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服裝史

西方服裝史

西方服裝史是以西歐國家為主,上溯至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服裝發展史。西方服裝所體現出來的與東方服裝相迥異的風格,特別是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代表了人類服裝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信息

西方服裝史《西方服裝史》
“西方”,沿用了關於區域範疇的習慣稱謂,與亞洲一帶的“東方”相對。西方服裝史,即是以西歐國家為主,上溯至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的服裝發展史。西方服裝所體現出來的與東方服裝相迥異的風格,特別是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代表了人類服裝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起源

西方服裝通史經典圖鑑西方服裝通史經典圖鑑

追本溯源,西洋服裝從誕生之日起就沖滿了激進的思想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大度,所以說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於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受當時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影響至深,其審美視覺歷來重視立體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裝史上,13世紀初期就已確立了立體三維的裁剪方法。而三維裁剪的發明和運用成為了東西方服裝的分水嶺,從此,西方服裝變得立體,外形變得富於變化,同時儘可能得讓造型體現體形美。
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以含蓄為美,以朦朧隱約,藏而不露給人委婉含蓄的審美感受,通過款式,布局,色彩,線條給人整體的和諧之美,大量採用刺繡,飄帶,圖案和其他的裝飾手法,表達豐富的寓意與想像。可以說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東方服飾重“意”,西方服飾重“形”;東方表達含蓄,西方表達鮮明。東西方服飾完全是兩種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飾文化特色的風格形成與民族風俗,歷史文化的淵源有著緊密地聯繫。可見服裝是一種文化,中西服裝文化由於發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同,在發展的過程中歷史積澱的內容不同,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差別。 但在服裝發展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我們時不時地會看到東西方服裝風格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往往會綻放出一種奪目的光芒,乃至影響到整個社會。時至今日,東西方服裝風格融合的實例仍屢見不鮮。

古代奧運會裸體競賽古代奧運會裸體競賽

所謂文明,始於一種深度模式的建造。也就是說,人們不僅要通過“對象化”的行為改造這個世界,而且要賦予物質世界以“人化”的意義。從這意義上講,服飾是一種符號,它有著“能指”和“所指”的雙重意蘊。但是,由於西方與中國文化的具體模式不同,其“所指”的內涵和“人化”的意義也就有著這樣那樣的差別。總的來說,古代的西方人和古代的中國人都有神秘的宗教追求,也都有世俗的倫理指向。從這意義上講,他們在服飾背後所賦予的價值常常是交叉的:既有宗教的內涵,又有倫理的意義。然而,就其同中有異的相對差別而言,西方古代的文化可稱之為宗教文化,因而其服飾背後的深度內涵以神學為主;中國古代的文化可稱之為宗法文化,因而其服飾背後的所指意蘊以倫理為主。
西方宗教的發展,改變著人們對待肉體的態度,而人們對待肉體的態度,又深深地影響了西方古代服飾的發展和變化。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對奧林帕斯諸神的崇拜構成了原始宗教的主要內容。這些被尊奉的諸神是多元的、富有人性慾望的。不僅神有七情六慾,而且人、神之間也可以溝通,二者結合的產物叫做英雄。因此,這是一種“此岸性的充滿了肉感和人情味的觀念形態”,其基本特點是“直觀的自然崇拜和明朗的感覺主義”,這一特點“典型地體現在對人的自然形體和現世生活的讚美之中”,因此,這一時期的希臘人“對肉體的重視更甚於對精神的關懷,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更甚於對彼岸世界的嚮往”。1 、在這種情況下,希臘人“竟把肉體的完美看作神明的特性”。2、而作為遮蔽身體的裝飾物,古希臘的服裝只是人體的“一件松鬆散散的附屬品,不拘束身體,可以隨心所欲在一剎那之間扔掉”,而且“在衣服飄動的時候或者接縫中間,隨時會暴露肉體”。
古希臘人的基本服飾被稱作“基同”(chiton),它是將一塊寬大的布料做成筒狀然後用別針在人體上扣合而成的。“基同”外面,有時還穿一種叫做“希瑪修”(himation)的長外衣。它“面積較大,穿用時伸縮自由,外出時可以拉起來蓋在頭上防風雨,睡覺時可以脫下當鋪蓋”。4在離開了身體之後,“希瑪修”只是一塊寬大的布料,只有當它被披裹在人體之上時,優雅自然的軀體才賦予其“服飾”的造型。從這意義上講,是人的軀體把布料塑造成了衣服。換言之,在古希臘時代,身體是服飾的主人,而服飾只是身體的附屬。在日常生活中,古希臘的男子也可以不穿“基同”,直接穿“希瑪修”。至於在競技場上的裸體運動,則更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進入中世紀以後,基督教的一元神取代了奧林帕斯多神教的統治地位。在這種新的宗教世界觀中,感性和理性的對立在加劇、靈魂肉體的矛盾被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用於遮蔽肉體的服飾便被賦予了超越肉體的功能指向,要能夠 “抵擋魔鬼的詭計”,1有助於靈魂的得救。
按《舊約•創世紀》中的說法,耶和華神用泥土造了男人亞當,又用亞當的肋骨造了女人,並讓他們住在伊甸園裡。“當時夫妻二人赤身裸體並不羞恥”。女人在蛇的誘惑下,與亞當一起吃了神禁止他們吃的善惡樹上結的果子,於是“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裸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2當耶和華神再來到園裡時,亞當和他妻子便躲到樹木中,因為自己赤身裸體不敢見神。
耶和華於是知道他們吃了善惡樹上的禁果,便將他們逐出了伊甸園。這個“失樂園”的故事,把人類服飾的起因,解釋成人在能夠辨明善惡之後對自己的肉體所產生的羞恥感。這種將靈魂與肉體對立起來,抬高前者而貶低後者的做法,顯然是基督教禁慾主義的思想體現。正如海涅在《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所說:“邪惡的撒旦和善良的基督對立著,基督代表精神世界,撒旦代表物質世界;我們的靈魂屬於精神世界,肉體屬於物質世界;從而,整個現象世界,即自然,根本是惡的;撒旦,這黑暗的主宰者,就想用它來引誘我們墮落;因此,必須謝絕人生中一切感性快樂,對我們的肉體,這個撒旦的采邑,加以折磨,這樣才能使靈魂越加莊嚴地升到光明的天國,升到基督光輝燦爛的國度。在這種情況下,服飾的文化內涵便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

