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三七

菊三七

菊三七(學名:Gynura japonica)多年生,草本,有時肉質,稀亞灌木。葉互生,具齒或羽狀分裂,稀全緣,頭狀花序盤狀,具同形的小花,總苞片1層,9-13個,披針形,等長,覆瓦狀,具乾膜質的邊緣。花序托平,有窩孔或短流蘇狀。小花全部兩性,結實。花冠黃色或橙黃色,稀淡紫色,管狀,檐部5裂,管部細長。花葯基部全緣或近具小耳;花柱分枝細,頂端有鑽形的附器,被乳頭狀微毛。瘦果圓柱形,具10條肋,兩端截平,無毛或有短毛。冠毛豐富,細,白色絹毛狀。分布於尼泊爾、泰國、日本和中國。有破血散瘀,止血,消腫等功效。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菊三七菊三七
葉片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0-30厘米,寬8-15厘米,羽狀深裂,頂裂片大,倒卵形,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側生裂片3-6對,橢圓形,長圓形至長圓狀線形,長1.5-5厘米,寬0.5-2厘米,頂端尖或漸尖,邊緣有大小不等的粗齒或銳鋸齒、缺刻,稀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綠色或變紫色,兩面被貼生短毛或近無毛。上部葉較小,羽狀分裂,漸變成苞葉。
頭狀花序多數,直徑1.5-1.8厘米,花莖枝端排成傘房狀圓錐花序;每一花序枝有3-8個頭狀花序;花序梗細,長1-3厘米,被短柔毛,有1-3線形的苞片;總苞狹鍾狀或鍾狀,長10-15毫米,寬8-15毫米,基部有9-11線形小苞片;總苞片1層,13個,線狀披針形,長10-15毫米,寬1-1.5毫米,頂端漸尖,邊緣乾膜質,背面無毛或被疏毛。小花50-100個,花冠黃色或橙黃色,長13-15毫米,管部細,長10-12毫米上部擴大,裂片卵形,頂端尖;花葯基部鈍;花柱分枝有鑽形附器,被乳頭狀毛。

生長環境

生於陰濕肥沃處;或有栽培。常生於山谷、山坡草地、林下或林緣。海拔1200-3000米。

分布情況

產於四川(西部、西南部、中部至東部)、雲南(西北部中部至南部)、貴州(甕安、興義、畢節、安順、大方、貴陽等)、湖北(利川、當陽、神農架)、湖南(新寧)、陝西(洋縣、佛坪)、安徽(石門、九華山)、浙江(天目山)、江西(德興)、福建(建陽)、台灣、廣西(南丹)。尼泊爾、泰國和日本也有。

繁殖方法

菊三七繁殖通常有三種方式,即母根繁殖、越冬芽繁殖、扦插繁殖。除此之外還有組培繁殖和種子繁殖等,限於某些因素和條件後兩者用之較少,使用母根繁殖、越冬芽繁殖較少,通常採用扦插方法。

