貘科

貘科

貘科(Tapiridae),是哺乳綱奇蹄目下的一個科,包含1屬4種動物,除一種產在亞洲外,其餘3種均產在美洲。是奇蹄目中在美洲唯一的代表。 貘科體長1.8-2.4米,尾長5-10厘米,肩高74-100厘米,體重100-290千克。耳中等大小,卵圓形;尾極短;有1對乳頭。前足4趾,後足3趾,是奇蹄類中僅有的前足四趾的動物,所以較原始。貘的軀體粗壯,腿短,鼻部與上唇發育成厚而柔軟的筒狀吻,能自由伸縮可以用來鉤住樹葉送入嘴內。

基本信息

科屬

貘科 貘科

貘科Tapiridae是現存最原始的奇蹄目,保持前肢4趾後肢3趾等原始特徵。

貘屬(Tapirus)包括:

馬來貘( T. indicus)

南美貘( T.terrestris)

中美貘( T.bairdi)

山貘( T.pinchaque)

貘科 貘科

卡波馬尼貘( T. kabomani)

體態及分布

貘科 貘科
貘科 貘科

貘體型似豬,有可以伸縮的短鼻,善於游泳和潛水。貘科現存僅貘屬Tapirus的5個種,分別分布於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兩地。馬來貘Tapirus indicus分布於東南亞從緬甸、泰國南部經馬來半島到蘇門達臘島,體型較大,身體黑白兩色,易於辨認。美洲的三種貘均體色比較單一,體型多小於馬來貘。中美貘Tapirus bairdii分布於墨西哥到哥倫比亞之間,體型較大,是拉丁美洲現存體型最大的陸生動物。南美貘Tapirus terrestris分布於南美洲廣大地區,外形接近中美貘而略小,是現存貘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山貘Tapirus pinchaque分布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北部,體型小,毛長而略捲曲,比較適應山區的寒冷環境。亞洲和美洲的貘雖然成貘體色有較大區別,幼貘卻比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卡波馬尼貘是2013年在巴西和哥倫比亞發現的一種貘,與南美貘相似但小很多,毛髮顏色比南美貘深。卡波馬尼貘是貘屬中最小的種,成年體型和梅花鹿基本相當。

物種特性

貘科 貘科

貘的嗅覺與聽覺敏銳,但視覺較差。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大多棲息在茂密的熱帶雨林中,一般白天在林中休息,夜間到附近叢林中覓食。行走時吻部接近地面。喜歡在泥中跋涉、水中嬉戲。吃水生植物、樹葉、細樹枝、嫩芽與低矮植物上的果子。它們也能奔跑,會跋山涉水,還善於游泳。其性情溫順而膽小,遇到危險時會逃到水中或沖入茂密的叢林裡。它們的主要敵害是些大型貓科動物,如美洲虎、虎、美洲獅、豹等(馬來貘)。它們易於馴順並適應人為飼養下的生活環境。

曾遍及歐洲和亞洲,中新世開始遷入美洲。中國南方更新統地層中發現過貘屬(Tapirus)的化石,現在殘存於亞洲南部的一些島嶼、中南半島以及中南美洲。

貘全年均可繁殖,每產1仔,極少兩仔。孕期390-400天,壽命約30年。

馬來貘

貘科 貘科

(Tapirus indicus)

識別特徵及生態:是現存體型最大的一種貘。體長一般180-210厘米,尾長5-10厘米,肩高90-105厘米,平均體重275千克左右。它們的頭部、肩部、前肢和後肢為黑色,其餘部位均是白色,看起來像披了一條白氈子,所以又稱為氈貘。這種黑白分明的毛色白晝似乎很醒目,但在月夜的陰影中卻能與周圍環境融於一體,免於虎(東南亞亞種,印支虎 P.t.corbetti)的襲擊。新生幼仔的毛色與親獸完全不同,不是黑白兩色而是全身棕色帶有黃色和白色的縱向條紋及斑點,通常在6-8個月時變換毛色,逐漸脫穎成親獸的毛 分布區域:產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