後來在理性精神的支配下,西方漸漸拋棄了這種形而上的負累,轉向了科學主義、功能主義的探索。而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西方與中國的後現代服飾又開始了新的反叛,即擺脫了科學主義和功能主義所造成的規範和模式,而有了個性化的、全方位的審美嘗試。

西方服裝

中國元素:色彩爭鋒 繁花似錦中國元素:色彩爭鋒 繁花似錦

絲綢之路”的開闢使得來自遙遠東方中國的精美絲綢傳入了古羅馬,這讓古羅馬的貴族愛不釋手,貴婦們更是不惜花費昂貴的價格來達到自己追求時尚的目的。歐洲中世紀的拜占庭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繡圖案,以絲綢為貴,為尚。中國的陶瓷園林藝術深深影響了18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洛可可。那玲瓏剔透,華麗雕琢的瓷器和園林建築迎合了法國宮廷的審美情趣,被吸收融會於法國的藝術乃至歐洲的藝術中。尤其是中國陶瓷上的精描繪畫,鑲金嵌銀,極盡曲線繞轉之美的裝飾,直接影響了洛可可藝術風格。這種風格不僅體現服裝上,還體現在了建築,繪畫等藝術門類上。

1910年,俄國芭蕾舞團在巴黎的公演引發轟動,其色彩瑰麗,外形新穎的芭蕾舞衣,為服裝設計開創了新局面。從而歐洲形成了一股東方熱潮,設計師紛紛將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的設計特色與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披垂式風格熔於一爐,創造出了美不勝收的各式服裝。

上世紀60年,時裝設計大師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ant)發表了“中國風”系列。涉及靈感來自清代官府中的涼帽和馬褂。70年代,東西方服飾文化進一步互相撞擊,互相融合,高級時裝一統天下的時代宣告結束,時裝朝著更加民主化,大眾化,多樣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日本設計大師高田賢三三宅一生運用東方傳統服裝的平面裁剪,設計出不強調合體的曲線的寬鬆肥大的服裝。這種非構築式設計,與西方的構築式窄衣結構截然不同,但在當時反體制思潮和石油衝擊的大背景下,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抓住了消費的新契機。他們的設計很快廣為流傳,兩位來自東方日本的時裝大師從此登上巴黎時裝乃至世界時裝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著2004/2005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級成衣的模特伴隨著中國電影《花樣年華》的背景音樂緩緩走來。各色鮮艷的仿旗袍式立領墊肩緞質套裝、用蝴蝶繫著盤扣子旗袍套長褲、龍紋雲紋中國圖騰、用緹花、織錦、刺繡等各種布料及編織技巧,展現極度奢艷亮麗的中國風情。如今聞名於世的美國設計師Tom Ford運用奢侈的中國風為YSL畫下重量級的句號。

