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楊梅

蕭山楊梅

蕭山楊梅顆粒大,每500克28個到30個。核小,肉柱圓,味鮮甜。

基本信息

簡介

蕭山楊梅蕭山楊梅

楊梅是浙江特產。蕭山、慈谿、餘姚蘭溪等地都是楊梅產地,其中以蕭山杜家一帶所產楊梅最負盛名。這種楊梅顆粒大,每500克28個到30個。核小,肉柱圓,味鮮甜。一般在夏至後5天左右成熟。蕭山楊梅栽培歷史悠久,已有早色、遲色、白楊梅、草梅等四十餘種品種。楊梅具有果大核小、汁多味甜的特點。

蕭山盛產楊梅,時在夏至前後,故有“夏至楊梅滿山紅,南山數過是湘湖”之諺語。楊梅不但鮮甜可口,而且譽滿中外,特別是江浙滬一帶。蕭山從古到今還有一定的“楊梅文化”。

名稱由來

相傳蕭山楊梅原叫紅梅,早先雖是江南鮮果,鮮嫩可愛,但名氣並不大。至唐朝,有位王尚書,回蕭探親,正好夏至前後,親眷送了他一籃紅梅。吃吃味道鮮美,看看實在可愛,心想何不回朝時帶一點去,朝貢當今皇上和娘娘呢!翌日,王尚書親自進山,採辦了上好的紅梅,墊好果葉嫩草裝好蘿筐,日夜兼程前往京城。時值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正與娘娘楊貴妃相對奕棋,卻有王尚書江南美果進獻,即命高力士托盤上來,水淋紅嫩,即刻品嘗,這一嘗可把皇上和貴妃吃出胃口來了。速傳王尚書,此果為何名?王尚書是蕭山人,歷來頭腦發達,隨機應變曰:“此果盛產永興,即是皇上新命名之蕭山縣,但尚無果名,求陛下親賜一名。皇帝哈哈大笑曰:此果色美,味美,貴妃又吃得好美,就賜名為楊梅吧!從此朝廷年年進貢蕭山楊梅。當時,人們只知道楊貴妃愛吃閩粵鮮荔枝,其實上半年還有浙蕭的鮮楊梅呢。王尚書獻果有功加官晉級理所當然,而由此而使蕭山楊梅名譽大增,屢年不衰,故是歷史悠久的蕭山特產。

蕭山楊梅成了“搖錢樹”

蕭山楊梅,作為蕭山栽培面積最大的水果品種,已成為該區南片地區農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尤其是所前等傳統產區,據不完全統計,在2006年楊梅節5天內,10餘萬人次的遊客光顧所前鎮,為當地農戶創造了1500餘萬元的收入。

蕭山區林業局積極推廣的低產園改造技術,逐步克服了楊梅大小年結果、投產遲等現象。同時各地為打造自己的品牌,在生產中積極推廣套用優質無公害生產技術,果品的產量、質量明顯提高,優質果率也明顯上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