦國王執政時期,錢幣正面既有半身持戟騎象王像,也有盤腿坐立等全身不同姿勢的王像,錢面鑄有希臘文“王中之王,胡維色迦、貴霜”字樣,錢幣背部也包括了各種形式的宗教神像,如名為奧都(Oado)的襖教風神經常出現在錢幣上,這是一個鐫成身穿長袍或肩披斗蓬的神像。

婆蘇提婆一世

婆蘇提婆一世(VasudevaⅠ,即《三國志·魏書》中的波調)是貴霜國王中第一個以頭戴護盔,身著鎧甲的形象出現在錢幣上的。因此,在這一時期,貴霜帝國很有可能捲入了軍事爭端之中。婆蘇提婆一世特別偏愛崴狩,這一點可以從他的錢幣背面的設計得到證明——即只有崴狩一個神出現在錢幣的背面,有時崴狩有3個頭、2支或4支胳膊。婆蘇提婆一世在錢幣上開始使用婆羅米(Brahmi)字母,而不是以前的希臘字母或盧文字,他之後的繼任者也繼承了這一傳統。

貴霜後期

“後期貴霜”一詞是由上世紀末偉大的錢幣學家亞力山大·考寧漢姆(AlexanderCunningham)首先提出的,它主要是指婆蘇提婆一世以後的貴霜的歷史,與以前的貴霜的歷史相比,這段歷史時期的許多現象顯得十分模糊,莫衷一是,眾說紛紜,後期貴霜錢幣的設計比較簡單,缺乏想像力,錢幣正面的國王都是一個姿勢:穿著貴霜式的大衣或盔甲,站著向旁邊的一個小祭壇貢獻,背面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站立的崴狩和他的公牛,一種是坐在王座上的女神阿道克狩。
根據錢幣學的研究,婆蘇提婆一世以後的貴霜國王依次為:迦膩色迦二世(KanishkaⅡ),婆濕色迦(Vasishka),迦膩色迦三世(KanishkaⅢ),婆蘇提婆二世(VasudevaⅡ),莎迦(Shaka)和凱普納達(Kipunadha)。在婆濕色迦和迦膩色迦三世統治期間,貴霜人逐漸失去了對巴克特里亞、喀布爾和犍陀羅的控制,但是貴霜錢幣卻依舊在這些地區流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交易量

憑藉處於中亞地區的地理優勢,貴霜帝國控制了西方羅馬帝國與東方東漢王朝之間的經濟貿易,不但在國際中轉貿易上獲得豐厚的利益,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貴霜王朝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這個時期的錢幣,正面王像成盤膝靜坐的形象,錢幣背部仍舊為具有各式姿勢而站立著的神像。這一段時期所鑄造的各種錢幣不但數量巨大,而且在錢幣的文字上統一使用希臘文字的大夏銘文,而不再在錢幣上使用佉盧文和普拉克里特語。該時期錢幣的另外一個重要特點,貴霜在絲綢之路貿易中從羅馬帝國贏得了大量的黃金,因此,大量錢幣均採用黃金打制而成。大量的羅馬金幣流入東方,引起羅馬帝國的通貨不足,史料記載羅馬帝國每年在對外貿易上付給貴霜王朝的金幣達5000萬枚,流入中國的則高達1億枚。從已知的部分錢幣實物資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貴霜王朝遺留下來的金幣數量約占同時期銅幣的幾千倍至幾百倍。

影響力

貴霜錢幣對與其同時代的周邊國家的錢幣以及後來的印度錢幣有著深遠而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和貴霜帝國在中亞腹地長期的統治分不開的,也和貴霜帝國自身的政治、經濟實力分不開的,在薩珊帝國控制了巴克特里亞、喀布爾和犍陀羅等地區之後,當地的薩珊統治者就發行了自己的錢幣,這些錢幣完全是模仿貴霜錢幣的風格的,包含有崴狩和他的公牛的圖案設計。薩珊帝國在其國土東部的造幣廠原來只打制銀幣和銅幣,他們占領貴霜之後,該造幣廠開始打制金幣,原因是在原先的貴霜統治的地區金幣的使用十分普遍,當寄多羅人(Kidarites)占領了貴霜的部分領土後,也仿造貴霜錢幣的風格打制了錢幣,印度次大陸上的古普塔王朝的第一個國王沙摩陀羅·笈多(Samudragupta)所發行的錢幣則模仿了貴霜早期錢幣的設計,他以後的繼任者照搬原樣,沿用了一個多世紀,笈多王朝的金幣也是在後貴霜金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來的匈奴人在中亞發行的錢幣在設計上幾乎是貴霜錢幣的翻版——正面為站立的國王,背面為坐著的神靈。

收藏

英國大英博物館《絲綢之路錢幣》一書所刊錄的貴霜錢幣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系日本錢幣收藏家平山郁夫的收藏品,計29枚(內有貴霜金幣16枚,銀幣1枚,銅幣12枚);第二部分系英國大英博物館館藏品,計10枚(內有貴霜金幣6枚,銅幣4枚)。

英國斯賓克一泰星《國際錢幣拍賣會目錄9#》,該目錄羅列出各類貴霜錢幣多達103枚(內有金幣99枚,銅幣3枚,銀幣僅1枚),目錄拍賣標價總金額達150餘萬人民幣。更為難得的是這批貴霜錢幣品相完美,種類豐富,版式多樣,基本涵蓋了貴霜王朝十餘個國王及其支系所鑄行的錢幣。據說這批珍品系海外某大家的遺藏,由於某種原因而委託國際拍賣公司出售,未知這批貴霜珍藏後來流落何處。

中國國內的貴霜錢幣之最,當推上海博物館中國錢幣館的藏品,該批藏品系由旅居加拿大的錢幣收藏家杜維善譚端言夫婦,於1991年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在367枚絲綢之路錢幣中間,貴霜錢幣占有20枚,均為銅質。除此之外,排除2000年度從境外流入的貴霜錢幣數目,估計國內博物館及私家收藏的貴霜王朝錢幣之和可能不會超過千枚,而海外公私所藏的這類錢幣總量估計約在萬餘枚左右,其中尤以英國大英博物館所藏的貴霜錢幣數量及品種最為豐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