東西方服飾文化與著不同的優勢和魅力,同時也存在著不足與偏頗。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強調人體體形的緊身胸衣給女性身體的正常機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而寬袍大袖始終貫穿於3000多年的中國服裝史,時常給人以呆板,停滯不前,少有變化,創新的感覺。十分巧合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西方服裝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在變革中,兩者又有著相反的發展傾向。東方服裝由松變緊,寬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維的立體裁剪,使服裝變得貼體,輕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經典的完美體現;而西方則摒棄了造作,扭曲性的人體美,把女性從損害健康的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但相同的都是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東西方都改變了繁瑣的裝飾和累贅的服裝結構。

西方古代服飾

宗教文化的背景下,西方古代的服飾有著超越肉體需要的神學指向。
1370年前後,西方流行一種袖口上裝飾有各種皮革的女裝,因為它的袖窿開得很寬大,露出了過多的肌膚,因而被指責為是“地獄之門”。4而14~15世紀流行的安尼帽和兩個角的高帽子,則被教會稱作是“魔鬼的創造物”。儘管這種帽子模仿的是哥德式教堂建築,但由於它們的造型與生殖器頗為相似,因而必須加以唾棄。5這個漫長而黑暗的時代里,一方面,禁慾主義思想讓男人和女人都穿上能夠嚴密遮蓋身體的寬大保守的服裝。一般基督徒們穿著色彩單調呆板的土布麻衣;女人們則一度戴上了長可及肩的面罩或者從頭上垂下遮掩全身的面紗。另一方面,在“榮耀主”的旗號下,又出現了各種誇張華麗的奇裝異服。
拜占庭貴族們穿著錦緞製成的叫做“達爾馬提亞”(dalmatica)的寬鬆連衣裙式的服裝,上面飾有華麗繁複的刺繡,還綴著五光十色的珠寶或貴金屬。而在哥德式時期(公元12——15世紀)的西歐,貴族男子們則穿著繡有自己族徽或爵徽的“柯達弟亞”(cotardir)。這是一種色彩鮮艷的分色服,衣身、垂袖和褲襪的顏色往往左右不對稱,如有時左邊褲腿為紅色,右邊褲腿則為綠色,這種服裝“不禁使人想到教堂里那些色彩對比強烈、風格華麗的彩色玻璃窗”。
基督教的禁慾主義理念對西方服飾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服飾形制的直接規定上。首先,是《聖經》中對服飾直接做出的規定。如《新約•哥林多前書》中說,女人在做禮拜時,必須要蒙著頭巾。“凡男人禱告或是講道,若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男人本不該蒙著頭,因為他是神的形像和榮耀”,“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女人乃是為男人造成的。因此,女人為天使的緣故,應當在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3其次,是基督教教義對服飾樣式的影響。上文提到的古希臘的“基同”,在古羅馬時期,演變成一種叫做“丘尼卡”(tunica)的連袖筒形衣;到了古羅馬帝國末期,“丘尼卡”進一步發展,不再將一塊寬大的布料製成筒形再套到身上,而是將一塊布料裁成十字狀,在十字中間開孔,作為領口,在袖下和體側分別縫合,然後從肩膀到下擺裝飾著兩條紫紅色的條飾。
這種十字形套頭衫深受基督教徒的喜愛,其原因除了在於它的簡單實用外,還在於十字形正是基督教信仰的符號。這種形制的衣服,也就是被稱作主教法衣的“達爾馬提亞袍”(dalmatic),後來成為基督教專門的祭服。又如,中世紀流行的一種叫做“蘇爾考特”(Surcot)的女式罩袍,是將多餘的長裙在腹前掖入腰帶,“前面的堆褶使腹部凸起好像孕婦,據說這是因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拜而造成的流行樣式。因瑪利亞在未婚嫁時就從聖靈受孕而懷孕基督,所以她有孕時的形象也被看作是聖潔美好的。” 1此外,基督教對各種顏色寓意的規定,對服飾也產生了影響。
此外,宗教理念對西方古代服飾所產生的影響,往往還是通過宗教建築的影響而間接實現的。
例如,古希臘時代的“基同”也像神廟的柱子一樣分成“多利克式”和“愛奧尼式”。前者有縱向的凹槽,後者有肥大的褶縐。前者與多力克式的柱身相類似,後者與愛奧尼式的柱頭相仿佛。哥德式時期的服裝,喜歡將人體的外形有意拉長,以追求一種苗條纖細、挺拔向上的視覺效果。尖尖的皮鞋和高高的帽子極盡誇張之能事,與直刺蒼穹的教堂鐘樓相映成趣。進入文藝復興時期以後,“過去那種又長又尖的鞋不復存在,鞋的造型有了根本改變,鞋頭變成寬肥的方形比後跟還要寬大,尤其在西班牙最盛行方頭鞋。也有按腳形做得比較瘦窄的鞋,但鞋頭是圓尖形的或小方形的”。2這又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圓頂教堂的流行有關。到了巴洛克建築盛行的時代,服飾也變得華麗而雕琢,其曲折多變的線條頗似教堂上漩渦形的裝飾品。
作為巴洛克藝術的極端性發展,羅可可式的服裝更為繁瑣,女裝從胸衣到裙擺都裝飾著層層的花邊、緞帶及蝴蝶結,裙子上更是飾滿了緞帶和鮮花,和教堂上的飾物一樣不厭其煩……。
從古希臘身體作為服飾的主人,到中世紀之後服飾把人體塑造成統一樣式的造型;從古希臘時期建築對人體比例的推崇(如根據人體的比例來設定柱子的粗細)及服飾對人體自然美的烘托;到中世紀之後服裝忽視人體的自然美,反倒以建築為模型硬要對自然體型進行改造……。這其中服飾與肉體的關係,經歷了一個從肯定到否定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要義,就是在服飾自身的使用功能之外去追求一種形而上的宗教理念。