中文學名馬來貘哺乳綱
拉丁學名Tapirus indicus奇蹄目
英文名Malayan Tapir貘科
動物界貘屬
脊索動物門壽命20-25年

南美貘

(T.terrestris) 識別特徵及生態:體長約200厘米,肩高100厘米。背部毛呈暗棕色至淡紅色,腹部色淡。頸部及耳緣白色。頸背部有短鬃毛,帶黑色。身上的毛短而光滑。幼體毛長而柔軟,並有黃色或白色條紋及斑點,月半年後消失。它們喜歡沼澤地,每天大半在水中跋涉,善於游泳,能在水中漂浮很長時間。受到攻擊時也是迅速逃到水中。成年南美貘全身棕色,但新生幼仔與馬來貘幼仔毛色相似。

分布區域:產於南美自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南至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棲息在亞馬孫河流域及其支流的低矮叢林中。又稱巴西貘,是分布最廣泛的一種貘。

貘科圖冊 貘科圖冊
中文學名南美貘奇蹄目
別稱巴西貘貘科
學名Tapirus terrestris貘屬
動物界南美貘
脊索動物門壽命20-25年
哺乳動物綱

中美貘

(T.bairdi)

識別特徵及生態:中美貘是美洲產的體型最大的一種貘。體長約195厘米,肩高105厘米,體重超過230千克。體毛稀少呈紅棕色,頸部有粗短的硬毛,四肢相對較短。耳緣面頰及顎的下部為白色。貘多地區,有它們踏出從棲息地到水源的路。不僅吃樹葉嫩枝,有時也損壞莊稼,在墨西哥和中美尤甚。又名拜氏貘。

分布區域:自墨西哥南部至哥倫比亞和厄瓜多安第斯山以西都有分布,在南美西北部它與南美貘一同出沒。

中文學名中美貘脊索動物門
中文俗名拜氏貘、大貘哺乳綱
拉丁文名Tapirus bairdii奇蹄目
英文名Baird's Tapir貘科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Gill,1865貘屬
動物界壽命20-25年

山貘

(T.pinchaque or T.roulin)

識別特徵及生態:山貘體長約170厘米,肩高75-80厘米,體重185千克。體毛紅棕色,頜部及耳緣白色,與其它貘相比,毛稍長,柔軟而且是捲曲的羊毛狀,腹部的毛更細軟,所以有時又被稱為毛貘。棲息在海拔1400-4700米的亞熱帶密林中。更多圖片:

分布區域: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的安第斯山脈。

中文學名山貘奇蹄目
拉丁學名Tapirus pinchaque亞目角型亞目
別稱毛貘、山地貘貘科
動物界貘屬
脊索動物門山貘
哺乳綱壽命約30年

卡波馬尼貘

(T. kabomani)

識別特徵及生態:卡波馬尼貘是2013年在巴西和哥倫比亞發現的一種貘,與南美貘相似但小很多,毛髮顏色比南美貘深。卡波馬尼貘是貘屬中最小的種,成年體型和梅花鹿基本相當。

分布區域:巴西,哥倫比亞。

中文學名卡波馬尼貘奇蹄目
拉丁學名Tapirus kabomani亞目角型亞目
別稱小黑貘貘科
動物界貘屬
脊索動物門卡波馬尼貘
哺乳綱壽命20-25年

奇蹄目動物分類

動物界(Animali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亞綱獸亞綱 (Theria) | 下綱真獸下綱 (Eutheria) | 目:奇蹄目(Perissodactyla)
亞目
奇蹄目(Perissodactyla)因趾數多為單數,第三趾最發達而得名。奇蹄目是處於衰退狀態的有蹄類,現存種類不多,且多數種類數量稀少,但是在史前時期曾經是最繁盛的有蹄類。現存的奇蹄目只有馬、貘和犀三類,可歸入馬型亞目和角型亞目(貘型亞目、犀型亞目),在史前時期每個亞目都有較多成員,其外還有已經滅絕的爪獸亞目。馬型亞目(Hippomorpha )馬科(Equidae)
爪獸亞目(Ancylopoda)
角型亞目(Ceratomorpha)
貘科(Tapiridae) | 犀科(Rhinocerotidae)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