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聖公世襲表

衍聖公世襲表

《衍聖公世襲表》是“衍聖公”封號傳承的記錄。它記錄了從第45代孔子後裔孔宗願被封為衍聖公後至清末的所有記錄。

歷史

封號開始

衍聖公的封號開始於宋仁宗時期。公元1039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宗願獲授國子監主薄,6年後,改封為 衍聖公。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改封四十六代孫孔若蒙為奉聖公,專主祀事,不預他職,遇郊祀大禮,赴闕陪位。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坐事廢封,改由其弟孔若虛襲封奉聖公。孔若虛死後,仍以孔若蒙之子孔端友襲封。宋徽宗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復改封孔端友為衍聖公。自此以後,衍聖公這一封號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直至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孔子七十六代孫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止,先後沿續了八百多年。

二宗並立

也是從孔端友以後,由於宋金元三朝並起紛爭,使得孔子後裔冊封出現了南宗和北宗。北宋後期,女真族南下,趙構渡江於臨安建立了南宋政權。孔端友於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隨高宗南遷,遂寓於衢州(今浙江省衢州),是為南宗。其後南宗襲封衍聖公的有孔玠、孔搢、孔文遠、孔萬春、孔洙等人。

宋廷南遷後,劉豫建立了偽齊政權,於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封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之子孔璠為衍聖公,主持曲阜孔廟祀事。偽齊政權被推翻後,金熙宗於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繼封孔璠為衍聖公,其後有孔拯、孔摠、孔元措等襲封衍聖公,是為北宗。

後因蒙古族起兵南下,孔元措隨金政權遷往汴京,曲阜孔廟則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蒙古族占領曲阜,以孔元用之子孔之全為衍聖公。這樣,宋金元三朝並起,各有一個衍聖公。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蒙古騎兵攻下金汴都,金封衍聖公孔元措被元政權所得,仍封孔元措為衍聖公,而改封孔之全止充曲阜令。北宗孔元措無子,由其弟孔元綋的孫子孔湞為嗣。孔湞於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襲封衍聖公。後來,元政權先前所封衍聖公曲阜令孔之全之子孔治率孔氏族人上書皇帝,言孔湞不修祖祀,且非孔氏之宗,而系孔元綋的兒子孔之固側室所生,且生母早已改嫁驅口李氏,孔湞曾隨李氏姓李,不可為孔氏宗。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皇帝下詔免去孔湞衍聖公封號。其後相當一個時期沒有任命新的衍聖公。南宋滅亡後,宋所封衍聖公五十二世孫孔洙歸元。元朝統一,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訪查孔子後裔宗子,曾召孔洙至京師,孔洙讓位於曲阜宗子,忽必烈對孔洙大加賞識曰:“乃真聖人後也”。於是命孔洙為國子監祭酒、承務郎兼提舉浙東學校事,賜護持林廟璽書,免去衍聖公封號。

此時,南北宗的衍聖公均被免職,十餘年後,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因孔之全長子孔治權奉祀事三十餘年而奉詔襲封衍聖公。結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雙宗並立。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孔氏族人又上書皇帝,說孔治之子孔思誠是庶支。仁宗皇帝派大臣元明善調查,並親取孔氏族譜查考,確定宗子繼承人應該是孔思晦。孔思晦和孔思誠均為四十五代孔宗願三子孔若愚的七世孫,孔思晦是四十九代孫孔拂長子孔元孝的嫡長孫,孔思誠是孔元孝次子孔元用的嫡長孫,因此,元仁宗於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罷黜孔思誠而以孔思晦襲封衍聖公,並授階為中議大夫,列正四品。

清廷承認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認衍聖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權,六十四代衍聖公孔衍植仍任衍聖公加太子太傅。朝見時衍聖公仍列內閣大臣之上。

衍聖公與朝廷的密切關係,到乾隆時期達到巔峰,乾隆皇帝曾多次來曲阜,並頒御書“與天地參”、“時中立極”、“化成悠久”等匾額,重建欞星門,易木為石。對於乾隆與孔府的關係密切,多有猜測,包括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憲培的一品夫人于氏,與乾隆關係密切,孔府盛傳於氏為乾隆之女。據考證,乃乾隆義女(官臣于敏忠之女)。後於道光年間於孔府東路建有于氏的祭祀專祠沐恩堂。于敏忠被罷官後,其後裔也多寄居孔府。

封號廢除

第七十五代衍聖公孔令貽,是末代衍聖公,他備受皇恩。在京為慈禧太后祝壽時,賞戴雙眼花翎;宣統二年(1910年)又賞穿帶嗉貂褂。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凱下令所有衍聖公暨配祀賢哲後裔所受清代的榮典一切照舊,頒給衍聖公孔令貽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孔令貽於1919年病逝北京,1920年二月其遺腹子孔德成出生,四月大總統令孔德成襲封衍聖公。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民國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孫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至此,延續了八百多年的衍聖公封號被廢除。