西方古典服飾

西方服裝史西方古典服飾

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初葉,歐洲大地上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運動,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策源地與中心,其國家的手工業尤其是毛紡織生產十分興旺。新生產力和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髮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和都市生活的富庶。在此經濟基礎上,文藝復興新思潮活躍在社會各領域,宣揚人生價值和人性自由解放,大肆鼓吹現世的享樂和現實的幸福,追求美飾美物、追求奢華富有的風氣日益昌熾。應運而生的義大利花樣絲絨,以其高雅的質感和高昂的價格被視作富貴和奢侈的象徵,而受到社會特別是貴族和富有者的狂熱青睞,成為許多重要人物的服飾穿戴。竟然還有許多著名畫家參與了絲絨服飾的設計與普及,他們的作品在許多重要人物穿戴的絲絨服裝上得到印證。

服裝的象徵價值在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巔峰。一個人的服裝可以標明其特殊的社會階層,並決定其在那一階層中的地位、作用及權利。例如,人們可以輕鬆地從著裝上辨認出皇室家族成員。婦女的曳地長裙通過其顏色及使用的材料表明其特殊意義。服裝同時可以在進入宮殿走廊時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一時期的正式宮廷服裝當然就是西方文化史中最奢華的部分。

功能主義

服裝是一種衣著方式,它不僅代表著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以及當時社會風尚的不同特徵,而且能夠折射出人類文明的發展變化。從強調自然之美的古典樣式到紛繁多變的現代主義服裝,每一種風格的服裝總能帶給後人更多的啟發,在西方服裝的發展過程中,有一種模式的服裝一直影響著現代服裝的設計,即功能主義服裝。

談起功能主義,就不得不提到現代設計的母校——包浩斯(Das Staatliches Bauhaus,1919-1933),它是由建築師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於1919年4月1日在德國魏瑪創立的。包浩斯的理論原則是,廢棄歷史的傳統形式和產品的附加裝飾,主張形式依隨功能,尊重結構的自身邏輯,強調幾何造型的單純明快之感,使產品具有簡單的輪廓、簡潔的外表,重視機械技術,促進標準化並考慮商業因素。這些原則被稱為功能主義設計理論,即要求最大程度地達到產品的使用目的.主張使產品的審美特徵寓於技術的形式中,做到實用、經濟、美觀。功能主義設計理論的實踐在現代設計的理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

雖然功能主義成為理論最初表現在建築設計上,但在西方服裝發展史上早就有功能主義的影子,當時的功能性服裝,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但有一點與現代設計中的功能主義不謀而合,就是對穿著者舒適性、便利性的充分重視。之後,功能主義便一直貫穿在西方服裝發展的整個過程中。