栽培技術

基質
菊三七菊三七
首先做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插床,大小根據需求而定,並設定高40~50cm的保溫保濕透明罩,插床高應保證12~15cm,然後填充基質一清潔的細河沙,填充的厚度應保持在8~10cm,刮平,再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滅菌消毒。
插條
選擇的插條即不要太嫩也不要太老,太嫩的生根較少,太老(木質化較強)的生根較慢,如何把握這個尺度呢?一是憑藉經驗;二是根據生長的天數來判定,冬季及早春室內扦插應選擇生長4~6周的枝條,夏季扦插應選擇生長長3-5周的枝條,生長時間超過60d以上的枝條只能取其近頂端的部分。選取的枝條下端粗細應儘可能地大於0.3cm,過細生根慢而且少。插條的插端用鋒利的刀具切平齊或切成450角的斜面,插條的長度以8~10cm為宜(芽尖可摘可不摘),上端保留1/4-1/3的葉片,其餘的葉片全部剪掉,這樣做可以減少枝條中營養成分大量地消耗,也利於愈傷組織的形成和根的分化。
扦插時間
只要條件具備一年四季均可扦插,但從生產的角度來考慮,扦插的時間可由當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3月之間進行。扦插前先將備好的插條用濃度為0.5%的多菌靈浸泡20~30min,取出用清水沖洗乾淨,待其表面的水分晾乾後再扦插。扦插時先將插床開溝,或者用小木棍扎穴,深度均為3-4cm,再將插條放進去,扶正並填沙壓住,間距4-5cm,保證根系生長多有足夠的空間。多行扦插保持行距8-10cm,扦插完畢噴水,使疏鬆的沙子自然沉積,最後用透明的棚膜蓋嚴。
管理
溫度應保持20~26℃,床內的相對濕度應保持75%左右,溫度過高應注意通風,每隔1-2d向插條上噴少量的水,以保持插條的生命活力和床內的濕度。
移植
正常的條件下5~7d開始形成愈傷組織,並逐漸膨大,再經過15d左右有小(不定)根從愈傷組織的邊緣或中心部分分化出來,粗一點(0.5cm)的插條在2-3d就可分化出10餘條根。當根的長度達到5cm時,適當控制插床中的水量,降低床中的濕度,防止根系過分徒長,多通風多見光,使之逐步適應自然環境,兩周后用小鏟將其挖出,輕輕抖動附沙,然後移植到小的花盆中,移植時莫使根系成團或成縷,應舒展開來,栽深2.5-3cm,不要用力擠壓泥土,以免損傷根系,澆透水,置於避光處,讓其度過緩苗期,同時使根逐步適應土壤的酸鹼性並從中吸收營養成分,5-7d後移到陽光下讓其自然生長,最後根據天氣情況和長勢適時移栽到種地中。

主要價值

採制:秋季挖塊根,栽培的於第2年採挖,鮮用或曬乾。
性狀:根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全體多有瘤狀突起及斷續的弧狀溝紋,在突起物頂端常有莖痕或芽痕,下部有鬚根或已折斷。質堅實,不易折斷,新鮮時白色,乾燥者呈淡黃色,有菊花心。味甘淡後微苦。
性味:性溫,味甘、苦。
功用主治:破血散瘀,止血,消腫,治跌打損傷,創傷出血,吐血,產後血氣痛。治跌打損傷。生用破血,炙用補血。治金瘡折傷出血及上下血病。通治五勞七傷,活血,續筋接骨,治內傷積血,痞塊,心腹疼痛。治包塊症瘕,腰腳痛,男子遺精痢症,治血痢,月經過多,分娩後的後期出血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研末,0.5~1錢。外用:搗敷。
臨床套用:治療大骨節病:取菊三七塊根浸泡於30%酒精中,製成10%酊劑;或煎成藥液配成12.5%及6.25%(供學齡兒童用)糖漿。每次20~30毫升,每日兩次,飯後30分鐘服。成人患者70例,經1個月觀察,有效率達88.6%,其中顯效21例(占30%),好轉41例(占58.6%);兒童患者31例,顯效9例,好轉22例。有效病例平均服藥8天左右(最短1天,最長18天)關節疼痛即可減輕。有的病人服藥過程中出現疼痛加重現象,這往往是藥效的信號,如堅持繼續服藥,疼痛可自然消失。

毒副作用

菊三七內含吡咯烷生物鹼成分,可造成肝窶和肝小靜脈的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肝小靜脈阻塞,肝細胞不同程度液化壞死,晚期可見肝纖維化,患者出現肝大、右上腹痛、腹水和黃疸等症狀,而且這種損害一經形成,常常無法逆轉,最終發展為肝功能衰竭或頑固性腹水。一些受到肝損傷的重症患者,甚至只能求助於換肝手術來維持生命。

化學成分

含菊三七鹼甲(seneciphyllinine)、菊三七鹼乙(seneciphylline)。

物種區別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把“土三七”混淆為“三七”。但是在中國,土三七存在同名異物現象,同樣俗稱土三七的費菜無毒,而導致肝損傷的土三七實為菊三七,亦有破血散瘀、止血、消腫等功效。兩者雖然在功效上有相似之處,但是毒性不同。菊三七內含吡咯烷生物鹼成分,可造成肝窶和肝小靜脈的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肝小靜脈阻塞,肝細胞不同程度液化壞死。晚期可使肝纖維化,患者出現肝大、右上腹痛、腹水和黃疸等症狀,而且這種損害一經形成,常常無法逆轉,最終發展為肝功能衰竭或頑固性腹水導致死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