衍聖公因得益於先祖孔子的榮耀,成為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與朝廷互為利用,成就了孔府天下第一家的美名,這在中國乃至世界上也是嘆為觀止了。

世襲表

宋朝

世系 姓名 字 封襲 備註

45代孔宗願子莊 宋寶元二年(1039年)襲文宣公,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衍聖公,孔延澤(孔延世之弟)之子、孔聖祐從弟

46代孔若蒙公明 宋熙寧元年(1068年)襲衍聖公,元祐元年(1086年)改封奉聖公,授承奉郎,後廢,孔宗願長子

46代 孔若虛 公實 宋元符元年(1098年)襲奉聖公,孔宗願次子

47代孔端友子交 宋崇寧三年(1104年)復封衍聖公,1128年南下,孔若蒙長子

48代孔玠 錫老 宋紹興二年(1132年)襲衍聖公,南宗,孔端操第四子

48代孔璠文老 齊阜昌四年(1133年)權襲封衍聖公,金天眷三年(1140年)封衍聖公,未襲,1140年卒,北宗,孔端操次子

49代孔搢 季紳 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襲衍聖公,南宗,孔玠子

49代孔拯元濟 金皇統二年(1142年)襲衍聖公,授文林郎,北宗,孔璠長子,無後

49代孔摠元會 金大定三年(1163年)襲衍聖公,兼曲阜令,北宗,又名孔詌,孔璠次子

50代孔文遠 紹先 宋紹熙四年(1193年)襲衍聖公,南宗,孔搢子

50代孔元措夢得 金明昌二年(1191年)襲衍聖公,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封衍聖公,北宗,隨金遷汴京,孔摠子,無後

50代孔元用俊卿 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封衍聖公,孔拂子、孔若愚的玄孫、孔宗願的第5世孫

51代孔萬春 耆年 宋寶慶二年(1226年)襲衍聖公,南宗,孔文遠子

51代孔之全工叔 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封衍聖公,太宗五年罷,專任曲阜縣令,北宗,孔元用子

52代孔洙景清 宋紹定四年(1231年)襲衍聖公,1282年讓位,南宗,孔萬春子

52代孔湞昭度 蒙古憲宗元年(1251年)襲衍聖公,次年免,北宗,孔之固子、孔元紘(孔元措之弟)孫

元朝

52代孔治世安 元元貞元年(1295年)封衍聖公,孔之全子

53代孔思誠元延祐二年(1315年)襲衍聖公,1316年罷,孔治子

53代孔思晦明道 元延祐三年(1316年)封衍聖公,孔浣子、孔之厚孫、孔元孝的曾孫、孔拂的玄孫

54代孔克堅元至元六年(1340年)襲衍聖公,孔思晦子

55代孔希學士行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襲衍聖公,明洪武元年(1368年)封衍聖公,孔克堅子

明朝

56代孔訥言伯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襲衍聖公,正一品,班列群臣之首,孔希學子

57代孔公鑒 昭文 明建文二年(1400年)襲衍聖公,孔訥子

58代孔彥縉朝紳 明永樂八年(1410年)襲衍聖公,孔公鑒子

59代孔承慶永祚 早卒,明景泰六年(1455年)追贈衍聖公,孔彥縉子

60代孔宏緒以敬 明景泰六年(1455年)襲衍聖公,孔承慶長子

60代孔宏泰以和 明成化六年(1470年)襲衍聖公,孔承慶次子

61代孔聞韶知德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襲衍聖公,孔宏緒子

62代孔貞乾用濟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襲衍聖公,孔聞韶子

63代孔尚賢象之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襲衍聖公,孔貞乾子

64代孔衍植懋甲 明天啟元年(1621年)襲衍聖公,孔尚坦子、孔貞寧(孔貞乾之弟)孫、孔聞韶的曾孫

清朝

65代孔興燮起呂 清順治五年(1648年)襲衍聖公,孔衍植子

66代孔毓圻鍾在 清康熙六年(1667年)襲衍聖公,孔興燮子

67代孔傳鐸振路 清雍正元年(1723年)襲衍聖公,孔毓圻子

68代孔繼濩體和 早卒,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追贈衍聖公,孔傳鐸子

69代孔廣棨京立 清雍正九年(1731年)襲衍聖公,孔繼濩子

70代孔昭煥顯文 清乾隆九年(1744年)襲衍聖公,孔廣棨子

71代孔憲培養元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襲衍聖公,孔昭煥子

72代孔慶鎔陶甫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襲衍聖公,孔憲增(孔憲培之弟)子

73代孔繁灝文淵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襲衍聖公,孔慶鎔子

74代孔祥珂覲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襲衍聖公,孔繁灝子

75代孔令貽清光緒三年(1877年)襲衍聖公,民國1914年封衍聖公,孔祥珂子

76代孔德成玉汝 1920年襲衍聖公,1935年改稱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孔令貽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