17世紀騎士裝

西方服裝史西方服飾

17世紀的歐洲戰爭頻繁,歷時半個世紀的荷蘭民族獨立戰爭和歐洲各國新舊教派之爭,使得大部分男子走上戰場,因此騎士的服裝普遍流行,並成為這個時代男子的日常服。這種名為justaucorpo的騎士裝是一種帶軟折襞的服裝,採用天鵝絨和緞料,帶有精美的花邊領與袖口,配以大而卷褶並插有鴕鳥毛的帽子。騎士的服裝因為能夠很好地滿足人大範圍活動而方便實用,男裝較女裝更趨向時代化發展。

功能性女裝出現

19世紀的服裝業有兩個值得關注的變化:工業的進步和裁剪技術的發展,使服裝的面料和款式更為多樣化,18世紀末以來開始使用特殊面料,設計也比較簡潔、新潮、大膽,從中可以窺見現代服飾的影子。技術的進步為功能性服裝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生活方式的改變,則是功能性服裝發展的原動力。在上流社會,年輕女子參加體育活動成為時髦。雖然當時的婦女為了強調所謂的教養,總是隨身帶著藥丸,用手帕掩面,作嬌羞狀,但她們也熱衷運動,早上騎馬,下午打網球或高爾夫球。隨之而來的就是適應各種體育活動輕便而實用的服裝款式的出現,如旅行外套、乘車服、打獵服、遊艇服
西方服裝史西方服飾
等。19世紀30年代,女士風行像男士那樣騎馬兜風,騎馬服飾開始出現。女士在寬敞的長裙里穿用細棉布做的緊身馬褲和長統靴,戴高統禮帽和鹿皮手套。社會風氣的改變,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權主義者也開始活動,他們倡導女子也應和男子一樣穿長褲,美國的女權運動先驅Amelia Jenks bloomer夫人首先把東方風格的阿拉伯式寬鬆燈籠褲引入女裝,進行大膽嘗試,雖然在美國遭到非難,但是卻在英國得到贊同, 1887年英國的史密斯子爵夫人就穿上燈籠褲,倫敦一家啤酒館還把這種褲裝用於女服務員的制服,強調自由舒適。女式褲裝、短上衣和短套裝的出現,成為當時的大膽革新,是女裝擺脫束縛,追求功能的進一步體現。

20世紀功能服裝

進入20世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功能性服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女裝功能化、男性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發生了新的改變。婦女直接參加生產和戰爭,獲得了經濟上的自由和民主權利,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年代的服裝適應著新生活的方方面面。婦女們有了更自由的生活,除了工作外,她們還熱衷運動和跳舞,因此服裝的功能化上升為設計的首要因素。摒棄傳統的緊身胸衣,上衣變短,腰帶也開始使用,女性在生活中更加舒適和隨意。這對於傳統的服裝是一個直接的衝擊,服裝的觀念、形式、剪裁、生產、面料都與前10年大相逕庭。

西方服裝史西方服飾

與此同時,由於婦女們不斷提高的社會地位,年輕女性積極地主張性別平等,為反抗男權社會,女性們一整天都穿上長褲,褲裝的舒適方便使褲裝一直流行,女性的褲子第一次成為正式服裝部分。保羅•波列特(Paul Poiret1879-1944)設計的正式場合的女長褲,在服裝設計上的影響就更加長久。法國女設計師可可•夏奈爾(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對於女性的性的欣賞立場不應該作為女性服裝設計的考慮中心。她把男服的服裝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裝上, 為女裝的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並設計生產了自己的運動裝,這種服裝以寬鬆內衣的基本結構為根據演化而成,寬鬆、簡單,並且採用鬆軟的棉質面料,這種寬鬆服裝的設計方式,其實原來是用做女性內衣的,而夏奈爾把它變成外衣,是一個重大突破。
這個時期在時裝史上被古怪地稱為“女男孩”時期,裙子從腳踝升到膝蓋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短裙。1922年小說《女小子》里描述了當時的女孩形象———剪短頭髮,穿男性服裝,節食消瘦,便是這一時期的寫照。

20世紀40年代的軍服和牛仔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人們在一段時間內無暇顧及穿衣打扮,卻促進了對實用性的考慮,許多婦女穿上了軍服,讓女裝更加功能化。兩個曾在巴黎獲得成功的英國設計師在戰爭期間回到英國,為英國軍隊中的女性官兵設計制服。在戰爭背景下,軍隊制服也成為時尚,裙子短而緊身,這些緊身、合體、頗具戰時嚴肅感和紀律感的制服既被權

