虺

虺是古代漢族傳說中龍的一種,以爬蟲類的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出自南朝時期著作《述異記》。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化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裘士京先生認為:“(蟠虺紋)是與蟠螭紋相似,但圖案稍簡化而龍體更鮮明的(龍)紋飾。”;馬承源先生認為:“蟠虺紋就是盤曲的小蛇的紋飾。”蜥蜴之蜥,古籍中或記作‘虺’。《詩·小雅·正月》:“胡為虺蜴”,歷代注家均認為即蜥蜴。由是可見,‘虺’,‘蜥’二字古相通用。而虺,乃是古代漢族傳說中著名的山林鬼物,其原型原來是蜥蜴。

基本信息

詞性釋義

詞性
虺huī
虺
尵(huī、tuí):疲勞生病(多用於馬)。也作虺隤。
虺隤:陟彼崔嵬,我馬虺隤。――《詩·周南·卷耳》
虺huǐ
名詞,形聲,從蟲,兀聲。本義:蜥蜴
胡為虺蜴。――《詩·小雅·正月》。陸疏:“一名蠑螈,水蜴也。或謂之號蟪,或謂之蛇醫。”
為虺弗摧。――《國語·吳語》
蟲有虺者,一身兩口,爭相齕也。遂相殺,因自殺。——《韓非子》
又如:虺易(蜥蜴);虺蜥(蜥蜴);虺蜓(蜥蜴和壁虎);
毒蛇,俗稱土虺蛇,大毒蛇。泛指蛇類
虺,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字彙》
維虺維蛇。――《詩·小雅·斯乾》
虺,蝰地。――《廣雅》
雄虺九首。――《楚辭·天問》
對公開起兵反對武則天稱帝的李唐宗室諸王,如越王李貞、琅邪王李沖、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人,武則天除實施滅門誅殺之外,還對其本人及支族一律賜凶姓為“虺”。——卷八十《太宗諸子傳》
古語,傳說中的毒蛇:雄~九首(首:頭)。
~蜮:虺、蜴、蜮都是害人的毒物,喻奸惡小人。
為~弗摧,為蛇若何: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么辦?原喻要趁敵人弱小時就把它消滅,後泛指壞人要及早除掉。
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
【虺虺】古指雷聲。
人名【虺:仲虺】
商湯之賢相,與伊尹一起輔佐商王。
《左傳》定公元年載:“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奚仲遷於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可知仲虺為奚仲之後,商湯之左相,居於薛。薛,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南。
《尚書.序》中曾經提到“仲虺作誥”,但東漢時已經亡佚。
《墨子.非命上》:“仲虺之告曰:我聞於有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伐之惡,龔喪厥師”。
《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皮說:“《仲虺之志》云:‘亂者取之,亡者悔之’”。可見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定主張。
《史記》:“湯歸至於泰卷陶,仲虺作誥.”
寒冰之虺:千年與寒冰為伴,修身修心的小蛇。
詞源
《申集中》《蟲字部》·虺〔古文〕蟲《唐韻》《正韻》許偉切《韻會》詡鬼切,音卉。《廣韻》蛇虺。《詩·小雅》維虺維蛇,女子之祥。《爾雅·釋魚》蝮虺。詳蝮字注。又王虺。《楚辭·大招》王虺騫只。《注》王虺,大蛇。又水虺。《述異記》水虺,五百年為蛟。又姓。《潛夫論》虺氏,皆子姓也。《唐書·則天本紀》削越王貞及琅琊郡王沖屬籍,攺其姓為虺氏。又人名。《書·仲虺之誥疏》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又《博雅》虺虺,聲也。《詩·邶風》虺虺其雷。《傳》暴若震雷之聲虺虺然。又《正韻》呼回切,音灰。喧虺。詩虺虺其雷,亦讀平聲。又《爾雅》虺隤,病也。《詩·周南》我馬虺隤。又與螝通。《顏氏家訓》《韓非子》曰:蟲有螝者,一身兩口,爭食相齕,遂相殺也。茫然不識此字何音,後見《古今字譜》是虺字。○按螝當作虺。*考證:〔《爾雅·釋蟲》蝮虺。〕謹照原書釋蟲改釋魚。
方言
1.粵語:fui1wai2
2.客家話:[台灣四縣腔]fi3fi5wi3kui3[梅縣腔]fi3fui3foi3wui3[海陸豐腔]fui3foi5wui3kui3[客語拼音字彙]foi1[寶安腔]fui3|foi1[客英字典]fui3foi1fui1vui1
榣山之虺:慳臾(qiānyú)。國產單機遊戲《古劍奇譚》中太子長琴在榣山水湄邊結識的好友。

傳說故事

虺:是龍的一種,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化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裘士京先生認為:“(蟠虺紋)是與蟠螭紋相似,但圖案稍簡化而龍體更鮮明的(龍)紋飾。”;馬承源先生認為:“蟠虺紋就是盤曲的小蛇的紋飾。”蜥蜴之蜥,古籍中或記作‘虺’。《詩·小雅·正月》:“胡為虺蜴”,歷代注家均認為即蜥蜴。由是可見,‘虺’,‘蜥’二字古相通用。而虺,乃是古代漢族傳說中著名的山林鬼物,其原型原來是蜥蜴。何新先生《談龍說鳳》一書中認為:“龍的原型來自遠古的灣鱷,及蜥蜴類動物,並且得到文獻與考古文物等多方面的證據的支持,在此基礎上還通過語言分析(尤其注意分析保存在古文獻中的活語言,即口語資料),來構建新的理解和解釋方法。此學說已被相當多的人所接受。隨後何新先生古生物學的證據,古歷史地理學的材料,以及古文獻的記載,提出:“古中國的大陸及海洋上,確曾存在過一種令人恐怖的動物,它其實就是上古時代漢族傳說中所謂的‘龍’的生物學原理。換句話說,‘龍’在古代確實存在,它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作“馬來鱷”,“海灣鱷”,“灣鱷”。在古代文獻中,這種巨鱷一直被稱作“蛟龍”,它與蜥蜴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由此,我們方可理解《述異記》中的如下一段傳說:“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這一傳說的真實涵義應該是:古人認為蜥蜴五百年後可以長成為蛟龍,而蛟龍一千年後可以長成為巨龍。成形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古代陰陽學認為盤古開天闢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陰陽二氣混雜從而化育了萬物。萬物中陰陽比較平均的就演化成了人和蟲。至陽者化為神,陽氣高於人者化為山神或靈獸。至陰者化為虛空,陰氣稍重者化身為草木。陰陽不平衡五行偏奇就出現鬼、妖。古代民俗中女以昱珀平五行辟邪,男以鵐趾均勻八字辟邪。

拼音是hu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