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分類

概述

血液病是指原發於造血系統的疾病,或影響造血系統伴發血液異常改變,以貧血、出血、發熱為特徵的疾病。造血系統包括血液、骨髓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和淋巴組織,凡涉及造血系統病理、生理,並以其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都屬於血液病範疇。
目前,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很多,諸如: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遺傳、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為血液病發病的誘因或直接原因,由於這些原因很多是近幾十年現代工業的產物,從而使血液病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可以說,血液病是一種現代病。
血液病臨床分為三大類型:紅細胞疾病白細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有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血小板減少多發性骨髓瘤等,以往由於缺乏特效療法,許多疾病被人們稱為“不治之症”,近年來,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發展,特別是在我國,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血液病的治療效果有了明顯提高,許多疾病得以治癒,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顯示出中醫治療本病的巨大優勢。
現代醫學對血液病的治療多套用激素、化療等方法,但副作用大,病人治癒率低、易復發。60年代國外首次將骨髓移植用於治療白血病,使白血病由不治之症變為可治之症,治癒率有所提高,然而骨髓資源十分缺乏,且捐獻的骨髓很大部分與病人的HLA不一致,即使移植成功,5年內復發率也高達70%。中醫藥有著廣闊的資源,五十年代人們探索中醫治療血液病的途徑,直至現在許多中醫認為其病機在於腎虛。我們經臨床研究,發現本病的致病因素多為“邪毒”所致,如放射線、化學藥品、農藥、病毒、細菌等均為中藥“邪毒”範疇,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我們提出“邪毒傷腎”的理論,創立了“解毒透邪、瀉實固本”,以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血細胞再生激活療法”,打破了以往治療本病單純從虛立論的傳統觀點,對不同疾病採取辯證辨病相結合,針對病因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血液病提供了系統的理論依據和治療法則,臨床取得了顯著效果,有些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已遠遠超出世界已開發國家。
血液病指原發(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如缺鐵性貧血)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其中有好治的也有難治的,是以血液造血器官以及出凝血機制的病理變化為其主要表現特徵的疾病;傳統上將血液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原發性血液病是指血液造血器官和出凝血機制本身的異常;
繼發性血液病則指人體其它各個系統和器官的疾病所造成的血液學異常。

分類

一、造血幹細胞病

(一)再生障礙性貧血
(二)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如骨髓纖維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yelodysplastic syndrome)如難治性貧血環形鐵粒細胞性難治性貧血慢性粒單細胞白血病等。
(四)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二、紅細胞病

(一)貧血 如紅細胞生成和成熟障礙DNA合成障礙血紅蛋白合成障礙紅細胞破壞過多紅細胞丟失過多等。
(二)紅細胞增多症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

三、白細胞疾病

(一)白細胞減少 各種原因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
(二)白細胞增多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傳染性單核細胞和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三)白細胞質的異常 粒細胞功能異常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及惡性組織細胞病。

四、出血性疾病

(一)血管壁異常 過敏性紫癜、毛細血管擴張症。
(二)血小板疾病
1.血小板減少 原發及繼發血小板減少症。
2.血小板增多 原發及繼發血小板增多症。
3.血小板質的異常 遺傳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血小板無力症、巨大血小板綜合徵等。繼發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尿毒症。
(三)凝血功能障礙
1.凝血功能低下 各種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血漿中抗凝物質增加。
2.凝血功能亢進 DIC早期,血栓性疾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