西方服裝史西方服飾
貴穿用,百姓們也趨之若鶩。牛仔褲因為耐穿耐磨,也在這個時期開始流行,開始還僅是一種工作服,後來則發展成經久不衰的日常服裝。軍服和牛仔成為功能主義服裝的代表。

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功能主義、實用主義、極簡主義
二戰後,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功能主義服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當時人們極重視產品的機能,所以有句口號是“唯有機能的是美的”,雖然聽上去有些偏頗,但說明人們已把功能性明確地注入自己的審美觀念中。這一時期,時裝設計大師伊夫•聖•洛朗從各個方面探索女性服裝新的可能性,並且認為新的服裝必須是舒適的、功能性好的。六十年代,他設計了一系列功能主義服裝,包括長褲裝、具有非洲探險時期英國風格的上衣、女性褲裝禮服,其中最具革命精神的是由男性晚禮服套裝(Tuxedo Suit)為靈感來源設計的女性褲裝禮服,都體現了這一時代他對新服裝的功能性、舒適性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後,人們的視角從關注物質轉移到關注自我,講究服裝實用、舒適成為新的風氣。顏色鮮艷的夾克裝、連褲裝、套頭裝等成為流行和普及的服裝。
數位化時代的來臨,生活節奏的加快,講究舒適和功能成為服裝設計的首要因素。“功能隨形”的時代成為過去式。如今,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中,功能性服裝一直追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服裝也根據其功能的不同而日益細化。近年來,功能主義服裝的代表——工裝、軍裝一直是流行的熱點。不難看出,人們對自由的渴望、對自我的肯定、對自我的認識進一步促成了功能主義服裝的流行。

西方服裝特點

高調優雅 法國服裝品牌tibi高調優雅 法國服裝品牌Tibi

西方現代服裝文化的發源地和中心是法國。1672年巴黎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介紹服裝式樣的期刊《靚妝信史》;1900年巴黎舉辦了第一場世界時裝博覽會;20世紀初,法國服裝大師保羅·波烈特(Paul Poiret)大膽廢除了“緊身胸衣”,開始使女裝走向現代之路,所以法國服裝文化的發展是西方現代服裝文化發展的典型,對於法國服裝文化的剖析有助於理解西方現代服裝文化的架構和實質。
法國服裝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民族性,表現了法蘭西民族的歷史傳統和精神內涵,保持著法國宮廷的貴族氣息又融入了現代生活的簡潔大方,所以法國服裝體現的是傳統和現實的結合。法國在各方面都保持和發展了過去的傳統,包括法國的建築、法國的城鎮風貌甚至法國的語言文學等莫不如此。服裝只是這種習慣的一種表現形式。法國人的思維並不非常慎密,但是具有極強的藝術感。雖然有伏爾泰狄得羅盧梭等著名的思想家,但是除了孟德思鳩以外,其他人的思想更具有感染力,更具有鼓動力,但都缺乏體系性。雖然法國擁有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巨匠莫里埃雨果巴爾扎克,但是法國人骨子裡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即便是巴爾扎克這個現實主義的高峰,其本人的生活經歷則並沒有充滿現實的理性,而是表現了浪漫的衝動。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法國的服裝文化同樣也具有不夠慎密但是極具感染力的特徵。

法國服裝秀法國服裝秀

法國服裝文化來源於已經有數百年歷史的貴族服飾文化。歷史上貴族服飾文化產生了諸如R.貝丹這樣著名的裁縫,有了所謂的時裝工場和時裝店。但是當時的服裝無論從製作上還是從設計上基本上都是以個人為中心展開,而且只是為特定的個人服務的,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服裝產業。所謂的時裝工場和時裝店只具有工場和店的基本雛形,並不類同於現在的時裝工場和時裝店。這一切使得貴族服裝文化局限在一個狹小天地里,並不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法國服裝成為現代服裝的發源地和中心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的事情,其標誌就是法國的服裝開始了平民化和現代化的轉變。而且通過實踐逐步搭建了一個三位一體的服飾文化體系。所謂的三位一體,就是服裝設計師、服裝設計發布和服裝媒體,服裝設計師是整個服飾文化的中心,服裝設計發布是服飾文化的外延,而服裝媒體是服飾文化的助推器。
法國的服裝可以分為高級時裝和普通時裝兩大類。高級時裝公司總共不過20多家,集中在巴黎鬧市區的幾條大街上,包括“伊夫·聖洛朗”、“皮爾.卡丹”、“夏奈爾”、“迪奧”等,其他的都是普通時裝的設計和生產商。無論是高級時裝還是普通時裝都採用三位一體的服飾體系。高級時裝起到了創造時尚、保持領先的作用,而普通時裝起到了產業化、推廣流行的作用。法國服裝翻新速度是非常快的,一件時裝流行的時間都很短,而一旦時裝不再流行,那么它的身價就會急速下跌。在法國有專門的服裝超市,裡面剛落季的時裝以兩折甚至一折出售。

