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型亞目

角型亞目

角型亞目包括貘總科、犀總科及一些較原始早期類型。這兩個總科現存均只有1科為代表,而史前則各有一些其它的科。

基本信息

科屬

角型亞目Ceratomorpha包括貘總科Tapiroidea、犀總科Rhinocerotoidea及一些較原始早期類型。

類型

這兩個總科現存均只有1科為代表,而史前則各有一些其它的科。角型亞目的早期類型體型較小,與始祖馬有些相似,並擁有一些的共同特徵,如貘犀Hyrachyus到底和貘還是和犀的親緣關係更近尚有爭議。貘總科成員進化速度較慢,現在類型仍保持前肢4趾後肢3趾等原始特徵。
貘總科除了貘科以外,還有脊齒貘科Lophialetidae和戴氏貘科Deperetellidae等已經滅絕的科,這些類群的化石我國均有發現且較常見,其中貘科雖然我國沒有現存代表,但是更新世時卻是我國南方動物群的重要構成,巨貘Megatapirus是中國的特產,除了體型大以外和現代的貘沒有什麼區別。
犀總科的化石特別豐富,可是說是史前最繁盛最多樣的有蹄類之一,除了一些不明確的早期類型外,可以歸入跑犀科Hyracodontidae、兩棲犀科Amynodontidae和犀科Rhinocerotidae三個科。
跑犀科是原始的類型,出現於始新世中期,繁盛於漸新世,而後逐漸消失。跑犀體型較小,四肢長,善於奔跑,前肢4趾,後肢3趾,比較原始。兩棲犀科體型大而笨重,四肢短,有類似貘的鼻骨結構,獠牙似野豬,其習性似河馬或貘。
兩棲犀出現於始新世末期,到漸新世末期滅絕,生存歷史雖然短,但是曾經非常繁盛,分布遍及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很多地區。
犀科出現於始新世晚期,是非常多樣化的一個類群,所有有角的犀牛均屬此類,也有些類型無角,有角的類型中有些有獨角,有些為前後的雙角,有些為左右並排的雙角,體型習性也各不相同,這些類型被分入不同的亞科或族。

體態及進化過程

史前的犀中最著名的是巨犀亞科Indricotheriinae的成員,巨犀分布於印巴地區和蒙古高原,是陸地上出現過的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體型似肥大的長頸鹿,頸和腿均長,頭上無角,肩高可達5米,體重相當於較大的恐龍。也有人將巨犀亞科移入跑犀科。其它無角的犀牛主要屬於無角犀亞科Aceratheriinae,主要的代表有中國的大唇犀Chilotherium,是中國上新世非常繁盛的一類動物。有左右並列的一對角的成員歸入對角犀亞科(並角犀亞科)Diceratheriinae,它們在鼻骨兩側各有一個小角,主要生活於中新世
較晚期的犀牛歸入犀亞科Rhinocerotinae,可分成犀族Rhinoceratini、雙角犀族Dicerorhinini、非洲犀族Dicerotini和板齒犀族Elasmotheriini,其中除了板齒犀外均有現存代表,也有人將這些族歸為不同的亞科。
犀族又稱真犀族,有一個鼻角,身體皮膚似甲冑,分布於亞洲南部和東南部,史前可見於中國南方,現存兩種。雙角犀族和非洲犀族在鼻和額上均有一個角,也有人將二者歸為一類。
雙角犀族身上有毛,歷史上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北方,是歐亞大陸北方常見的動物,其中以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右下)最著名,披毛犀和真猛獁生活於同時代,是冰期北方的代表動物,和真猛獁一樣較晚才滅絕。雙角犀族現存種類則見於東南亞山區。
非洲犀族即現存的黑犀白犀及少數史前種類,身上無毛,分布限於非洲。板齒犀族是大型的獨角犀牛,體型似象,是僅次於巨犀的最大型犀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板齒犀雖然和真犀一樣為獨角,但是角不在鼻上而在額上,齒冠極高,適應食用粗糙的硬草。板齒犀生活於更新世,滅絕的時間並不長。

奇蹄目動物分類

動物界(Animali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亞綱獸亞綱 (Theria) | 下綱真獸下綱 (Eutheria) | 目:奇蹄目(Perissodactyla)
亞目
奇蹄目(Perissodactyla)因趾數多為單數,第三趾最發達而得名。奇蹄目是處於衰退狀態的有蹄類,現存種類不多,且多數種類數量稀少,但是在史前時期曾經是最繁盛的有蹄類。現存的奇蹄目只有馬、貘和犀三類,可歸入馬型亞目和角型亞目(貘型亞目、犀型亞目),在史前時期每個亞目都有較多成員,其外還有已經滅絕的爪獸亞目。馬型亞目(Hippomorpha )馬科(Equidae)
爪獸亞目(Ancylopoda)
角型亞目(Ceratomorpha)
貘科(Tapiridae) | 犀科(Rhinocerotidae)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