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芥菊三七

山芥菊三七

山芥菊三七(學名:Gynura barbareiofolia)是菊科菊三七屬的植物。分布於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海南等地,多生長在林中岩石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山芥菊三七GynurabarbareifoliaGagnep.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77(1)卷||菊科COMPOSITAE||菊三七屬GynuraCass.nom.cons.||山芥菊三七GynurabarbareifoliaGagnep.
8.山芥菊三七(新擬)
GynurabarbareifoliaGagnep.inBull.Soc.Bot.France68:119.1921,etinLecomte,Fl.Gen.Indochine3:515,fig.51,9-11.1922.——GrynuramaclureiMerr.inPhilipp.Journ.Sci.21:355.1922,etinLingn.SciJourn.5:185.1928;ChanginSunyatsenia3:299.1937.——Gynuradivaricata(L.)DC.subsp.barbareifolia(Gagnep.)F.DaviesinKewBull.33(4):636.1979.
山芥菊三七山芥菊三七

植物形態

山芥菊三七,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被黃褐色短柔毛;莖直立或基部稍彎,分枝或不分枝,具溝棱。葉疏生,稀向上密集,具柄;葉片大頭羽裂,長4-12厘米,基部急狹成具裂片的葉柄,葉柄基部具耳;頂生裂片大,三角狀卵形,長3-7厘米,寬2-5厘米,頂端漸尖或稍鈍,基部截形或近心形,稀楔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銳鋸齒或小裂片,側生裂片通常1-2對,對生或互生,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全緣或具疏齒,長5-10毫米,側脈3-4對,弧狀彎,網脈不明顯,乾時不變黑色,兩面被黑褐色貼生短柔毛,背面和葉柄毛較密;葉耳形同側裂片。頭狀花序通常1-3,在莖或枝端排成疏傘房狀;花序梗長1-3厘米,被黃褐色短柔毛,有1-3個線形苞片;總苞鍾狀,長10-15毫米,寬8-12毫米,基部有數個外苞片;總苞片1層,約13個,線狀長圓形,長9-12毫米,寬1-1.5毫米,頂端漸尖,邊緣乾膜質,背面被密或疏短毛,具不明顯的3脈。小花黃色,花冠長11-14毫米,管部細,長9-11毫米,上部擴大,裂片5,卵形,頂端漸尖帶紅色;花葯基部鈍;花柱分枝鑽形,被乳頭狀毛。瘦果圓柱形,長1.5-2.7毫米,具9-10肋,肋間被微毛。花果期4月。

產地分布

山芥菊三七產雲南南部(蒙自)、海南(定安、瓊中)。生於林中岩石中。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據文獻記載,本種僅見於越南北部和中國海南,在雲南首次發現。此種以葉大頭羽狀分裂,頂生裂片大,三角狀卵形,基部截形或近心形,側生裂片1-2對,兩面密被黃褐色貼生短柔毛,與白子菜G.divaricata(L.)DC.有明顯的區別。雲南蒙自的標本與本種的原始記載、插圖以及其在邱園的模式標本相符合,F.Davies(1979)曾此種併入白子菜而作為後者的一個亞種,這是不適宜的。應視作一個獨立的種較為合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