Valentino法國時裝秀設計師Valentino 瓦倫蒂諾法國時裝秀

法國以新、以變化作為服裝發展的主鏇律。而創造新概念、新服裝的靈魂就是法國一批有名的服裝設計師。實際上,法國服裝設計師的概念已經不局限於某幾個具體的個人,而是一個培訓、保護、選拔和包裝完整的運作體系。正是這個運作體系保證了法國能夠產生世界一流的設計師,並且通過他們表現法國的民族服裝美。
西方服裝設計發布的主要形式就是T型台。T型台一般都是臨時搭起來的,是一個“T”形通道。T型台是典型的以形體美來展現服飾美的手段,並且將形體美和服飾美合而為一。以形體美來吸引人們的注意,以服飾美來表現個人的風格。這種服飾美的表現方法是西方美學的一貫思想,從古希臘開始,西方文化就強調形體美,強調外在美,而以模特為核心的現代服裝發布也強調形體美和外在美。所以從法國乃至整個現代西方服飾文化的核心內涵來看,他們一直很好保持和繼承了西方人對美的獨特理解,從西方人的角度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並且通過服裝這種形式表現西方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藝術觀。所以法國人常說,在國際服裝文化的舞台上,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最新潮的,而是能代表其民族文化精髓的東西。所謂的民族文化精髓,就是某一文化獨特的視角和規則。法國人保持和發揚了西方社會的視角和規則,他就成了西方現代服裝的中心。

發展特徵

西方服裝文化追求自然的法則。西方強調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分離,明確提出主觀為我,客觀為物。致使西方人用理性觀察世界和探索規律,形成一種追求自然法則以獲得真理的傳統,因而表現出一種理性或科學的態度看待服裝,在服裝與環境的統一中更強調與自然的協調,重視自然科學的認識,服裝的發展歷程充滿了對真的把握,研究服裝的客觀規律,認識服裝的本質特徵。
1、西方服裝文化突出人體。服裝在西方的發展表現了它是為崇尚人體美而服務的,其作用在於充分顯示人體的美感,彌補人體的缺陷,服裝理念以追求人體美為核心。突出一人體為前提的穿著形式,顯示了外傾,外顯,外向,外求的特點。用服裝完善人體的美感,注重研究人體的自然物質特徵,是服裝與人體相結合。也注重人體各部位的尺寸數據。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用服裝突出個性,顯示個性,用服裝來表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與重視。
西方的人體文化源遠流長。在歐洲文明中,人體是大自然最上乘的藝術,具有崇高的地位,對人體生理上的合規律性的研究卓有成就。這種科學的和藝術的人體意識,對人的第二皮膚的服裝帶來了另一類的風格特徵的顯現。
2、在服裝的造型意識上,西方服裝的造型觀念,帶來了服裝的變異性、豐富性、複雜性與創新性,著裝樣式根據時代的不同而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變化表現出周期逐漸縮短、頻率逐漸加快的特點。這必然導致時尚與流行的追求和設計師的出現,而流行現象又進一步促進里服裝發生變動。這不斷的變動又使設計行為帶來服裝多樣性的創造。
3、在服裝的構成法則上,西方服裝造型意識,是使服裝以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視覺舒適性;是服裝設計師對純粹的形狀、色彩、質感等形式因素有特殊的創造敏感。西方服裝在在其發展歷程中表現出非對稱性、不協調的服裝造型方式,常採取自由、擬動、與習慣的衝突,與和諧的對力表現手法。
4、在服裝的審美特徵上,西方服裝的審美特徵表現為一種物質性審美實現。其文化形式與款式造型區別不大,較吻合,服裝的審美追求真,注重形,具有單純的審美意義。因此,服裝的各構成因素較少受外力的影響。比較各個時期文化背景的服裝時,我們回深切的感受人類服飾行為的複雜性與豐富性。一種儀式的服飾行為並不比其他儀式的服飾行為更正確,在客觀的立場上民族、地區的服飾文化,超越自身的局限,讓服飾行為向更為理性話的模式發展。
今天的西方服裝文化成為先進的服裝體系,為人們所仿效和關注,當現代社會給予西方服裝以更為廣闊、更為自由的發展空間時,當現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從遠有服飾狀況中逐漸脫離出來,進入到現代服裝的行列時,西方服裝走過的歷程將會更深刻的對人類服飾行為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和衝擊。

審美文化比較

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的比較。我們先總的說一下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的比較 ,以傳統古典為主的東方審美,它主要側重在整體造型上,就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來看,社會經濟發展,科技發展水平起著決定作用,經濟越發展服裝發展越興盛,審美相對來說就高,中國的服裝經歷了數前年的歷史,在不同的環境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軌跡,每個歷史時期都記錄了歲月的演變,四千的奴隸封建社會,服裝依附這樣的社會結構和環境中,具有久遠的延續性和相對穩定性,形成了自己獨自的風格與體系,在這樣的體系中從先秦到秦漢到隋唐,直到近代,總體的審美觀以其傳統觀點都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成熟與完善,而服裝就在用功能與審美功能之間變換髮展,實用功是物質功能,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如服裝可以保護身體,可以禦寒防暑。審美功能則是服裝的精神功能,美化自己,美化生活,滿足人精神世界的需要。服裝審美,它是為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實用性與為滿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審美性的結合。寓審美於實用之中,融實用於審美之內,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從服裝的審美功能上看,中國的服裝是平面的,二維的,中國的各朝代,各個時期的各類服裝均是按這兩種基本形式發生變化發展的,而服裝結構也長期保持著相對穩定性,直到近代中國的的服裝才發生了集聚的變化,那些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因素逐漸被淘汰,而有服裝價值內涵,和審美特徵的、豐富的服裝形態則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從而使服裝的審美占有重要的位置。

西方美學觀偏重於美學的法則。受到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理學心理學人類學的影響,西方美學形成了迥異於東方的審美觀點。在整體上成就了西方服裝審美觀。因此服裝在西方歷史的發展生存狀態下不斷變化,使服裝在形式上到內容上不斷轉換,兩千多年前的希臘羅馬時期是服裝最活躍的階段,平面的寬衣式服裝體系成為一大源流。公元五世紀進入了封建王朝,服裝的發展處於低潮。直到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才改變了服裝的風貌,而此時也出現了早期的立體裁剪,使西方的服裝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服裝的造型也擺脫了寬鬆的平面形態,進入了合體的構築式的形態,男女各其發展,經歷二戰以後,在商品經濟與城市化的促使下,服裝再次發生變化,審美占有重要位置,是服裝走向成衣化,品牌化和多元化。
由於東西方的思維模式不同,帶來不同的審美觀念,中國服裝文化注重社會的協調,而西方文化則追自然的法則。中國傳統的社會及親職教育中,服裝行為規範被看作是修身的一個重要內容,並長期影響著中國人的著裝生活。人們在著裝上注重倫理內容,用服裝掩蓋人體,竭力超越人體的局限,以達到儒家要求。服裝美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神韻之美,並不強調形體。因而具有趨向內在、內向、內涵、內傾的特點。中國在服裝造型上重視二維空間效果,不強調服裝與人體各部位保持一致,不注重用服裝表現人體的曲線,在服裝結構上採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體與衣料之間的空隙較大,顯得寬鬆。在服裝造型形式的法則上,中國服飾體現和諧、對稱、統一的表現手法,服裝傾向於端莊、平衡,服飾圖案精緻、細膩。服裝簡潔、簡約。中式服裝的美學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態和文化征貌。
西方文化屬於多元化的範疇,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是,用服裝突出個性,顯示個性,用服裝來表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與重視。西方服裝的審美特徵表現為一種物質性的審美實現,其文化形式與款式造型區別不大。而注重形的審美價值觀念。在造型上重視造型、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美感,

通過對東西服裝審美文化的比較,從中體現了不同的自然及人文環境給服裝帶來的顯著區別,尤其是服裝審美文化的區別,對研究服裝設計和人類的服飾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1] 《外國服裝藝術史》 張乃仁 等著譯 人民美術出版社
[2] 《中西服裝發展史教程》 馮則民 劉海清 編著 中國紡織出版社
[3] 《中外服裝史》黃能馥 等編著 湖北美術出版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